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一步

2017-12-29 00:00:00葛惠超
VOGUE服饰与美容 2017年6期

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照亮了人类的未来,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也推动着性别平等。FACEBOOK首席运营官SHERYL SANDBERG出版了畅销书LEAN IN,作为硅谷最有影响力的女人,SHERYL将高科技公司女高管这个稀有族群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女性在追求职业目标时面临着什么障碍?是否能实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本期的两位受访者——亚马逊中国总裁张文翊与IBM集团高级副总裁周忆,分享了她们的职场经历。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在角色与价值之间,她们在不懈的努力中找到了自我的平衡,塑造着引人注目的女性领导力。突破,就在向前的一步!

周忆:与“飞象”共舞

在IBM这样的大公司担当高级副总裁,有点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意思。106年的历史,170多个国家的运营,进入中国市场33年,PC、电子商务、智慧地球——一个个超前的想象变成现实生活,直抵现在的“认知商业”。在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周忆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与这头“大象”共舞,享受过程还能造福人类,今年是她加入IBM的第16年,她希望这头大象可以变得轻盈一点,带领大家一块儿飞。

与“飞象”的16年

2001年,周忆加入IBM,时任IBM大中华区企业策划与传播部总经理。其时,公众对IBM的印象还停留在风行的PC“小黑”和“system/360”上。2005年,“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成为IT行业里最震荡的新闻。周忆,正是这宗商业案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这也是她从摩托罗拉跳到IBM之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商业战略的决策和执行。PC和低端服务器行业趋于商品化,对于IBM而言已然是“绊脚石”,必须忍痛放弃其营收而专注创新,但这条震荡新闻也令流言四起,周忆第一次感受到一个巨型品牌前行与创新时所要经历的“阵痛”。

IBM三个字母,代表了全球最大信息技术的总和。这家被称为“蓝色巨人”的公司,在人类社会中跨度了106年,如今在170多个国家运营,建立了庞大的信息帝国。周忆谈起这个巨人所拥有的很多个世界第一,如数家珍:1964年世界上首个指令集可兼容计算机;1981年PC(个人电脑)的诞生;1997年提出了E-business(电子商务);再到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从2016年开始,IBM宣布转型成为一家“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超过60亿美元。

在布局“智慧地球”蓝图那10年中,也是周忆在IBM重要的10年,在此期间,2012年,周忆被任命为IBM大中华区首席营销官。一个具备多年品牌营销经验的高手,在这个以技术为生产力、以“科学为信仰”的公司,找到了与她个人一致的价值观和节奏——把科学升腾成人类改变世界与提升自身的希望,永远走在时代潮流之前。

面对未来十年,以“认知”为想象所展开的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实践、应用,显然令周忆更加兴奋。4月,IBM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论坛以“天工开物,人机同行”为主题,——这是周忆头脑风暴想出来的——吸引了近2000位客户到场,527万人线上参与。“所有人都想听听AI到底能做什么,没想到这个话题这么热”。去年,她也曾做客吴晓波的访谈节目,深入简出地为公众科普了AI。比如,AI的傳统理解是人工智能(ArtificiaI Intelligence),而周忆强调IBM发展方向更接近于增强智能(Auqmented Intelligence)。Al早已不再是下象棋、围棋或者一问一答,而是以“高级助理”的角色渗透到各个垂直行业,比如医疗、教育、法律、时尚等,代替人们完成繁复的数据处理工作,帮助行业“小白”成长,解放人脑低级劳动的时间。周忆认为,人和机器是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人工智能会帮助人类克服短板、弱项,帮助人类在更大的空间、更广阔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AI和认识计算领域,名字新奇而亲切的Waston无疑是杰出代表。拍摄现场,IBM的工作人员带来了一个安装了Waston某些API应用的机器人,这个能唱能跳的小家伙勾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心。周忆解释道,Waston就像这个小机器人的头脑,通过交互不断“喂数据”给Waston而实现认知的进化。目前,Waston表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医疗,帮助医生更快速和更准确地诊断病情并给出建议方案。周忆特别希望WGStOR能早在1998年就应用到医疗领域,她父亲的病情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如果当时Waston在我身边,我就可以把父亲所有的数据传到Waston,至少试一试,有没有第二种第三种治疗方案。”

