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宣笔则为文房四宝之首。说起宣笔,免不了就要提到坐落在宣城市宣州区溪口镇的安徽宣州宣笔厂,这家宣笔厂因制笔巨匠张苏而闻名。张苏制笔手艺精湛,曾得到国内众多书画大师的称赞,而宣笔的制作技巧也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张苏之子张文年不仅成功地从父亲那里学会了宣笔制作,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且成了宣州宣笔厂的负责人。
走进安徽宣州宣笔厂,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农家大院:徽式的老房,洁白的院墙,细长的走廊,角落里有几盆精致的盆栽,院里的小狗懒散地晒着太阳。
在制笔车间的大门前,一个个装有宣笔的茶杯摆在窗前,格外引人注目。走进宣笔制作车间,约70平方米的车间里,五六个制笔工人在低头忙碌,有的选毛,有的制笔,有的刻字,还有的在组装,每个人都紧张而有序地忙活着。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紫毫笔》一诗中写道:“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又云:“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
据史料记载,宣笔源于秦代,盛于唐宋,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蒙将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蒙恬笔亦称“秦笔”。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宛陵改称宣州,遂改“秦笔”为“宣笔”。宋代宣笔巧匠辈出,全国制笔业中,以宣城诸葛高、诸葛渐、诸葛元等名声最响。梅圣俞诗赞:“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大诗人苏东坡应试时用宣州笔,“终试不败”,遂“以为珍玩”。
“宣笔讲究的是‘尖、齐、圆、健’(尖:笔毛聚合时,笔锋要能收尖。齐:将笔头沾水捏扁,笔端的毛整齐。圆:笔肚周围的笔毛饱满圆润,呈圆锥状,不扁不瘦。健:笔毛有弹性,铺开后易于收拢。),一向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毛纯耐用,刚柔适中。唐宋时期,宣城兔毫(又称紫毫)笔极受书画名家的青睐。”张文年说。
如今,宣州宣笔的品种已扩大到200多种,年产量达几十万支,工厂制作的高级书画用笔除供应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书画店和20多个省市市场外,每年还有大宗出口,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地,成为书画学者眼中的“香饽饽”。
“宣笔根据选用原料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紫毫、狼毫、獾毫、羊毫等几大类。一支高级宣笔,选毫尤为精严,制作程序也十分复杂,非一人一手或一朝一夕可就。从选毫到成笔,须经过水盆、装套、修笔、检验、装球等5个车间,十几道工序。”
张文年的母亲孙凤珍曾和张苏一起制作宣笔40多年,对宣州宣笔的发展非常了解。她以前做水盆,如今年龄大了,换到了选材料的岗位上。
对母亲,张文年满是感激。“母亲从小就把我带进笔厂。1982年我就跟着进了厂,那时候天天在一旁看。母亲和我都跟父亲学做笔,活忙的时候,我也能临时帮把手,时间久了,母亲和我都成了厂里的工人。”张文年说。如今,为了宣笔的发展,他把妻子和女儿也拉进了制笔队伍。
“市場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时代的来临,导致近年来毛笔的使用量大幅减少,制笔工人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纷纷离去。曾经的宣州宣笔厂有三四十个制笔匠人,如今只剩下了五六个。”张文年说。
面对技艺传承的困境,张文年产生了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我想请市政府有关领导考虑一下,让宣笔制作技艺作为一门学科或是一门课程走进高中或者大学。学校的学子都天资聪颖,如果他们有兴趣,学成之后还可以进厂工作,待遇优厚。”
根据张文年的想法,如果在高中或者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开设一门宣笔制作的兴趣课程,周期为三年,刚好与学校的学习周期大体一致。
近年来,宣州宣笔的产品销售及文化传承受到了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针对宣笔企业给出了各种优惠政策,有力拓展了宣笔的销售渠道。张文年现在不缺环境,就缺传承人。为了让宣笔制作技艺在群众中进一步广泛传播,近年来他在溪口镇规划了一个几十亩大小的宣笔文化园,计划将这里建设成一个文化旅游景点,展示宣笔的制作技艺和宣笔产品,通过文化旅游的形式向全社会招募对宣笔制作感兴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