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2017-12-29 00:00:00荆俊昌李杰
今日财富 2017年10期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农民的体育需求日益旺盛,积极有效的供给公共体育服务以满足其需求,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更具有着重要的经济效益。

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现实需求

随着农民劳动强度的逐渐降低,劳动生产时间的不断减少,如何度过大量的空闲时间成为困扰农民的一个问题;同时,由于一些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价值观念出现偏离,农民精神生活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导致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破坏了社会风气,阻碍了农村的发展。这种情况下急需在农村构建一个合理的针对公共体育方面的服务体系,引导农民的精神生活良性发展。

(二)政策导向

“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的推进使得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2008年以后,国家对于后奥运时代的公共体育着重强调要更多地服务人民。党的“十八大”强调要进一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快速发展,努力促进公共资源城乡配置的均衡化。在“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全民健身网络。

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效益

(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社会效益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普及使得农民的闲暇时间增多,一些赌博等不良行为开始出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农民的休闲娱乐提供新的健康选择。同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运动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发展规划,“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当前的中国,农村人口的健康问题和生活条件问题仍是困扰政府的难题,因而构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对农村地区居民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经济效益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程的推进,2014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将体育产业与体育消费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培养体育需求进而促进体育消费。国家统计局“2016年国民经济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中明确当下中国乡村常住人口5亿8973万人,据“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22元,因而完善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培养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习惯进而培养其体育消费习惯,最终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

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成

(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政策构成

1.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初期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热潮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变化,政府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政策。1979年,原国家体委下发《关于加强群体工作的意见》,强调农村在开展体育运动时要符合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实际情况。1983年,国务院批转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明确要求地方体委要积极主动和社会有关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搞好农村体育工作。

2.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深化期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为体育部门改革发展提供了基本准则,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得以颁布出台,农村公共体育事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正式颁布,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在全国开展“体育三下乡” 活动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 积极构建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

3.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快速发展期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农业税的取消征收,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实践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和要求下,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1.广东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

随着广东省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政府对农村体育的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在活动经费和人力资本等方面都有较大投入。北京奥运会之后,广东省制定了建设体育强省的目标,在政府的绩效考核中增加了有关农村体育组织和管理的部分,借发展全民健身的契机改善了场地设施,并且开展了一些具有农民特色的體育健身活动。

2.黑龙江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

黑龙江省积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政府积极构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农村体育服务领域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能,为村民提供必要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促进农村体育的繁荣发展。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积极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在制定社会发展规划的时候着重强调服务体系的建设。

3.陕西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

陕西省农村的地理条件复杂,人口比较分散,并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所以形成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主要依靠政府的局面,但是长期不受重视。由于没有具体划分政府部门的职责,导致一些相关命令无法及时有效地完成。公共体育资金主要来自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农村本来就相对偏低,且大部分资金用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因此用于农村公共体育的财政资金就更少了。这直接影响了很多农村地区的体育设施建设和后期维护,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科学确立目标体系

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是当下我国社会关于农村的必要建设,要树立长远的目标,以“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导向,以全面健康为奋斗目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不能一蹴而就,通过阶段性的发展推进农村地区全民健身活动,进而实现全民健康。

(二)合理把握运行机制

随着国家对体育的重视,体育制度不断的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应该建立一套完整、新颖、灵活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政府与社会结合的共同管理的体育管理模式,将农民大众吸收到体育活动组织中来,为自身应享有的公共体育服务出一份力。

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当在条件允许的一定范围内新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解决广大农村地区无场地的现象;其次,应该充分挖掘现有体育场地资源的价值,对基层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资源进行开放化管理,减少体育资源的浪费。第三,加强对农村地区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对已经破损和毁坏的场地进行修复和补救,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应有的价值作用。

由于许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民获取的体育相关信息内容较少、时效性较差。所以应该扩大信息传播途径,建立一个包括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多种信息传播渠道在内的农村信息网,加强体育服务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并且农村要加大对健康知识的普及,使村民加深对体育的了解,改变对传统体育的误解,通过村民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使体育的发展更进一步。

(三)完善健全社会保障

农村公共体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过程,至今仍普遍存在着缺少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现象。为了使农村居民科学合理的参与体育锻炼,应加快培养能够真正做到服务广大农民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农村体育服务注入生机与活力。通过吸引一些具备体育知识技能的人才到农村中,树立“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理念,尽职尽责的为农民服务和指导。在遵循专业化、系统化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农村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建设,动员各类体育教师、体育院校的在校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中来。

公共体育在乡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还应该号召和鼓励非官方的力量投入其中,对一些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参与给予一定的优惠和补贴,使供给主体不再单单局限于政府一个,从而更加具有保障性。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通过建立农村体育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使资金的投入制度化、长期化,最终能够合理全面的将各项资金落到实处。

为了农村体育能够良好地运行,发挥整个服务体系应有的价值,必须运用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给予保障、规范和引导。只有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各种体育行为的法律地位,才能有效保障人们的体育权利,合理规范政府的体育管理行为。虽然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间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是却没有能够有效落实。我国國情复杂,东西南北的发展差异都比较大,各地方政府由于各自发展情况不同,无法统一对中央政府的政策进行积极有效地贯彻和执行。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详细可行的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四)积极推行绩效评估

为了确保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全面正常运行,需要各个农村成立特定的机构领导农民的体育活动,邀请特定的人负责开展本村的体育,并对基层体育服务工作做定期的检查和反馈。各地方政府要配备分管农村体育工作的领导干部,并对其进行定期的绩效考核。 (作者单位分别为沈阳体育学院 管理与新闻传播学院、沈阳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

注:基金项目: 201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 “辽宁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策略研究”(2017lslktjd-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