“我们芸芸众生活这一世,最多八九十年,在短短的人生里头,如果能参与或见证改变世界的哪怕是小小的一步,你都会觉得很有意义。”这也是周忆在一个企业16年如一日的终极原因。她在这头“大象”身上看到了信息工业100年的使命、所有科技的力量,它总是能提前预测人类将普遍面临的未来,并且用行动造福人类。如果用一个新的物种来比喻这个一百多年的公司,周忆说,她觉得IBM应该是个“飞象”,她希望它能变得轻盈一点,带领大家—块儿飞。

营销=科学+艺术

在周忆的职业生涯中,最核心的线索是“营销”。作为IBM大中华区副总裁、首席营销官,如何将技术变革的信息传递给大众,她的角色是“翻译官”。

刚刚加入IBM的时候,周忆碰到不少质疑,那时她的老板是号称中国IT教父的周伟焜,他当时抛给周忆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没在这里,不在这些重要的时刻、论坛上出现?”“为什么这个评选没有我们?”那是周忆在IBM的第一年,对于营销这个很难把因果直接关联的领域,周忆也无法回答这些质疑,因为背后是环环相扣的具体问题。但她非常理解她的老板,“我觉得他在挑战我的同时,他也在挑战自己”——一个百年品牌如何在跨越式发展的中国市场上实现飞升。

后来,她还经历过不少让她语噎的时候,“当你做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或者从市场营销的角度,你用最低的成本做出了一个最响亮的市场活动,让所有的客户叫绝,而客户并没有买单。这个时候老板跑过来问你,这是为什么?”类似这样的问题,直到现在,她也找不到精准的答案,也没觉得这些问题能够有完美的答案。

即使曾面对“深刻”的发问,即使语噎、困惑,也丝毫没有阻止她在行销上的钻研和探索,她为此着迷。她坚定地相信“任何产品都是无辜的,再千篇一律的东西也可以通过行销而变得不一样”。

刚进IBM时,技术盲区给周忆带来巨大的挑战。她每天把资料打印出来带回家,一遍遍看。密密麻麻的图表、数字,不知道该看哪些,“满屏都去看,然后什么也找不着”的阶段周忆也经历过。通过向技术人员的学习,通过她的努力,这个学习莎士比亚戏剧的文科生,变成了能“把生涩的技术故事讲得通俗易懂,能够让产品与客户需求匹配”的专家。她形容IBM像个“皇家的国书馆”,有历史、有品牌、有技术、有故事,她要把IBM变成所有人都能够听懂并为之兴奋的品牌。

在这场内容的建设与再造中,周忆开始拥抱数据、科学的力量,以前做营销和传播更多是相信自己的直觉——跟艺术家差不多,全都是猜的,但现在花多少钱、针对什么人群、做什么样形式的活动,这一切都有了大数据的支撑。“在这个时代做营销,就是一个科学艺术的完美结合,哪个都不能缺。”同时,周忆认为,营销的终极诉求是与人建立情感交流。所以,2016年,IBM以60个不同的技术改变职业的个体故事作为年报向全球发布;Waston与时装设计师合作,为超模Karolina Kurkova和李宇春设计的“认知礼服”也是赚足了眼球;最近,lBM中国还联手郝景芳、马伯庸、蒋方舟以多媒体小说的形式解读AI与我们同行的未来……

“让自己永远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并永远在一线”是周忆营销灵感的源泉。她在长江商学院读DBA,保持规律的频次与智者和客户交流,让自己持有“外面的眼光”与想象力的畅通。

平常心让女人变得可爱

周忆不是那种走极端的“女强人”,她甚至不欣赏那种冷冰冰的人物设定,“我觉得人一辈子生活还是最重要的,家人、友情。做女强人就不会做饭了?做女强人就吆五喝六了?不是这样的。你在家还是一个母亲,还是一个妻子,不要被职业身份绑架,还是要有平常心。”

她是一个能够把工作与生活的角色分得很开的人。

在生活当中,周忆要求自己“回家马上切换角色”,从一个科技企业女高管切换回“江南女子”。她是杭州人,小时候的家庭模式就是贤惠的妈妈加能干的爸爸。她与先生倒没有既定的角色分配,但回了家之后,先生绝对是老大,钱从来都是他管,很多事情都听他的。周忆是家中的厨娘,几十年间她坚持每天写菜谱给阿姨,“现在这菜谱可能摞好几米高了”。周末的时候,她喜欢放松地度过,健健身,打打羽毛球,遛遛狗,到洗衣房送洗衣服,上超市买菜,和先生一起听音乐会一起看电影,和闺蜜们喝喝茶。她与她的先生,最近庆祝了他们的银婚。她对此心怀感激,20多年了,他们在一起还有很多话可以讲,彼此都愿意耐心倾听,“这就是伴侣的价值”。

