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谷文达,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1955年出生于上海,1976年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毕业,1981年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研究生班毕业,现旅居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谷文达曾在近4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并参与各类展览百余场,也是国内第一位在国外举办个展的当代艺术家,他的作品被全球100多个机构版藏。
去年11月的上海,一反晚秋的萧瑟,阳光媚的蓝天照得人心里都暖洋洋的。站在四面都被彩色灯笼包裹起来的民生二十一世纪美术馆前,为展览筹划了6年有余、就在开展前两天还在与消防部门开会的谷文达,终于松开了紧蹙的眉宇,舒了一口气。阳光洒在层层叠叠的灯笼上,泛着一层金光,令这件名为《天堂紅灯上海站》的大型装置也蒙上了一层颇为梦幻的天堂意味。由总计25500只灯笼构成的“天堂红灯”也是美术馆内正在举办的“谷文达:西游记”展览中体量最大的作品。谷文达用灯笼应和建筑,造出《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和火焰山,悬挂灯笼的金属构件则被他视为金箍棒、银箍棒的表征。走近细看,灯笼上绘有美猴王、蒙娜丽莎、梦露、弗里达、埃及艳后5个世界美术史上最为著名的笑脸。开展前,谷文达还邀请近5000名小学生在灯笼上涂鸦,写下他们关于友情、亲情的祝福,其中也不乏对偶像TFBovs、杨幂等的迷恋。等展览结束,谷文达计划将这些灯笼分发回参与的学生们。
然而,不论是制作如此多的灯笼,再花上一个月包裹美术馆,还是邀请大量公众参与艺术创作,对有过多次大型展览经验的谷文达来说,都还不算难。令他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的是这种突破常规的艺术装置在开展之前随时都有可能被叫停。他坦言:“这件装置是在相当紧张的压力下完成的。若没有各层面政府机构的理解和整个团队的努力,是不可能完成的。”从201ks97MVuveJThLu7yxr2HhU4J7vwAR8AaF5leqwin68U=0年初步构思到2014年正式洽谈,经过各个层面的流程审核,直至两年后的这个深秋,谷文达心中的“天堂红灯”才终于亮灯。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他需要进行艺术创作以外的各方面深层次的沟通和协调,也完成了自身从单一艺术家到多元协调者的身份转变。
像这样持续多年酝酿出巨作,对他来说也已成为一种习惯。事实上,上海的这件装置已经是《天堂红灯》系列的第三站,在此之前还曾在布鲁塞尔和佛山亮相。整场“谷文达:西游记”展览中还展出了他自1990年代开始收集各国人民的头发创作的《联合国》系列装置、历时lo年完成的《碑林》、持续进行的实验水墨《简词典》…“我的作品都是持续性地在创作,一直在进行,也一直在变化。”甚至这个被外界看作回顾了谷文达40多年艺术实践的展览本身,对他来说也是延续性的。“这只是我回顾展的第一站,我希望在约5年时间内完成第二、第三场展览,3场展览结束以后再出一套画册,这样才比较完整。”此次展览的名字本身“谷文达:西游记”,对于旅美已有30载的谷文达来说,无疑也是对自我身份的精确解读,折射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我确实‘西游’了,但我也回到故乡上海呈现这件作品。这是一个双向的概念。假如你不能识别自己的遗传基因和文化背景的话,就算到了西天,也取不到真经!”
这种“双向”就像被绘制上各国著名笑脸的“天堂红灯”,说不清来自东方还是西方,却是时代变迁的真实写照,也是谷文达多年来实践的方向。“艺术家的能力太小了,真的得靠时代。”已到花甲之年的他对创作方向非常清醒,硕大的双眸中流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与自信,“假如我还有一点才气,那应在于我比别人更了解这个社会,或者我的作品更确切地代表我生存的时代。因为我相信,只有代表了你的的时代,你和你的作品才能存留下来。”
这种“双向”也映照出他自身的生活经历。这位多年来始终在身后留着齐腰长发、被外界公认为先锋的当代艺术家,回到纽约的家中,却和他的室内设计师太太过着中国古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清淡生活。他们几乎没有任何遗弃的垃圾,只使用有机产品。每到周末,他们带着家中吃剩的食物前往哈德逊河谷艺村的度假屋,将食余作为农场的有机肥料。离开日日工作的画室,漫步在300多亩的田地间,呼吸着氤氲散开的空气,看着光线在整面山坡上的强弱变化,还有山林间不时探出身子来的火鸡、鹿……谷文达不时会回想起自己年少时习作山水画的情景。而他的艺术实践,在他30年间不停住返于纽约和上海之后,最终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最好的回归与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