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与研究

2017-12-29 00:00:00徐海东
今日财富 2017年20期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模式发生了改变,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金融业也从政府操控的单一格局转向了市场,充分迎合了市场的要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90年代以来,在国际范围内,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信贷风险,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的同时,呈现出自身的局限性,表现为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低下,无法适应市场的要求,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对我国银行的稳定、健康发展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关系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金融业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提出问题策略,呈现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的现状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市场经济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迎合了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国际潮流,在金融业中占据重要比例的商业银行,在金融环境领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处在风口浪尖,信贷风险加剧。商业银行在充分迎合金融市场的要求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推动我我国国民经济向前发展,同时,信贷管理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一、信贷风险定义

在金融界的风险领域,信贷风险是金融界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金融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的主要内容,信贷风险由商业银行的贷款项目所引发。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盈利性的金融企业,它的最终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攫取利润,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信贷业务在金融领域占据着主要地位,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所在,信贷资金占据商业银行的重要资金比重,因此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行和信贷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信贷风险的波动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为了预防信贷风险为银行带来经济损失,商业银行必须对信贷风险采取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措施,以确保商业银行在市场范围内的正常运行。

二、信贷风险概述

信贷风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成长、蔓延到爆发这些环节。对于借贷人来说,财务状况将会影响到其偿还能力,尤其是财务状况恶化所导致的偿还能力不足,这样的情形一旦发生,就会使借贷人无法履行偿还义务,造成很恶劣的结果;对于贷款人来说,可以用违约条约和担保保护自身的利益,还可以根据借贷合同的签约设定违约项目,以此可以保障自身的权益,使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信贷风险可以分为市场性风险以及非市场性风险。其中,市场性风险大都来自企业的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因市场规律和等因素所引发的企业破产或者经济亏损,因此无法按照特定的时间履行偿还债务的能力。而非市场性风险指的是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为主要内容,社会风险大都是指企业自身经营不善等因素所导致的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而自然风险是由于自然灾害等自然条件引发的经济问题所导致的借贷人无法履行偿还债务义务的风险。借贷风险的具体特征如下:

(一)扩散性

信贷风险最直接的结果可以导致银行资金损失,对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利,除此以外,还会因为借贷风险引发一系列相关性的效应,影响金融机构、企业、国家的经济运转能力。

(二)客观性

从商业银行的领域出发,信贷活动的存在本身,就会引发风险,信贷风险是市场的必然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产生于信贷行为过程中。

(三)可控性

银行借贷风险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但是不是不可以控制的,因为商业银行的经济命脉最终掌握在国家的手里,商业银行可以按照国家的意志,建立操作调控机制,通过风险预测等相关措施控制借贷风险,亦或是借贷活动开始之前,制定相关预防措施,从而控制借贷风险,防患于未然。

(四)隐蔽性

商业银行贷款行为本身就是不确定的,这种行为所引发的经济损失可以因为企业或者其他借款人的诚信度的特点表象所掩盖,从而引起借贷风险隐蔽性的发生,比如信誉度良好的企业或者个人因为不可控风险或者自身的运转能力失调从而导致的无法偿还债务的行为。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受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影响了银行的声誉、信贷质量、经济效益,无法迎合市场的潮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落后的态势和不利的地位。

(一)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

信贷管理机制是金融机构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构主要是掌握在政府手里,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完善的管理机制。在这样的状况下,信贷风险频繁发生。

首先,缺乏专业的信贷决策系统。因此无法对银行的信贷管理和客户信用等级的进行正确评价,工作能力不强,因此建立独立、系统、全面的信贷管理体制是当务之急,同时,由银行董事会出任领导,同时建立银行信贷管理机构,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先决条件。但是在当下,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信贷风险管理机构,人力资源缺乏,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因此导致了商业银行没有能力承担有效管理信贷风险的结果,这个局面造成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频繁发生。其次,银行在企业信用评估和分析方面沿袭传统的评估手段,缺乏科学有效性的工作策略,从而导致了评估的失策,在企业信用评估失效的前提下,就会无法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发生。

商业银行的结构模式,和现代企业雷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决策程序,是商业银行有效避免信贷风险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是,信贷业务的各项决策是由相关人员提供的信息决定的,缺乏专业的决策程序。而对于信贷信息的获取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决策程序和管理制度的缺失,使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偏离正常轨道。

(二) 信贷风险管理文化缺失

银行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素养,不注重信贷风险管理,这种注重工作业绩,忽略管理的工作模式使银行信贷活动过程中对资金的管理松懈,管理能力得不到提升,在进行借贷交易之后,商业银行对于贷款方资金使用情况不了解,对贷款方企业运作模式不了解,没有对客户的生产过程进行跟踪调查,从而导致银行的信贷资金去向不明,导致了信贷风险进一步加剧的状况发生。

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风险策略

(一)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应该充分认识到信贷风险的特点和危害性,建立完善的信贷决策机构。建立信贷管理机构,进行专业的信贷风险评估,从而提供一套完整的信贷决策信息,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建立完备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并且严格按照该制度为工作依据,对顾客进行信用评价,检查顾客是否具备贷款资格。其次,对企业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引入入量化的工作模式,对企业的信贷业务进行精准分析和评价,在选定具体评价指标之后,通过科技手段建立评估体系和评估模型,以量化的工作模式将信贷业务风险作直观呈现,并将评估结果汇报到银行领导者面前,通过和风险定性分析工作模式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提高对企业信用评估的准确度,将信贷风险规避在可控条件内。

(二)完善商业银行管理文化

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应该改变管理理念,改变以前的注重业务能力,轻视管理经验的从业理念,在熟悉和深谙信贷业务的基础上,提升信贷业务管理能力,加强信贷业务管理宣传力度,从而使银行对于信贷业务管理和信贷风险进行至上而下的重视和调整,进行风险预测和评估分析,以及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尽力规避银行的信贷风险。银行的全体职工应该树立从业理念和管理理念,熟悉信贷业务的工作流程,做好风险预测、分析、评估,做好跟踪调查,通过对自然风险、社会风险进行预测和考察工作,做好风险控制措施,从而提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质量。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进行阐述,对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指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金融界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它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证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制约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加大研究力度,提出改进策略,使商业银行走向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之路,同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朱晓龙.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与控制[J].当代经济,2014(10).

[2]周鹏.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比较研究[J] .西南财经大学,2013(03).

[3]徐淑娟.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 .现代商业,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