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明增长视角的太原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2017-12-29 00:00:00贾艳
今日财富 2017年10期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许多城市由于实行较为粗放的城市化方式而已经出现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承载力下降、交通拥挤、噪音污染、资源短缺、耕地占用、城市蔓延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限制了城市的经济发展。美国提出“精明增长”这一理念,认为城市可以通过实行紧凑型规划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住房、资源、就业等相对公平,促使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 “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构建智慧城市成为了实现城市“精明增长”的必然选择。

智慧城市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进行信息感知,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分析,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交通等应用领域进行信息控制,以提高城市运作效率,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近几年,太原市在物联网技术、射频识别(RFID)、云计算处理技术、中间件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建成数字太原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智能公交”发展体系,使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建立了“智慧城市研发中心”,成为全国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二、太原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一)“数字城市”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城市”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经之路,智慧城市的本质是“数字城市”在感知、分析、控制方面的高级形态。目前,太原“数字城市”建设较为成熟,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太原市在全国首次对涉密测绘地理信息进行了处理,并且地图数据以1: 500分辨率覆盖主城区,影像数据以1: 2000高分辨率覆盖全市范围,地名地址数据实现了民政地名区划数据与数字城市平台的无缝对接。太原市建成了数字城管系统,覆盖全市455个社区,管理面积438平方公里,完成部件普查71.8万个,运行3年共解决城乡管理、市容环卫各类问题360万件,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太原市还建成了地眼工程系统,建立了地下管线三维系统,实现地下管线可视化监测与管理,为事故处理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资料;打造了煤矿安全体系和物联网应用系统;在公交线路部署了北斗和GPS定位设备,方便公交的调度;建成公安天网工程;建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等等,在创新治理、数据共享、惠民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了信息化优势。

(二)信息孤岛阻碍资源整合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和共享是构建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在“大数据”的环境下,随着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不断膨胀,信息资源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信息的收集和掌控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企业通过及时了解公众的信息需求,深度挖掘分析数据,掌握数据中的规律,进而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实现精准营销,提高市场份额。政府搭建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的有效途径。因此,面对海量的动态性数据,各个政府部门、企业、机构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信息采集、挖掘、存储系统,但是每个系统是独立运作的,缺乏有效沟通、协调,特别是横向之间协同能力较弱,导致信息共享不畅,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下,造成大量重复劳动,社会信息开发成本高昂,并给百姓的生活造成不便。比如,居民跨地区跨医院诊疗信息不能共享;中小微企业群体是市场的主要力量,而中小微企业对数据的加工处理能力较弱,中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威胁。

(三)市场力量匮乏增加社会风险

尽管太原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已初见成效,但政府自建自营的传统模式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政府在统筹规划、部门协调、资源配置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许多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项目也是在政府指导下实施的,而政府更倾向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使得产品贴近居民生活的企业由于市场准入门槛高而退出市场,不利于智慧城市的民生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需要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工程,投资大、周期长,涉及到多层次多领域的问题,政府独自运营容易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再加上政府购买能力有限,无力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供给,财政投入风险较大。随着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逐步推进,资金投入不能持续跟进,资金缺口将越来越大,項目前期的“沉淀成本”巨大,造成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太原市智慧城市建设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文选择太原市为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及各新闻网站,相关研究机构数据等。

(二)层次分析

通过使用层次分析过程(AHP),首先确定对太原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有较大影响的系统,然后分析每个子系统中各因素产生的影响,从而确定每个因素对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影响。

我们将度量分为几层,如图1所示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太原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A智能经济B1智慧服务建设资金投入额

智慧产业R&D经费支出

电子商务交易额

智能社会B2无线网络覆盖率

物联网技术应用普及率

基础数据库覆盖率

智能环境B3智慧能源利用率

智能环保普及率

空气质量智能监测系统覆盖率

图1 太原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分层

首先,确定各层不同指标的初始权重,并构建准则层的比较矩阵。 因为分析层次过程在判断矩阵中使用交互矩阵,,,()。标准层的三个因素B (B1,B2,B3)相互比较,得到对比矩阵,,且最大特征值。通过Mat lab编程,对每个行向量执行几何平均和归一,得到权重向量。根据公式,一致性指数,随机一致性比率是(),,该对比矩阵符合一致性检查。