她曾说过,活得尽情的方式就是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女儿、妻子、妈妈、闺蜜、女领导。“有的时候自己好像停不下来,但后来又觉得,其实享受这种种角色,因为你很丰富,你被需要”,在这些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家就像一个守护者,她觉得,回到家里,也就回到真实。

在工作当中,对于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工作的女性,有一个“专属称谓”——STEM Womon。因为在这些领域,女性更为稀少,并在普遍认知中面临着性别平等的问题。在IBM大中华区来说,基层员工男女相当,中层管理者女性占比35%,但高层女性占比更低。很多时候并非源于女性能力的欠缺,而是在突破职业瓶颈期缺少帮助。对于周忆来说,她能够巧妙地将劣势转变成优势。比如在IBM的高管会议上,“一屋子的男性,有时就我自己”,而且她戏称自己是双Iocal(本地学位与本地国籍),她深切地感觉到这或许是高科技行业的一个问题,因此她更加积极地替女性发声,同时,不断用委婉的方式提醒在座,“请听听女性的意见”。并且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女性在职场上获得更大的成功。

对于周忆来说,虽然性别并不构成职场发展的阻碍,但对于推动更多女性的职业发展,她仍保有热情。2015年,周忆参加由Vital Voices组织的全球大使计划(Global Ambassador Program),作为11名国际导师中的一员,为日本“徒弟”提供为期一周的密集式辅导。在赴日本为期一周的行程中,她需要帮助一家名为“沙漠之花”的职介所提升业务形态,为此她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家职介所专门帮助日本的已婚女性重返职场,这背后牵扯的日本社会文化和女性职场的不平等都让周忆深感震惊。项目结束后,周忆特别感慨,她看到两个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日本女性特别压抑,也特别坚忍,“我们在中国做职业女性是很幸福的”。

张文翊:爱人者,人恒爱之

美籍华裔二代移民,两个孩子的妈妈,在英特尔20年历任九个重要角色,转战担任亚马逊KINDLE中国区总经理,如今是亚马逊中国总裁,也是亚马逊全球首个女性大区总裁——张文翊的人生履历像一本励志的教科书,但现实中的她,可没有半点儿“成功学”的味道。尽管经历了中国-美国-中国的大回旋,也经历了多元与全球的洗礼,但她身上仍保留着江南文化的脉络与教养,有着“行事大气”与“为人温婉”的双重气质。

英雄与冒险

张文翊12岁的时候,全家六人一齐移民美国。

80年代的中國,经济起步,物质匮乏,信息通路尚未开放,张文翊的父亲在温州某造船厂担任技术主管,月工资几十元。张文翊从小就特别崇拜爸爸,朋友家里的收音机、电视机坏了,都是爸爸修好的。父亲的专业是机械工程,也自学电子知识。张文翊从小就看到了技术的妙用,也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喜悦。“对于每个女儿来说,爸爸都是她们的英雄,我也是。”

8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遥远陌生的国度,一拨拨的冒险家相信那里有机会、富足与实现梦想的未来。张文翊一家移民的时间比1994年风靡全国的《北京人在纽约》还早。爸爸的学历与经验在美国得不到承认,英文生疏,可行的生存方式只能到餐厅打工,张文翊心目中的英雄为了照顾家人暂停了自己的技术生涯。

张文翊深切感受着眼前这个新世界的风暴,冒险伴随着没有退路的牺牲。移民重新书写了家人的轨迹,一家人从温州到美国,在落脚的头几年,为寻找更适宜的环境,屡次搬家——从凤凰城到南加州,再到西雅图。移民也预置了她种种性格的密码:因为机会不易,她特别懂得感恩;因为英文不好,她锻炼自己的独立刻苦;因为经常换新环境,她学会拥抱未知与变化。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珍惜机会,勇于挑战,以一颗感恩的心,付出比平常人更多的努力。

张文翊13岁时,有了第一份兼职工作——上门请人填调查问卷。“经常会被人拒绝,但还是以很欢乐的心态去敲下一个门。”从此,她保持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从没停过,希望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直至大学也是靠自己工作供读。在学业上,她是理工科学霸,初中时,她已经可以在隔壁的高中学数学了;大学时,她选择了华盛顿大学电机工程专业。她秉承了爸爸良好的教育,一个工程师的技术理性和一个中国父辈的传统美德,他从传统中继承了忠诚与孝义,并传递给身份多元、文化杂糅的子女们。

