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创新选择

2017-12-29 00:00:00李睿
今日财富 2017年20期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破解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一项重要举措,指的是通过最优配置资本、土地、劳动力及技术等要素,使资源从产能过剩的行业朝着需求高的新兴行业流动。本文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所处的经济环境出发,并与改革目标相结合,对改革受到金融创新选择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发现,只有开展降低项目监督成本及信息不对称的金融创新,方可将资金有效流入实体经济中,在促进资金供给效率及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达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创新;选择

当前,供需失衡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问题,对经济增长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政府的债务规模在经济新常态下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通过采取扩大政府支出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存在着不小的债务风险。此外,自实施财政扩张政策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中的产能过剩问题也愈发严重。为将经济发展供需失衡问题有效解决,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政府部门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但是,我国金融市场目前缺乏足够的完善性及创新性,给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在此种形势下,如何借助金融创新来使资金朝实体经济流动,并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及核心竞争能力,已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所处的经济环境

(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自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受到投资的拉动作用呈不断下滑的趋势,主要是因为投资边际效用随资本存量的增大而不断减小;而经济增长受到消费的拉动作用在2011年达到6%的峰值以后不断回落,表明采取扩大内需消费的这一战略未能获得成功;此外,随着以低附加值为主的出口结构的出现,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不断减少直至消失。

我国GDP受到工业的累计贡献率也从2010年以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从侧面体现了我国工业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另外,相比于房地产业,金融业对GDP累计贡献率更高,最大差值可达到18%左右,这一结果表明对于GDP而言,金融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为有效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就需对金融业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

(二)供需失衡使得资源配置率明显下降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供需不匹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传统的以低附加值为主的贸易结构出现出口需求规模下降以及成本优势逐渐消失的情况,且在短期内无法提高内需消费水平,引起产能过程。②我国企业目前的产品质量无法充分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出现供需错配。③我国缺乏完善的金融体系及金融创新能力,使得信贷配给无效。其中,金融体系供需失衡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金融资金供给的方向及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金融业占GDP比重的上升而愈发重要。

为促进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加快其转型与升级,我国不但加大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动力度,而且也将存贷款的基准利率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对于中小型企业融资而言,其依旧面临着严峻的信贷歧视问题。总体分析,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以往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些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提议供需失衡使得资源配置率明显下降为最终的供需矛盾。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路径分析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以及实现的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的便是在降低行政干预、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从短期角度分析,改革应借助市场化手段来将产能过剩问题进行解决,以促进市场供需平衡;从长期角度分析,目标便是借助改革来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及核心竞争力,将经济增长活力重新激活。为达到上述目的,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然而分析经济环境可知,目前还无法充分满足企业创新所需的资金,因此,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便是进一步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将资金朝实体经济流动,以满足科技创新对资金的需求。

(二)金融、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对高收益的追求是创新发展根本的驱动源,对于金融及技术创新,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促进最终收益的提高。本文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构建金融创新、技术创新及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立方程模型,以期探讨这三者间的影响关系。结果发现,这三者间有着密切联系,首先,技术创新、经济增长这二者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即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有着推动作用,经济增长也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此外,对于经济增长来说,金融创新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与金融创新内在属性有着紧密联系,当突破监督套利为期主要作用,那么就会存在不小的金融风险;如果金融创新使得资金管理成本有所下降,那么金融创新可有效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是有利的。由此可见,金融创新作用及功能的不同,决定了其是否能够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及金融创新选择

(一)经济增长与金融创新的选择

针对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目前尚未得出明确的结论。但分析相关研究文献得知,经济增长受到金融创新的作用主要由能够实现“金融创新—技术创新—经济增长”这一作用链条决定,并且金融创新的选择决定了金融创新能否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其中,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产生的作用以及对经济增长最终的影响,均随着金融创新类型及功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的选择

金融创新可促进资金使用率的提高,引导资金朝实体经济流入,为其能够推动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金融创新类型的不同,对解决技术创新所需资金问题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借助相关学者提出的银行博弈均衡模型,对银行资金使用率受到不同类型金融创新的影响情况展开研究。采取数值模拟技术对银行信贷项目成功率受到两类金融创新的影响进行分析,来探讨银行资金在不同金融创新选择下的使用流向情况,以及企业融资需求受到金融创新类型的具体影响。

模型假设银行对信贷项目的监督水平与信贷项目成功率之间呈正比关系。博弈均衡反映了银行信贷项目成功率以及银行对信贷项目监督的实际水平。如果信贷项目的成功率比较高,那么银行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会增加;企业科技创新所需的资金也会随着得到信贷规模的加大而得到充分满足,这对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反之,如果信贷项目的成功率不高,那么银行就不会给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足够的信贷支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开展以降低项目监督成本为主的金融创新,是促进银行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提高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展开以提高资金回报率为主的金融创新,是无法将资金朝着实体经济有效流入的,对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均无法产生有效的助力作用。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创新的选择

经调查研究发现,金融创新选择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的影响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创新的选择

分析图1可知,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成功,金融类型的不同可产生完全相反的影响作用。对于银行信贷项目监督成本,如果金融创新可产生降低作用,那么就可有效促进银行信贷成功率的提高,对资金朝实体经济流入以及企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均是非常有利的;而如果金融创新提高了投资收益,那么就会使得资金在虚拟经济中出现空转的情况,导致资产泡沫的形成,这对顺利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非常不利的。

加快金融创新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企业产品质量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对解决我国目前产品市场存在的供需失衡问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转型均可产生有利影响。分析目前经济形势可知,在经济增速下滑,银行信贷违约风险升高而企业信贷项目的收益日益下降的背景下,银行对于实体经济并不愿提供信贷,这也使得实体经济转型与升级不具备足够的资金支持。而银行开展以减少信贷监督成本为主的金融创新,则可将经济形势进行扭转,有效促进企业融资规模的加大。考虑到银行开展金融创新既是维护自身发展、促进盈利能力提高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冲击的外在要求。因此,需加大制度性保护措施的建立力度,对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引导,为供给侧及的实施提供充分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经济增长而言,金融创新选择的不同,其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以降低监督成本为主的金融创新,可使资金朝实体经济流入,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金融创新的选择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需充分促进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及放贷管理成本降低这一金融创新水平的有效提升,借助银行金融创新来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并通过技术创新来加快经济增长,从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8(02):12-17.

[2]杨甜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推进金融创新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23(11):128-129.

[3]王海军,冯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理论内涵——基于总供给总需求的分析框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06):9-15.

[4]叶玲,李心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银行业金融创新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6,9(07):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