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风险管理是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其有助于银行综合实力的提高。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也提上了日程。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其次分析了“互联网+银行”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的重要性,最后探讨了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的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了各行各业都在探索的发展模式。对于我国传统商业银行来说,“互联网+银行”也是其风险管理新变革的新方向。
一、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
(一)落后的管理方法和不规范的工作流程
当前我国传统银行风险管理方法依然以专家判断为主,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而以大数据技术为主的风险管理却得不到施行。同时,银行风险管理手段上,我国商业银行仍以人为审批为主,而不是自动化的大数据技术。此外,由于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的缺乏,使得风险管理工作没有很强的规范性,从而影响了风险管理工作效率。
(二)对内部数据信息的管理不到位
在银行内部数据信息的管理上,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对数据进行整合的效率较低,银行内部还没有制定多元化的建设目标,而且在功能设计上存在单一化的现象,使得风险管理数据比较散乱,没有很强的规范性,而且具有较大的破损度,从而使得内部数据在银行的风险管理中没有体现应有的使用价值。
(三)对外部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较低
在银行风险管理中,外部数据信息能为银行风险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具有导向作用。但对于外部数据信息,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并没有过多的进行利用,没用重视大数据的应用。对外部数据缺乏深度挖掘,同时也缺乏整合利用,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落后的风险管理战略思维
现阶段,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战略思维还比较落后,与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战略思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在风险管理模式上主要以人工管理为主。换句话说,在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对风险进行管理的主体仍是机构、各岗位和层级。而在互联网+银行的时代背景下,风险管理应实现风险管控的自动化,风险管理数据的海量化和风险决策的信息化。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还具有很大的差距。
二、“互联网+银行”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的重要性
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迅速发展,使其获得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传统产业也越来越多的融合了互联网,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也成为了各领域的发展新模式。而对于我国传统商业银行来说,“互联网+银行”对其风险管理新变革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数据源的拓展。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数据来源更加广阔,使数据具有多样化的维度和广阔的延展面,数据也更加准确。第二,有助于模型方法体系的完善。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风险观测视角进行转变,对模型方法进行优化,不断改革运算方法,使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准度。第三,有助于IT整体框架的优化。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或者重构银行IT整体框架,合理规划银行核心系统,充分发挥IT整体框架的优势。
三、互联网+银行: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的途径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下,传统银行的理财、支付及贷款等业务不断被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人人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蚕食。在此形势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也在逐步对以往的经营理念和战略规划进行调整,期望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帮助下,在银行的各个领域(包括风险管理)内实现新的突破。
(一)建立银行行业风险评估体系
由于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使得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系统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十分明显,且显著超过经济周期对企业个体的影响。因此,对银行风险进行管理包含了对行业风险的研究和判断,对行业风险进行量化是银行内部评估行业风险的重点方向。在不同领域其数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传统商业银行就能够发现这种联系,对其内在的逻辑进行详细分析,就能将驱动数据趋势变动的因素给找出来,经过模型的推演计算就能对行业的盛衰变动进行预测。通过结合各类宏观经济指标,大数据技术对客户和竞争情报数据、及行业各类信息进行广泛收集,然后再利用相关技术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对各行业动态进行预测。依托互联网大数据,通过行业风险的量化评估体系的建立,整体预判行业风险,在此依据下,银行才可更好管理客户授信状况。
(二)全面升级客户征信数据库
作为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征信活动就是通过调查参与市场交易的主体的信用状况,对其信用风险进行评估,调查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其最主要的量化指标就是信用评级。在信用评级技术上,我国商业银行和国外的专业评级公司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数据的积累和获取是造成这种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应通过双边或多变平台的搭建,同时对第三方平台进行利用,全面升级客户征信数据库。银行对企业客户进行评级但其结果与个人评级结果相比,稳定性和趋势性较差,这主要是受限于数据的数量。商业银行要对互联网进行深入研究,深刻了解其内涵实质就是共享精神,加强和互联网平台数据库的合作,使用互联网技术将数据边界打破,对企业和个人在互联网中的活动状况和行为习惯进行采集和挖掘,丰富现存的征信数据库,从而能够对比、验证不同来源的数据,识别、融合不同业务的数据,进而能够共享、联通不同业务、不同平台、不同时间和不同区域的信息,使征信数据库更加准确和全面。通过评级技术模型对丰富数据的分析评估,使得评级结果更加真实而具有前瞻性,更好的发挥风险管理作用,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三)掌握产品风险规律,对量化评级进行探索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风起云涌,传统银行的业务日益被互联网企业侵蚀甚至颠覆。因此商业银行应对自身传统优势进行发挥,使开发的金融产品更加符合客户需求,藉此应对来自互联网企业的挑战。实际上,这些年来传统商业银行进行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创新,但是对产品风险的管理却存在不足,甚至是一片空白。因此我国传统商业银行要建立统一的产品库,对产品风险特征进行分析并归集,对产品风险规律进行研究并掌握,逐步建立量化评级模型,特别是评估新产品的风险,为其准入、推广和推出提供量化指标和依据,从而更好的管理银行产品风险。同时,传统商业银行要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关注市场上同类或相关产品,并收集其特征、法律和风险评估、盈利模式等信息,将其与自身内部产品进行比较。新产品也好,存量产品也好,对其风险进行评估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品风险进行管理控制,是传统商业银行产品研发、销售的前提。
(四)依托区域特色,对区域风险评估体系进行提升
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特征,且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明显不均衡。世界各国、各地区无论是政治体制、法律环境和地理位置还是产业特点和市场状况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所以,我国传统商业银行不管是致力于发展国内市场还是走向国际化,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重视对区域的研究和对区域风险进行评估,这也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在推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如京津一体化、一带一路等,在积极配合国家战略时,传统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在评估区域风险中大数据所带来的机会和方便,从而更好的把握和利用区域发展的机遇。
(五)建立银行风险的综合评估体系
自动化和数据化是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在互联网+银行背景下的最主要的特点。数据或数据组合是客户、项目、交易、行业等全部信息的重要载体。模型的运算过程就是大量原始数据到分析结构的过程。传统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复杂的模型对海量数据进行推演计算,从而对其风险特征进行了解,掌握其风险规律。这一过程无法以主观经验来评估。哪怕这一主观定性经验已经十分成熟,也需要使用数理模型来固化模拟,而在模型的构建和优化方面,互联网和大数据提供了多种可能。数据的存储曾经受多方面的限制,而大数据技术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对数据进行随时的存储、对数据进行随时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全时的运算,有力的促进了各种风险量化评估算法的优化和重构,提高了风险模型的准确性和远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是大势所趋。通过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积极探索风险管理新变革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婷婷,李振国.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门户风险管理研究[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2] 梁慧.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挑战与应对[J]. 统计与管理. 2014(01).
[3] 郑联盛. 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 国际经济评论.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