张文翊漂亮的履历,以技术理性为开端,她的第一份工作是英特尔的软件工程师。她选择了英特尔,“因为看到了在技术方面,它是一个让人非常敬佩的公司”。此后,她像一个百变神通的孙行者,从技术到销售、市场、品牌、战略,将英特尔里重要的管理岗位都做了个遍。她喜欢挑战,不惧改变,不追求有多少工资,带多少人,她看重的“一是到底能学到什么,二是对长期发展有没有帮助,三是我是否感兴趣”,她寻找的是,“每天早上起来会不会很兴奋地去工作”。最典型的两次例子,一次是她从PR转广告,放下几十人的团队与亮眼的成绩去接只有两人的新团队;一次是从中国区市场与渠道部总经理转而去搭建一个只有她一个人的全新的战略及业务发展团队,去突破未知的领域。

这样跨部门跨领域的职业转换,开始并不在她的规划当中,而是她工作中的付出与努力大家有目共睹,慢慢形成了她的“个人品牌”,她做事令人放心,也愿意尝试新的东西,机会自然来到她面前。2013年,张文翊迎来了一次更大的挑战,她被邀请担任亚马逊Kindle中国区总经理,负责KindIe业务在中国的开拓。英特尔是IT公司,而亚马逊则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行业资源、信誉、团队的重建又是一次不轻松的冒险,她用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去思考和选择。她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人生稀有的机会,她必须say yes”。三年的时间,Kindle在中国成绩斐然。所以,三年后,当她的老板在电话里问她愿不愿意担任亚马逊中国区总裁时,她“既惊喜也害怕”,但这次,她在五秒之内就答应了。就此,她成为了亚马逊历史上首个女性大区总裁。

没有什么不可以,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只要面对未知足够努力。从12岁那年漂洋过海开始,张文翊的身上就印刻了英雄与冒险的基因。尽管她身材娇小,声音温软,语气谦和,描述平淡。但在每一次近乎重启的转向中,她的绽放,是从无到有,开疆辟壤。

多元与最大化

张文翊在美国生活的第一个城市是凤凰城,华人不多,十二三岁的她并不觉得孤独,也没觉得与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美国提供了多元与开放的环境,凤凰城的面孔来自不同国家。在学校里,她与其他新移民的孩子一样,每天三小时都在学习英文。“每个人都不一样”,是张文翊对于多元最初直观的理解,这令她明白“多元”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共存的基础。她的爸爸,也从未给她定义过男性应该做什么,女性应该做什么,而是鼓励每个子女做到自己的最大化。

她很早就解决了“身份认同”、“性别认同”的问题,她明白自己的定位——一个美籍华裔女性,从选择读理科开始,她就习惯以“稀有”的华裔女性身份出现,再到科技和IT领域的职场,一直是在男性居多的环境中,但她很少强调性别,而只看努力。她也能充分看到自己的优势——一个践行多元价值观以及多元文化的受益者,作为美籍华裔,她比大部分中国人更了解美国,也比大部分美国人更了解中国。从传统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当中,她汲取了两种文化的优点。她的平等与谦和,令每个与她接触过的人都感到舒服,提到成果,总是不忘感谢团队:她的自律与诚信,在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不断给她的“个人品牌”增值,她反复提及的一个词是“credibility”,这是她最看重的品质。

1994年,张文翊从美国回到亚洲,接任英特爾香港销售经理。这距离她离开中国已有十多年的光景。香港成为亚洲城市发展的焦点,中国也不再是她童年离开时的那个中国,爆炸性的增长、无数经济的萌芽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从美国回到亚洲,可能最大的出发点还是想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学好中文;我先生当时也想回香港,我们就决定先回来三年。”没想到一回来,张文翊就爱上了这边工作与生活的节奏,对于中国已经发生的变化及未来的潜力,她感到兴奋,希望能够参与进来。她见证了市场与渠道的迅速扩张,从一个城市到几个城市,再到几百个。所以她相信,这片土壤将是她更好地发挥所长的地方。

回头看来,似乎每一个选择都是在铺就她成为亚马逊大区总裁的道路。她在英特尔的20年,九个部门的经验让她比别人更胜任把握全局的角色。她坦言“任何人面对没有做过的事情,害怕是自然的”,但比这个更糟糕的是,让张文翊去选择做一个没有挑战的事情。

