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辅导员利用自媒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都早已成为了大学生发表自己的各种情绪的集中地,无论他们是对时事政治的看法,还是日常交际的情况,都会发布在这些平台。由于大学生思想自由独立,个性迥异张扬,但也缺乏理性,容易在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上,出现偏颇。辅导员不仅可以通过自媒体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还可以在学生出现不良倾向时,利用微博、微信、QQ進行评论,或者进一步的聊天,以扭转事情的发展方向。并且辅导员可以在自己平时发布的微博、朋友圈、空间动态的内容中,经常展示关于真善美的内容,吸引学生浏览,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比平时辅导员的日常班会课的集体思想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即时性。
二、辅导员利用自媒体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自媒体的公开性、真实性,不仅仅让学生的身份透明,更让交流变得更直观、坦诚。辅导员还能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好友圈”功能,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网,辅导员也能更真实地走近学生、更亲密地与学生相处。在观察学生网络上抒发真情实感时,可以通过对比平时的表现,来对学生言行进行观察检验,看看是否与往常的表现一致。如有较大偏差,应该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并纠正其不良习惯,以免学生误入歧途。各大社交媒体给辅导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细节之中,以促进其人格品质的全面发展。
三、辅导员通过自媒体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大学生在使用自媒体的过程中,往往其兴趣爱好展露无疑。比如在微博上关注自己关心的各界名人,参与各类话题的讨论,评论各种感兴趣的热门微博。或是在微信上关注公众号,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参与其中表达想法。亦或是在注册账号后,在各大贴吧、论坛之中,浏览其他人的发帖,并参与回帖,进行进一步的交流。相比于传统的谈话模式,辅导员如果能够合理使用自媒体,在各大社交平台关学生发布的各类原创或者转载内容,参与到他们的评论之中,这对于师生关系,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样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也就有了共同的话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就可直接从学生平时感兴趣的内容下手,增强各类教育活动的时尚性、趣味性,不会因为传统模式的枯燥感而减弱教育效果,也减少了学生一贯以来的抵触情绪。并且一旦老师发现学生有不良嗜好的倾向,老师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阻止。同时,辅导员在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时,注意到榜单中各类热点新闻,关注相关潮流,当辅导员遇到知识盲区时,可以选择通过“手机百度”“360问问”“知乎”等多种渠道,找到相关的详细解释,帮助理解,这样就可以缓解一定尴尬,提高辅导员的积极性。并且,辅导员还可以在微博、微信、QQ上与学生互动,或探讨某些话题等,这都有利于辅导员获得学生的认同感,能减少师生间“代沟”的产生,使学生对于辅导员的各类管理工作的配合度提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辅导员通过自媒体发现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很真实地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交际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难以独立生活,不知如何与人沟通,不明白交往的技巧与原则。学生都选择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进行情绪的宣泄。这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恶化。因为网络毕竟是虚拟的社交平台,很多问题只能在现实中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甚至他们网络上寻找与自己有相似症状的人,组成小群体,有的因为相互开导而受益,有的却因为他人消极的影响而病情加重。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为交际问题转而在网络世界里面寻求心理上的满足,另一方面也确实沉迷于网络世界本身的精彩。以至于越来越依赖网络,进而染上网瘾,每天都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各大社交平台之中,对现实世界却选择封闭自我,与身边的人产生隔阂。
而这些问题,按照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除非学生因为心理问题造成了对身体上的严重伤害,一般情况下,辅导员是很难发现的。而自如果辅导员愿意花时间在媒体上,就能很轻易地提前发现,一旦看到学生在微博、微信或其他社交平台上发布一些消极内容、宣泄恶意情绪时,便可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比如微博,辅导员可以利用微博来了解学生的困惑,对其非理性情绪进行一定的疏导;而微信、QQ等平台的视频功能、语言功能,能迅速的与学生交流,缩短了交流的距离,减少了沟通的时间。辅导员在沟通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有趣的表情、图片,来缓解师生之间的尴尬情况出现,增强聊天过程中的趣味性。这不仅减轻了一些学生面对老师时的尴尬情绪,也给了学生一定的隐私空间,让学生能较为自在地、深刻表露自己的想法。辅导员也可以借此进行正确的引导,来逐步弱化学生的消极情绪,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能够积极地、阳光地继续自己的校园生活。(作者单位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