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王某制作了一段视频,称福建晋江一企业的紫菜为“塑料紫菜”,并将视频上传至网络进行传播。在企业与其联系后,王某索要10万元,并表示不给钱就将继续大量传播该视频。企业报案后,福建公安机关迅速行动,将涉嫌敲诈勒索的王某抓获。
2017年以来,类似“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的食品安全谣言层出不穷,给相关行业造成巨大损失。5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亮剑网络食品谣言”新闻发布会上,多家食品企业宣布,将悬赏1000万元人民币,追查食品安全谣言的幕后黑手。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食品安全谣言不断升级,以短视频形式迅速传播,有的食品安全谣言已形成团队化运作,辨别难度日益加大。专家建议,在加大打击食品安全谣言的同时,还要推动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形成全链条、立体式的治理模式。
食品安全谣言屡禁不止
国家食药监总局官方援引有关机构监测数据称,仅2016年1月1日—2017年4月5日的一年多时间里,就出现了33则传播广泛的食品安全谣言。2017年以来“塑料紫菜”等新老食品安全谣言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传播,显示出治理谣言形势的严峻性。
事实上,食品安全领域已经成为谣言的“重灾区”。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宣传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有关食品安全的占到45%。
食品安全谣言不仅扰乱了百姓的消费判断,而且损害了行业发展,有的甚至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如英国媒体曾炒作的中国“塑料大米”事件。2016年底,尼日利亚官方公布的事件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大米并非塑料所制。实际上,生产塑料颗粒的成本比生产大米还要高,商家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但尽管进行了澄清,这则谣言还是对我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食品安全谣言也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影响了公众对国内食品安全的信任,使社交媒体上部分网民表现出“食品安全焦虑症”。网民“一只猫”说,“顺口编”和“随手转”的食品安全谣言在网络传播下不断发酵,一些不明就里的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大量转发,引发民众恐慌。
四大手段值得警惕
国家食药监总局有关负责人梳理了食品安全谣言制造者的四大手段:
一是有意编造,别有用心。造谣者罔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真相,甚至自导自演,炮制图片、视频等“证据”,以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是偷换概念,混淆视听。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原貌,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扰乱公众认知。此类食品安全谣言因为与事实真相鱼龙混杂,较难甄别,也不易取证,辟谣难度较大。
三是旧闻翻炒,刻意抹黑。造谣者利用以往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将过去发生的事掐头去尾、改头换面,改变日期或将日期模糊处理,误导百姓。
四是戏谑嘲讽,负面传播。造谣者对影视片段进行配音配文,制作成戏谑嘲讽的图片、视频,利用互联网以年轻群体为主、低龄受众猎奇心理重的特点,形成裂变式传播。
幕后已形成黑色產业链
记者梳理多起食品安全谣言发现,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已成为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主阵地。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60.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微信上遇到的疑似谣言最多;在谣言主体方面,最为常见的分别是健康养生类、食品安全类和人身安全类。
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说,微信小视频、自媒体公众号文章、微信短消息等是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主要形式。
国内某知名论坛的负责人表示,以往的食品安全谣言多以“有图有真相”的形式展现,如今则多以视频形式传播,普通网民识别起来更加困难。这些视频传播者通常不露脸拍摄,不排除存在幕后操纵者或涉及黑色经济利益。
某食品企业公共事务部负责人透露,由于低成本制作的食品安全谣言能抓住消费者心理、打击竞争对手商誉,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了一条谣言黑色产业链:上游“推手”制作出一条条谣言,下游大批微信营销公司利用微信营销号大肆传播。
业内人士指出,一些谣言的发布者已经形成团队化运作,通过发布谣言赚取流量费和广告费。拥有1万粉丝量的微信号转发一条食品安全谣言的价格为150~300元,个人转发一次可以获得5毛钱的收入。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表示,有人雇用“黑公关”和“水军”恶意编造、散布食品安全谣言;一些公众号将食品安全谣言进行本地化加工,从而提高当地市民的关注度,提升广告收益;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竞争者故意散布谣言抹黑对手,以牟取市场利益。
受访专家认为,要真正阻击食品安全谣言,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和公众等不同主体的作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完善谣言应对机制,全面治理,从整个社会层面消除食品安全谣言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