亚马逊给了她一个广阔的舞台。最近几年,她的公开露面、她的名字都是和Kindle以及亚马逊中国紧紧关联。她在亚马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对应了这个以阅读为基因的跨国电商公司,从低调进入中国市场到如今鼎足而立的格局,也对应了在互联网及移动端迅猛发展之后,中国与全球快速同步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作为Kindle中国区总经理时,张文翊带领团队,创造了许多成功案例,比如在上海地铁亮相20米的书架更形象地推广Kindle,比如以详细的市场数据和半年的“试错期”成功说服总部推出了全球首个KindlePaperwhite白色款。现在她接任中国区总裁,带领中国团队推出亚马逊全球首个跨境免邮prime会员服务并在亚马逊“海外购”业务上,屡次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张文翊说,亚马逊的公司文化与她的个人信仰、价值观非常吻合。这是一个十分强调“多元”的公司,亚马逊中国经理及以上级别的女性比例已经超过50%,居亚马逊全球首位。张文翊相信多元文化可以帮助寻求和思考不同的观点,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和创新。所以在公司里,从女工程师到女PR,从招聘政策、文化活动,以及“亚马逊家庭会员”项目背后的“女性智囊团”,都为女性营造了一种互助与上进的氛围。帮助这些女性找到自身的定位,解答她们职业发展的困惑,是张文翊工作的一部分。

她原本并不强调性别的差异,但在女性高管比例居少、女性职业发展困难重重的社会现实面前,她开始出席公开演讲为女性发声,她觉得增强“女性领导力”的当务之急,是帮助与鼓励更多的女性愿意成为领导者。

爱人者

张文翊每天早起先看邮件,亚马逊是跨国公司,先处理夜间的重要或者紧急的邮件,然后再上班。因为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会尽量在办公时间把会议都安排完,回家陪孩子们共进晚餐。等到孩子们做作业时,她再继续工作。一般情况下她早上6:00-6:30之间起床,如果要跟美国开会就更早一点,晚上尽量在12点之前入睡。同时,保证适当的运动时间。

她像一只精准的时钟,保持着一贯的乐于奉献,以200%的努力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她与她的团队有定期的沟通时间,来看看、听听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可以怎样更好地帮助他们。她与家人也维持着高质量的相处时间,假期基本都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给予最专注的陪伴,“我跟女儿们永远是双向交流、正面影响。”比如晚饭时间,张文翊会与女儿们彼此分享今天有哪些事情是特别开心,有哪些事情有点不高兴。这样不管她多忙,都可以让两个女儿与她保持开放、顺畅的沟通。

令人意外的是,在人生的重大抉择上,张文翊除了与先生商量,也会和两个女儿沟通。尤其是在2013年,她接任Kindle中国区总经理时,她意识到这不是一个随便能够做的决定,这份工作的跨度意味着她在开始的前六个月甚至一年内,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与11岁和7岁的女儿,张文翊郑重地进行了成人式的沟通:“妈妈为什么对新的工作那么有激情;为什么这个机会对妈妈来讲很难得;亚马逊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你们在学校里参加足球队的时候,妈妈是否也很支持;妈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你们是否希望看到妈妈的开心”……然后向她们许诺:再怎么忙,她会保证周末的早餐、阅读的时光和对她们的关注。在得到女儿的允诺后,张文翊欣然接受了offer。

即便这样,作为一个母亲也难免自责,担心陪伴她的时间不够多。直到最近几年她才真正感受到了内心的平衡。“我在40岁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之前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当孩子们成长到一定年龄,我看得到,我的平衡方式没有耽误任何事情,女儿和我的感情絲毫不差,我反而成为了她们的榜样,她们对自己都非常有要求。就是这种状态,某一天我突然觉得——I did OK!”她这么多年的平衡之道,不是牺牲工作,也没有向家庭妥协,而是“当你两方面都想做得很优秀时,你如何有效地分配时间”。

在张文翊的成长里,“平衡”更深层次的意指是付出、努力以及感恩。她动情地谈到了“书路计划”,这是自2015年开始亚马逊中国和中国扶贫基全会一起发起的公益项目,为偏远地区的小学生捐赠Kindle电子图书馆。“书路计划”缘起张文翊对Kindle品牌的认知——点亮阅读,也在陪伴女儿的过程中看到阅读的力量,她希望阅读的幸福是每个孩子都可以享有的。她曾亲自到“书路计划”的乡村小学考察过,也经常鼓励身边的朋友拿出几万块钱为乡村的孩子捐赠一间图书馆,告诉下一代更好的价值与未来。目前Kindle书路计划向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开放,社会各方力量将都能参与进来,直接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向偏远地区的小学捐建Kindle电子图书馆“到有一天我退休了,回想起来,在所做过的事情里,这应该会是让我感觉最自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