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发展道路虽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给自然生态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害。无可否认,人们生存的环境在日益恶化,而且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道,在总结以往生态领域的问题和治理方面,习近平提出了生态文明系列思想,要求我们在注重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布局中,同政治、经济、文化、党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本文主要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的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国内当前的生态实际情况而产生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关系,人类通过自己劳动进行物质基础创造时,也在改造自然环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的,否则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例如,当前社会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雾霾、资源短缺等情况,都是人们对自然界过度开发导致的后果,这些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习近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于田,田的命脉在于水,水的命脉在于山,山的命脉在于土,土的命脉在于林。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秃山,水就变成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视了人与自然构成有机的整体,相互影响,难以分割。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以往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总结
在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重工业发展水平不高,对于环境的影响不高。“一五计划”的实施,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自毛泽东时期就存在,毛泽东提出兴修水利和植树造林的思想,并提出在开垦荒地时还要避免水土流失。1973年我国召开了关于环境保护的会议,由此环境保护开始受到政府的重视。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后,面对经济的发展,强调生态破坏的客观事实,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长远规划,邓小平还提出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走法制化道路,做到有法可依,实现环境保护的法制化。江泽民在以往环保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道路”,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道路”,环境保护上升到战略阶段,环境保护更加的科学和完善,保护环境,功在当下,立在千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吸收了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巨大污染的教训的情况下以及我国历届领导班子在环境保护的经验下,提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既要经济GDP,也要绿色GDP,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丰富了生态文明理论及民生理论的新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以往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的总结,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丰富了生态文明理论以及民生理论。人类文明的起源来自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人类文明的陨落也来源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介于此,习近平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丰富了生态文明理论。生态环境同时也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内容,人民在生活条件改善后,必然会对生态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民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近些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沙尘暴、雾霾、全球变暖、极端气候等,这些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建设一个良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必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方法论的拓展和创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理念、思想、体制、环境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首先,习近平提出了“生态环境是生产力以及让生态环境休养生息”的先进理念。这种理念的提出是针对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而提出的,对于环境保护应该做到“边发展边治理”,实现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相结合。习近平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其次,习近平明确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保护生态环境,并提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并不对立,既要经济GPD,又要绿色GDP的发展战略。最后,习近平提出进行对大城市进行环境的重点治理。例如,针对雾霾比较严重的北京市,习近平指出治理大气污染是治理雾霾的关键,要多策并举的进行污染治理,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APEC蓝和阅兵蓝就是对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的效果展示。
(三)构建起环境保护的法律及制度体系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处罚力度低、执法力度差、环保投入不足以及地方政府的发展观滞后”等原因导致。因此,只有制定严格和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环境保护的法律应该具备全面性、较强的惩戒力和约束力。例如,国土开发制度、污染防治制度、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等,通过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来确保环境保护有法可依以及保持较强的执行力度。此外,对于环境的保护和污染治理,应该从陆地扩展到海洋,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参与
人与自然生态是一个共同体,生态问題是全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做到全民参与。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大众化的话语以及生动的比喻,让人耳目一新且易于理解。例如,习近平提出“生态环境决定人类文明的兴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思想理论,让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自己生存的息息相关。其次,习近平加强同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生态环境。生态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总结我国以往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之下提出的,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完善。习近平提出,人与自然生态是共同体,生态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共同解决,将生态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生态问题的治理,构建和完善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加强同国际间的合作,以此来更好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者单位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作者简介:于伟峰(1963-),男,民族:汉,河北省大城县,研究生,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张策( 1992-8),女,汉,河北省石家庄市 , 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