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的山西农大,正值毕业季,同学们的脚步显得有些匆忙。来来往往的人流中,不时有人跟“原教授”寒暄,或问好,或道别。原向阳一一予以回应。他告诉记者,毕业班的学生这几天陆陆续续离校,他感叹四年的大学时光最美好,也最难忘!言语间有种不舍与眷恋。
自强不息求学路
说起和山西农大的缘分,还要从原向阳上大学前说起。
1981年7月,原向阳出生在晋城市阳城县砖窑沟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家庭一样,毕业有个好出路是父母们的共同心愿。“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父亲跟我说学农就挺好,以后毕业不用发愁找工作……”就这样,怀揣着朴素而美好的愿望,1999年原向阳如愿考入了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至此开始了他与农为伴的大学生涯。
与很多人想象中的大学生活不同,原向阳在大学期间没有选择安逸。“莫把时光荒废”的想法促使他利用学习之余,做起了各种“兼职”,短短的4年时间,他完成了“农学”专业的学习,并辅修了“行政管理”和“英语”两个专业,担任了农学院宣传部的学生会干部和行政管理专业辅修班班长,在“非典”时期还成为山西农业大学临时党支部三个支部委员中唯一的学生委员……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上大学以前不善言辞,基本也没当过班干部,加入学生会纯属锻炼与人接触沟通的能力。如果说刚开始加入学生会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外向,那么到后来“辅修其他专业”的想法则是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喊。“学习总比不学强,多学一门知识,以后工作就多些机会。”为了有个好的出路,原向阳就这样一边紧抓学习不放松,一边充实着业余生活,即便在寒暑假期间,他也总是最后一个离校,第一个返校。2003年,本科还未毕业,原向阳就有机会到晋城市的一家私人中学担任教师,但得知自己考上农大的硕士研究生时,他果断选择了后者——继续深造,师从著名专家郭平毅教授,致力于作物化学调控与化学除草领域的研究,这一跟就是15年。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阶段,原向阳比以往更忙了,做实验、写论文、搞科研、管理实验室日常运行,他依旧没有假期、没有休息,始终忙忙碌碌。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年纪轻轻的原向阳早早便积累了许多同龄人所不能及的知识和经验,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原向阳对“三农”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感悟,同时也坚定了他往后从事农业实践的决心与信心。
2009年,28岁的原向阳博士毕业了,他以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学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笑言:“我在农大整整读了10年书,10年时间不算长,也不短,但我坚信只要用心、专心做好该做的,所谓的收获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说起这难忘的10年,原向陽坦言自己成长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对于培养自己的老师和学校,他心怀感激。
厚积薄发成大器
博士毕业后,原向阳选择了留校任教,因为在他心里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自己成为像导师郭平毅老师一样的人,于是他毫不犹豫选择了科研教学工作。从讲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现代谷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到教授、“十三五”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博士生导师……步入科研队列的原向阳,不仅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而且对自己研究领域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即立足山西农业(杂粮)特色,面向生产一线,围绕限制作物生产的关键瓶颈,服务三农、精准扶贫。其中作物化学调控与化学除草、谷子等作物高产高效生产理论与技术始终是他的重点研究方向,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项目7个,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省级科研项目10多个。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国家1级论文27篇,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高校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专利11个,其中发明专利3个,制定山西省地方标准3个,主讲的《作物化学调控》和《生物统计学》课程分别获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
近几年,针对限制山西谷子等杂粮产业化发展出现的诸如高产优质品种相对较少、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间苗除草困难、栽培管理粗放、人工收割、生产成本大、产量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原向阳与团队研发人员通过多次引进、改良和试验,先后研发成功了谷子精量覆膜穴播机、自走式带镇压精量条播机、谷子联合收割机以及谷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杂粮田化学除草等技术。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一改往日传统落后的生产现状,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其中,杂粮田化学除草技术在山西省忻州等地示范推广200多万亩,增产1993.7万斤,增收5343.2万元,节约资金3104万元。为此,“谷子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小杂粮田化学除草技术”两项成果分别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求索科研心不止
2015年11月,怀着学习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科研手段、教学方法等的心愿,原向阳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在为期一年的访问交流中,他接触到了美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完整地听完两门大学课程,了解到所在实验室的科研方向、方法、理念和研究水平,在深深为美国现代农业生产的高效率所感叹的同时,他也认识到国内好多高校的实验室硬件水平已和美国没有多大差距,所研究的领域也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自己国内科研团队所从事的研究和美国的差距并不大,尤其是谷子等杂粮的现代生产方面,美国人还没有深入研究,这让原向阳更加自信,在谷子等杂粮的现代生产方面,中国完全可以做到世界先进水平。
回国后,35岁的原向阳成为了山西农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截至目前,他已经先后指导了硕士研究生8名,本科毕业生50名。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就要立足山西农业(杂粮)特色,面向生产一线,围绕限制作物生产的关键瓶颈,服务三农,精准扶贫。”“在解决技术的同时,把理论搞清楚,实实在在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能为了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让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对于教学和科研如何做到兼顾,原向阳有着自己的理解。
在学生们的眼里,这位年轻的教授“亦师亦友,生活也好,学习也罢,几乎可以零距离沟通,没有半点隔阂”。一声声亲切的“原老师”就是他与学生们深厚友谊的最好诠释。然而,学术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随意,更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协同作战,这时的“原老师又是严肃而认真的”,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一个人本事再大,力量还是有限,所以一旦取得成绩绝不会是一个人努力就能得来的,但如果失败,肯定要从自身找问题。”原向阳始终坚信,离开了团队,只会取得一些小成绩,终究成不了大业,而有了好的团队合作,便能一起创造奇迹。
2017年,原向阳成功入选国家现代谷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对于这样的至高荣誉,原向阳表情坦然,他说成为岗位科学家,可以为山西谷子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让更多先进的技术进入山西、服务山西,这是他所期待的,也是他一直为之努力奋斗的动力。
眼下暑期已至,暂时没有教学任务的原向阳依旧每天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实验室、试验田和办公室。因为在他的字典里,“科研没有假期,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科研更没有捷径,一步一个脚印就是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