然后相应的准则层中考虑每个指标的重要性。构造矩阵:

利用三个矩阵计算每个准则层下的权重向量,是计算出有关的最大特征值,是一致性指标。计算得到:

下表列出了三个矩阵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表明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是合理的。

Matrix B1B2B3

3.07353.01833.0055

CIj0.03680.00920.0028

CRj0.06330.01580.0047

图2矩阵一致性比率结果

接着,我们继续测试整体权重的一致性,,因此,总体布局也符合一致性要求。

因为每个系统也有相应的权重,所以首先给出在准则层下的指标层权重:

最后得到九个指数权重系数:

(三)模型结论

通过AHP可以看出,在准则层中经济体系的权重最大,经济体系的影响系数为0.8711。智慧建设资金投入额的影响系数为0.3647,由此可见资金供给是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物联网是互联网与通信网的有机结合,模型结果也证明了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力量,物联网技术应用普及率的影响程度位居第二。虽然环境体系相对于其他两者的权重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生态环境的发展,只有环境领域与其他领域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推进太原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以信息资源为纽带,以信息整合为支撑。为了增强各个系统之间的联动性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健全信息管理发展刻不容缓。政府应该加强统筹规划,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加强互联网企业、大数据企业与运营商的对接,加强平台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交流。建立社会综合信息资源数据库,并通过信息交流平台进行实时更新、共享、监督,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梳理整合,从而方便各部门信息资源检索、提取、分析、决策。同时,构建企业财务、资源环境和技术支持共同管理模块,使企业为了提高社会声誉、降低罚没成本而实时监测、控制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并致力于创新绿色生产技术,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升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

(二)加强应用系统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应用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居民提供医、食、住、行、游、教等全方位细致化的服务,即“智慧服务”。居民主要是通过应用系统来体验“智慧服务”的,作为“智慧服务”与“民生服务”的桥梁,应用系统的建设尤为关键,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移动终端技术的大幅提升和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的时代,居民越来越依赖智能设备,因此应用系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可以从智慧交通、智慧医疗食品、智慧社区、智慧旅游、智慧食品等方面入手,可以从平台构建和软件开发两个模式展开。比如,构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使居民在就诊时,无需携带其他医院或以前的就诊记录,医生可以直接从系统中了解病人的病史情况和治疗情况;开发交通路况客户端,居民可以实时查询最新的道路拥挤情况,避开高峰路段;搭建智慧停车平台,居民可以预订车位,并根据预计停车时间进行在线缴费,解决由于车位满而乱停车的问题。

(三)创新资金支持方式

资金支持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前提。单单依赖于政府财政的投入来解决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无疑是杯水车薪。将市场机制引入智慧城市建设中来,利用社会资本方的竞争,减轻政府债务负担,打破公共服务“垄断”,提升城市建设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更能适应智慧城市的发展需求。政府根据财政支出的能力明确出资金额或出资比例,与社会资本方共同成立项目公司,将项目的资产权属、风险分配、回报机制等内容通过公司章程确定下来,选择合适的运营模式,比如建设——运营——移交、建设——拥有——运营等模式,借助项目公司的管理经验、先进技术、专业人才等向社會提供智能化、人性化的服务。同时,政府与项目公司共同委托第三方对进行对项目公司的进行考核,政府根据考核结果向项目公司支付可用性服务费和运营绩效服务费,从而保证项目的可行性。

五、结语

随着物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入应用,智慧城市将成为未来现代城市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模式。尽管太原市智慧城市初具规模,但尚未形成标准化的建设模式和路径。本文结合太原市自身发展现状,探讨了太原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孤岛、缺乏市场活力等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了探索,希望可以对太原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价值。(作者单位为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