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之道

2017-12-29 00:00:00Sijia
安邸AD 2017年4期

过去一年,杨明洁都在琢磨“板凳”。这个平民化的物件结构简单:一块板、四条腿,靠着4颗榫头就叠了起来;同时又具备各种灵活的功能:凳子、案几、床板……在杨明洁看来,官帽椅、太师椅随着时代都消逝了,而板凳能续存至今,“最好的设计就是一直在被人使用的”。杨明洁想的是如何用设计令这个出身草根的物件变得更舒服:在边上加一块出来就可以放书、搁茶杯,在板上开个孔还能放盆景。这便有了此次亮相“设计上海”展览的“边上的风景”系列。

这个新系列也是他去年“板凳上的风景”的延续。那一次,他为板凳加了靠背形成座椅,又住上延伸出衣帽架。其实,“板凳上的风景”一推出就收到了订单。杨明洁却没急于量产。过去一年,他都在打磨产品:从纤细的松木改成坚硬的榉木,几经调试后,把靠背加宽到最适合的尺寸,又在硬的板凳上尝试加软垫,最后选定毛毡,并挖空填入海绵……这几轮磨下来,一年就过去了。一张板凳花上一年,这是他过去从事工业设计时不可想象的。直到如今,他才能说这批产品真正准备好了面向市场。

在这一年里,他也悄无声息地继续完善自己2013年开设的国内第一家私人工业设计博物馆。和板凳一样,这里的藏品大多出身草根,却真实记录了一段段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蓬勃发展起来的设计演化进程:风扇、热水壶、电吹风、缝纫机、电视机……这些藏品都是杨明洁趁着去国外出差一箱箱带回来的。他将博物馆原本的地下空间悉心打理,成为博物馆二期“历史馆”,让这些原本堆砌在自己行李箱中的藏品得以铺陈开来,按照品类进行梳理。而在梳理历史的过程中,身为设计师的杨明洁也常常面临一个窘境:经历了近现代工业设计缺失的中国,如今也没发出更大的声音。“一个国家的当代设计一定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文化土壤、地理环境,以及民旗性。”

这促使他超越自己狭义的设计师身份,从更开阔的层面思考什么才是符合中国的设计、前行的方向又在何处,这也是他开创“羊舍”品牌,并且放慢脚步、深入研发产品的原因。“我希望可以借由这一品牌,尽我所能地摸索中国设计的精神,探索代表中国设计的语言,绝不停留于符号化的表面。”取名“羊舍”则是因为“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善良,不带着强烈的欲望色彩”。可以说,这个品牌自創办就承载着主人对“善意的设计、舍弃的美学”的希冀。在杨明洁办公室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句话“Einfach ist nicht einfach”,这是他当年留学德国时导师的训导,意为简单是一种精神,它并不容易实现。“外界诱惑那么多,你必须学会舍弃,内心简单才能做到极致。”

一方面收藏大量老物件,另一方面在传统工艺之上做着全新的设计,杨洁明并不感到冲突。有着扎实工业设计背景的他早已为手工造物所能呈现的非凡美学价值深深迷恋,这也是机器造物远不可能匹及的。杨明洁乐于尝试,将手工造物和机器造物的特点结合起来,这不失为当下设计师的一种优势。不久前,他和日本高冈拥有70年历史的金属工坊Nagae+合作研发锡罐,一个普通的金属罐身可以同时有光面、糙面、翻印面三种不同金属表面处理。杨明洁又为罐子添加了可以同时作为茶杯、小碗的密封盖,令其更具实用性。“设计上海”展览一结束,杨明洁又将带领“羊舍”在苏州开设手工艺博物馆,展示国内外手工造物的收藏,并引入餐厅、酒店等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