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产业低碳化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江西实现发展升级、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江西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实现绿色发展,提高经济的发展效能,有效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一条适合自身的产业低碳化发展之路。 江西产业低碳化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应通过强化政策支持,促进制度创新;树立生态政绩观,创新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树立低碳理念,以低碳理念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加快引入碳交易机制等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
关键词:产业低碳化;江西;路径;对策
产业低碳化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江西实现发展升级、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江西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实现绿色发展,提高经济的发展效能,有效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一条适合自身的产业低碳化发展之路。产业低碳化是通过技术改造和机制创新,推动高消耗高排放的产业向较低碳排放转变的过程。在资源要素约束不断加剧的形势下,推动产业低碳化、构建绿色低碳体系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行路径,也是江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江西产业低碳化发展现状
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18364.4亿元,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03.6亿元,增长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34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0.1%,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增长10.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16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4.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增长10.7%,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2812.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6.0%,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增长6.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0%,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16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01.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1%,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38个。全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06项,其中,自然科学17项,技术发明16项,科技进步73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60494件,授权专利31472件;签订技术合同1985项,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79.0亿元,其中,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额34.1亿元,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19.5亿元。旅游、金融等服务业发展迅速。2016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4691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2%;国内旅游收入4954.5亿元,增长37.6%。接待入境旅游者181.9万人次,增长2.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8亿美元,增长3.1%。2016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8893.1亿元,比年初增加4108.0亿元。
二、江西产业低碳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江西产业低碳化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在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及总量不断扩大,资源、环境与生态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
(一)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新世纪以来,江西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维持在68.%--74.9%之间,虽然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有升有降,但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基本稳定,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基本保持在70%左右,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出“高碳排放”的特征,并在短时间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这将是江西产业低碳化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江西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016年江西三次产业构成为10.6:50.3:39.1,“二、三、一”产业结构特征明显,其中工业中能耗强度大的重化工业比重又特别高,工业七大千亿产业中就包括了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这四大高能耗产业,使得江西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
(三)缺少低碳化科研技术
自主创新是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关键。江西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多;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的标准化、系统化、配套化水平低,服务不规范,关键和共性技术缺乏;LED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专利,同时产业技术人才缺乏,高端工艺人才引进难度加大。
三、江西产业低碳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产业低碳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发展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产业经济发展形态。
(一)优化产业结构,以低碳产业促转型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节能、节地、节水、节肥等工作,从整体上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土壤固碳能力,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种植、养殖及绿色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加大绿色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力度,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管理。要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径流,增加入渗,通过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可防止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利用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特别是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提供无公害的食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深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营养能力。加快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壮大光伏材料、风能与核能、清洁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等十大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提高经济竞争力。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重点推进有色金属、钢铁、食品、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低碳创新和改造上,注重引入碳捕获、碳中和等先进低碳技术,积极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赣州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丰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宜黄塑料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基地等“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到2017年,对60%以上的国家级园区和4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城市建设,探索建立循环经济产业联盟,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由试点向示范推广的转变,形成“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南昌省域金融商务区和金融产业服务园建设,支持赣州加快推进金融改革,推进南昌九江金融同城化发展;做强现代物流业,依托交通干线和重要交通枢纽,着力构建赣北、赣东北、赣东南、赣西、赣中南五大物流服务大通道;拓展提升旅游、商贸服务、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构建生态旅游产业体系,把生态旅游业打造成江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二)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能源低碳化
能源消费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江西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近 70%,发展低碳能源是江西产业低碳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从能源结构上来看,江西产业低碳化应该利用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等高排放能源,构建新的能源体系。应当结合江西现有的能源状况,因地制宜,对既有能源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构成中的比例,发挥江西可再生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积极有序地开发水电。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峡江、石虎塘、井冈山、龙头山、永太等大中型水电站,同时加快对开发程度相对较低的信江、抚河、遂川江北支等流域中小水电开发。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充分利用江西在中部地区的风能资源优势,以鄱阳湖陆地以及部分高山风资源较好区域为重点,建设一批风电场,适时启动鄱阳湖浅滩风电开发,同时积极推进一批风电项目前期工作。适度发展太阳能发电。利用荒漠化土地资源,采用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建设并网型地面光伏电站。加快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江西生物质能蕴藏较丰富,年可利用总量约1395万吨标准煤,应合理布局农林生物质直燃式发电项目。推进天然气建设工程。加快西气东输三线、新粤浙线、省级天然气管网工程等建设,推进赣州、新余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促进我省优化能源结构。
(三)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要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重点,攻克中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并由此建立起自己的低碳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专项财政发展基金。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引导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向低碳技术进行投资,搭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共性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环保技术等的应用研究和创新研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推进产业转型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产学研联合和自主创新,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与产品,将成熟的低碳技术运用在诸如钢铁、建材、电力、冶金、石油化工以及制造等能耗大并且污染严重的行业。要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重点,攻克中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并由此建立起自己的低碳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四、促进江西产业低碳化的对策建议
江西产业低碳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低碳化发展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低碳化程度提高的空间大。因此,应立足江西的产业现状,因地制宜,促进江西产业低碳化发展。
(一)强化政策支持,促进制度创新
积极探索地方立法。在国家相关法律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制订适合江西情况的详细、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关于低碳经济的法律条例,建立、健全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地方法规,以立法的形式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充分利用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加大整合力度,重点支持低碳经济技术(产品)研发、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低碳经济宣传、教育、培训和表彰奖励等。完善价格政策。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
(二) 树立生态政绩观,创新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树立科学的生态政绩观。建立科学完整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制订一套综合性指标体系进行可行性的评定,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绩观。实行差别化考核制度。根据不同市县,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及评估实施细则,量化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实施意见,逐步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权重,探索设立不同的考核评价制度和奖惩机制。建立任期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责任制和问责制。
(三)树立低碳理念,以低碳理念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
政府要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电视、网络及报纸等工具广泛宣传节能环保的意义及相关措施,提升公众的节约意识,并要做出节约示范,减少资源耗费。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企业要积极改进生产方式,引入节能技术和高新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型,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增强全民低碳意识,加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力度,大力开展和进一步加强对低碳企业、低碳环境、低碳营销、低碳食品、低碳消费等方面的宣传报道。
(四)探索开展碳排放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是把环境资源资产化、环境成本企业内部化的一种市场机制,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节能降碳。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定期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开展重点排放企业(单位)碳排放报告与核证工作。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明确试点的基本规则,制定相应政策和管理办法,研究提出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方案,在试点地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登记注册系统、交易平台和监管核证制度,逐步形成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艳春. 低碳化视角下山东省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5,3.
[2] 郝景亚,上官敬芝.低碳经济背景下徐州产业转型的思考[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3] 江西省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处. 江西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 http://www.jxstj.gov.cn/News.shtml?p5=5841066.
[4] 黄继妍 张志勇. 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实践[J].西部大开发,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