读白谦慎所著《傅山的世界》,里面说到傅山晚年因为名气太大,求字者众多,不胜其扰,因而不得不找人代笔。而代笔者有二人,一是其子傅眉,一是其侄傅仁。当时,傅山的作品有人代笔似乎并不是什么秘密,但人们一般只知道傅眉是代笔者,以至于后来侄子傅仁早逝,傅山悲痛万分,怀念、惋惜不已。他在一则札记中写道:“三二年来,代吾笔者,实多出侄仁,人辄云真我书。人但知子,不知侄,往往为我省劳。悲哉!仁径舍我去一年矣。每受属抚笔,酸然痛心,如何赎此小阮也?”
在古代,代笔是常有的事,像明代的文徵明、董其昌,近代的吴昌硕等均有代笔者。其实不仅书画,文章亦然。清王应奎的《柳南随笔续笔》里载有一则钱谦益倩人代笔的事,说他:“晚年贫甚,专以卖文为活。甲辰夏卧病,自知不起,而丧葬事未有所出,颇以为身后虑。适盐使顾某求文三篇,润笔千金。先生甚喜,急倩予外曾祖陈公金如代为之,然文成而先生不善也。会余姚黄太冲来访,先生即以三文属之。”
《柳南隨笔续笔》一书里所记钱谦益的事很是不少,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里颇多征引。在记述钱谦益晚年穷困、靠卖文维持生计与医药之费一节时,陈先生即转引了该条,同时还转引了黄宗羲《思旧录》的“钱谦益”条,使我们得见这次代笔的细节与文题:“甲辰余至,值公病革。一见即云以丧葬事相托。余未之答,公言‘顾盐台求文三篇,润笔千金。亦尝使人代草,不合我意,固知非兄不可’。余欲稍迟,公不可。即导余入书室,反锁于外。三文,一顾云华封翁墓志,一云华诗序,一庄子注序。余急欲出外,二鼓而毕。公使人将余草誊作大字,枕上视之,叩首而谢。”
钱钟书年少即有大才,二十岁左右就常为其老太爷代笔。最有名者,是钱穆出版《国学概论》一书,请钱基博作一篇序文,为此,钱穆在该书自序里还曾特别致谢。后来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中披露,这篇序文是钱钟书代作的,而且钱基博一字未改。据说,晚年的钱穆在台湾获知此事后,在出版全集时撤去了这篇由钱钟书代笔的序文,当然也删去了向钱基博致谢的话。如今,有如此代笔功力的,大概亦如广陵散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