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达人王立群

2017-12-29 00:00:00潘志贤魏欢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7年7期

当看到王立群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鞭辟入里、深入浅出地点评古诗词时,很多观众都感到惊讶:讲历史的教授,怎么讲起文学来了?自讲《史记》成名以来,观众们习惯的是那个温文尔雅、严谨较真,在荧屏上讲述项羽、刘邦、吕后等历史人物的王立群。

但事实上,从读研究生到留校任教,王立群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者,主攻方向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易中天曾调侃文学教授讲历史为“公鸡下蛋”,但王立群说,恰恰是这种身份让他成了“公鸡中的战斗机”。“历史系老师看重历史事件,而我们文学系老师更注重分析历史人物。人活了,历史就活了。”

说易行难,在荧屏上讲历史,对当时已年逾六十的王立群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既要有学术的深度和高度,又要通俗易懂;既要顾及节目的收视率,又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力。”王立群说,上《百家讲坛》讲历史,难在平衡与兼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保证史实翔实准确,50分钟的内容,王立群一般要写1万多字的提纲,查阅几十种资料。时至今日,他的书柜里数量最多的依然是《史记》及其相关资料。“这是南宋黄善夫本的《史记》,这是中华书局最新出版的《史记》……”王立群如数家珍。回到老本行,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王立群更注重诗词对人性的引领。他很少点评选手的表现,而是将有限的时间更多地用于阐释诗词。“我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打动我、鼓舞我的东西展示出来,让更多人在了解它的同时受到它的感召。”王立群说。除了讲“文学”,《中国诗词大会》上的王立群也抖了把“包袱”。第二季第二期节目播出后,他出人意料地在“表情包界”火了一把。

在节目中,他如此解读《短歌行》:“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就是‘苦’,用网络语言来说就是‘宝宝心里苦’啊。一为‘去日苦多’之苦;二为‘宝贝去哪儿了’,即找不到贤才之苦。”这段他临场发挥的点评赢得网友们的一片叫好声。至今,王立群还在为自己能用最时髦的语言把曹操在《短歌行》中抒发的苦闷心境表达出来而得意:“我觉得用最时髦的话来讲,更能够帮助大家在会心一笑中理解诗词的意思。”

實际上,王立群一直力求将学术知识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大众。“讲课要幽默,学术不打折。”早在2011年,在讲述汉高祖刘邦的故事时,“剩男”“粉丝”“秒杀”“跳槽”“草根”等流行词,他就已运用得得心应手。有时在优雅的讲解之余,他也不忘调侃,如称《诫子书》的作用是告诫后世子孙不要“坑爹”。

幽默的王老师还是位“微博达人”。

“老师您面如冠玉。”

“应是修图了!”

……

打开王立群的微博,这样“萌萌哒”的对话随处可见。自2009年开通微博,至今他已有90万粉丝。现已72岁的王立群经常在微博上向网友请教有关新生事物的各种问题。包容、接纳、追求进步,是他一以贯之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