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财务管理是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其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而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对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对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应用
一、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区别
1.财务管理是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根据国家的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会计法规,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本单位的进行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各种管理工作的总和。
财务管理的职能包括:资产管理、资本或权益管理、收益及分配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现金流量管理、资本经营及其风险管理等。
财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单位创造财富或价值,促进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
2.内部控制是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相互制约的职责分工制度。
内部控制通过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等方法来合理保证单位经济管理活动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合理有效、提高单位的经济运行效率,促进单位实现发展战略。
由此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都是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采取不同的途径和手段,为了同一个目标,发挥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密切联系
财务管理是从理财的角度,来衡量财务工作有效性、科学性。
内部控制是从控制风险的角度,来衡量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规范性。
内部控制贯穿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内部控制的加强可以有效地促进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完善。因此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犹如一对孪生兄弟,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依赖,互相促进。
二、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内部控制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在方向、思路、内容上基本一致,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前者是从单位内部经济活动风险管控的角度来落实后者的要求。
(一)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制度层面的具体应用
1.预算管理方面
预算管理在单位的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事前计划、事中监督、事后反馈的作用。在制定预算管理办法时,应将内部控制方法中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等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如在预算管理制度流程中体现的预算的编制岗位和预算的执行岗位的相互分离,预算支出申请部门与预算支出内部审批部门的相互分离,预算付款岗位与付款执行岗位的相互分离等,都是内部控制方法的渗透体现。
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能更好促进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的开展,同时可防止因预算编制与实际业务脱节,引发的预算内资金不足,预算部门想方设法寻找预算外财源造成的腐败,或预算内资金偏大,造成铺张浪费的现象发生。
2.资产管理方面
资产管理是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制度能否有效执行,关系到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单位要对从资产购置计划的审批、到采购、登记、保管、使用、维护、处置、报废、清查盘点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控制,将各环节岗位职能实行有效的分离,如提出购置申请的岗位与审批的岗位相互分离、审批的岗位与具体执行采购业务岗位相互分离,采购业务的岗位与资产登记保管岗位相互分离,资产登记保管岗位与资产使用岗位相互分离等。对批量或大额购置资产事项,还应采取领导集体决策和招投标方式确定采购方案。在资产的管理中,要采取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记录保护、财产保险、记录监控等措施,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及有效使用。
3.内部审核监督制度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除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环节之外,事后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每个会计期间或每项重大经济活动完成之后,内部审计监督部门都应按照有效的监督程序,审计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及时发现单位财务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采取纠正措施,保证财务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有效,从而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单位的经济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有关管理制度。
建立内部审核监督制度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有效的重要措施。
4.财务管理体系的修订完善
随着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一定适应新形势下单位经济活动的管理要求,为了保证财务管理制度能有效的发挥作用,应定期对各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检查,看各项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问题,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制度本身的原因就需要对相关的制度、措施和程序等进行持续的修订完善,使其能够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在经济活动和风险控制中持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正是对内部控制适应性原则的有效运用。
(二)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实务中的具体应用
1.会计岗位及工作职责的设定
把握关键控制点,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
合理设置会计岗位,明确划分岗位职责权限,做到账款分离,帐实分离,即管钱不管帐,管账不管物等,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2.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任何制度都需要依靠组织中的人员贯彻执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和功效。
(1)把好会计人员上岗关
会计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关键岗位的会计人员还应具备相应的会计职称和工作能力等。
(2)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
注重平时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新的财税政策和内部控制等相关知识。保证会计人员每年按时参加继续教育。
(3)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要加强会计人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不贪不沾不做假账,正确行使权责。
3.实行会计岗位轮岗制
会计岗位定期轮岗,有利于尽早发现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特别是关键岗位不轮岗,财务风险会加大。定期轮岗也有利于克服会计人员的“疲劳效应”,保持关键岗位人员的工作干劲,并促其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自觉依法履行职责。
4.会计核算业务管理
会计核算业务直接涉及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是为了防止侵吞财物和其他违法行为的发生,以及保护单位财产的安全,财务部门所制定的各种会计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
要求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对单位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债权债务等进行会计核算。对的经济往来合同、表单、票据等进行审核,依据审核合格的合同、票据、表格等进行资金收付、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出具会计报表、编制财务报告、进行财务分析等一系列会计业务工作。
工作中严格落实会计岗位及工作职责的设定的要求,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如: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簿的登记工作;严禁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印章;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对存在疑点的未达账项,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相关规定处理。以上这些措施,其实就是一种内部会计控制,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单位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防范职务犯罪,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
以上财务管理制度、方法、措施都是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的体现。所以内部控制理论和财务管理制度的关系,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穿针引线、穿衣戴帽,是结合单位实际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规则化、程序化、系统化,是更具可操作性的管理文件,只有熟悉掌握了内部控制的知识,才能将内部控制的理论与财务管理制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只用将内部控制理论的精髓渗透到财务管理工作中,才能使财务管理工作在单位的经济活动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全员参与
内部控制规范中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正如会计法中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一样,但现实工作中,有些单位的负责人对此并未提高思想认识,其他人员也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或会计人员的事,只要会计人员把帐做好就行了,与别人无关,没有引起单位领导及人员的足够重视。
为改变这一局面,首先单位领导要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主动学习并督促相关部门抓好内控工作的宣传培训工作,在单位内部形成人人懂内控,人人参与内控,人人执行内控的良好局面,形成内控联动机制,确保内控工作的稳妥推进。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从表面上看,各单位基本都有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内部控制制度很不完善,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如资产清查制度不健全,财产管理权责不明晰,造成资产流失;往来账款清理不及时,形成呆坏账等,最终成为账有实无的虚资产。
所以完善内部控制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财务部门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会计内控的责任意识;其次,单位相关部门及全体人员要强化内控意识,与财务部门共同承担内控责任;对单位内各部门定岗定责,明确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互相牵制,以达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效果;同时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人、财、物管理,及早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防范经济风险。
(三)完善监督评价机制
目前有部分单位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监督评价机制缺失或不到位,如一些具备设置独立内部审计职能部门的单位至今未设立,也未明确牵头部门,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名不副实,风险防范能力薄弱。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及时发现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确保单位财产安全、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为实现单位可持续发展,保护相关利益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审中心编 《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4
[2]曾文英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现代商业 2011年 第12期
[3]罗小明 中国经贸导刊 2010年 第24期
[4]李海丽 中国经贸 2012年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