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疏影:豁然开朗

2017-12-29 00:00:00吕彦妮
VOGUE服饰与美容 2017年6期

可能是处女座的特质作祟,江疏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求自己凡事无瑕疵无纰漏。是要走过一段长长的夜路,跌了跤撞了墙才会明白,人在追求心之向往的时候首先要肯定自己,多看自己得到的,而不要总是盯着那些得不到的东西。

眼泪

“有一天,几个朋友载我到纽约近郊Westchester一个富人住宅区去玩。我走过一幢花园别墅时,突然站住了脚,那是一幢很华丽的楼房,花园非常大,园里有一个白铁花棚,棚架上爬满了葡萄。园门敞开着,我竟忘情地走了进去,踱到了那个花棚下面。棚架上垂着一串串碧绿的葡萄,非常可爱。我一个人在棚子下面一张石凳上坐着,竟出了半天的神,直到那家的一头大牧羊犬跑来嗅我,才把我口下了出来,当时我直纳闷,为什么那幢别墅竟那样使我着迷。回到家中,我才猛然想起,妈妈,你还记得我们上海霞飞路那幢法国房子,花园里不也有一个葡萄藤的花棚吗?小时候我最爱爬到那个棚架上去摘葡萄了。有一次我还记得给蜜蜂叮了一嘴,把鼻子都叮肿了,我那时才几岁?五岁?你看,妈妈,连我对从前的日子,尚且会迷恋,又何况你呢?”

白先勇中篇小说《谪仙记》中起始的一段,写于上个世纪60年代,小说收录在集子《纽约客》中,写的是家道中落的女孩子一个人在纽约的生活,流离,颠沛,但是坚强又自寻喜乐。这故事,江疏影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常常捧着书读一会儿,读的心里难过,要放下来缓一缓再看。

她觉得白先勇的故事全都写得“太悲了”,大时代的风雨好像都被他扛住了似的那种负重,他一生不也是一样的浪荡而不屈吗,都过来了。落回笔下去,根本也没有什么夸张到不得了的渲染,平实到去掉了一切多余修饰的文字,一下一下重重凿在人心里。

她读白先勇,也读路内,他们都有相似的苦与放下,轻舟已过万重山。江疏影有时候也有害怕,你被一种巨大的来自文学和艺术的刺激震惊到了,会觉得格外兴奋,但当那种兴奋慢慢在身体里消化完之后,又会痛苦,不知道下一个兴奋什么时候到来,其情类似于一种“饥饿感”。

这几年,她发现自己越来越爱哭。

小时候也有过一个阶段,会在马路边大哭。具体发生了什么已经不记得了,总之就是委屈或者难受,就坐在家乡上海淮海路的花坛边“放声大哭”,一个朋友抱着她,在她耳边说着“好了好了别哭了”,她就越发停不下来。印象里,那次之后,她再也没有那么大张大放过。再遇到什么事,只是默默抹一把眼泪,没人会看到。肆意一点,也不是想或不想,就是没什么事会让她再那么极致地表达自己。

这几年心思一点点变得敏感了。早前参加《花儿与少年》录制,哭了几次,但是起因都吊诡。一般每晚工作结束,都会安排明星接受—下编导的采访,有时候一整天已经很累很累了,洗过澡之后还要再化妆,采访,再卸妆,她敬业归敬业,也难免疲倦焦虑。录制第三天,编导忽然在采访中问她:“江疏影你觉得自己是在节目里做自己吗?”为什么会这样问?因为大家看到她在节目中忙前忙后操持着太多事,和往常的形象与大家对她的想象有些差距。这问题一出来,江疏影顿了一下,眼泪就出来了。“我确实觉得自己好累,我不是来玩的吗?为什么就变成要来照顾所有人……”她并不是不愿意,只是有点不解,发生了什么大家就都开始喊她“江妈妈”,她到底是来玩的还是来干嘛?

过了几天,餐桌上大家彼此闲散着聊天,她忽然体悟到,这其实就是自己来这个节目的一种收获吧。“我在这里,比她们大多数人都大,就应该要背负起照顾大家的责任,我为什么要怀疑和否定自己的作为呢?以前很多事情我不愿意操心不愿意做,是因为没有这个契机,让我可以承担起这种职责,现在事情来了,不应该害怕啊。生活在这里,就是为了激发你,让你发现原来不知道的那些自己啊。”

想通之后,豁然开朗。

她是这样的人,自小养成的思维模式和习惯,独,不太喜欢和家人、朋友交流什么事情。遇到了事,就自己去磕磕碰碰,撞了墙,摔倒了,起来自己想。

低谷

《花儿与少年》录制到中间,有一次肠胃不适,她没跟别人说,有一个小伙伴察觉到了,主动过来帮她推行李车,她又一下子哭了。不展示自己的脆弱,几乎已经成了江疏影的习惯。但在这一遭真人秀录制里,她一点点用自我释放“治愈”了这种压抑。最后一天,最后一次编导采访,一切顺利,没煽情,没落泪,高高兴兴的,她心里想,过关了,然后导演宣布收工,一位工作人员走过来要帮她拆夹在领口的麦克风,她顿了一下问:“这个麦不能留给我吗?”对方摇了摇头,“天啊,我就又哭了。”一件小事养成了习惯,一下子割舍掉有点不易。

她其实比自己想象得要脆弱、柔软和念旧。那是无论自己一个人经历多少坎坷,都抹不平的性格里的颜色。

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大学毕业,选择不做自己的老本行——演员,转而去英国读书。那时候没有那么多钱,就坐经济舱,上飞机前还发着高烧,十几个小时的飞行里,一杯热水都很难要到。落地了,再坐两个小时的车去找到住家,到了还是没有热水。周末,超市商店全关门,热水壺也买不到,就这么一路喝凉水,扛过来。

身在事外的我们看江疏影,以一部《致青春》和一个校花般好看的阮莞进入大众视线,就以为留着一头柔顺披肩长发的女孩如她,天然应该拥有一切好的东西,大抵算是人们的惯有思维和偏见所致吧。可是她没有。

她小时候在上海市艺术团练艺术体操,后来进了市艺术体操队时,才是个二年级的小孩子,每天练到双脚肿得像包子那么大,也没吭一声,自己坐公交车,车上站两小时到家,都习惯了。“每天回家就希望我爸妈给我炸个鸡翅我就很满意了。”

她讲出这些故事,不为证明或者阐释什么,甚至有点为这种“要强”而踌躇,也不是不愿意撒娇或者示弱,但那样就真的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做到让自己满意吗?也不见得吧。

拍《好先生》,演江莱,对江疏影来说如炼狱也像重生。

那之前两年,她陷在一个深深的低谷里,表演上对自己的不自信,外部对她专业的怀疑和评论,还有那些陌生人对她生活方方面面的不理解与伤害……她还是选择不说,不解释,等待。逃避也没有用,逃不了。她后来认清了,“人有时候会惯性地生活,只有你撞墙了之后,才会反思自己。所以,我现在特别喜欢和感激这种阵痛的过程,只有经历过那个过程,你才会成长。整天开开心心的,真的不会成长,只是在自欺欺人。”

她那么认同编剧写给江莱的那些台词:“我是卡在过去和将来的人”“成年人,我们要瞳得怎么样收拾我们的烂摊子”。戏杀青了,她写了一篇文章给自己和江莱,“谢谢她救赎了我。”

破釜,沉舟

大学毕业的那场大戏,班里集体排演易卜生的《培尔金特》,老师问江疏影想演什么,她说想演那个树妖。一个本来是春天一样绿意盎然的精灵,后来因为爱不到自己心爱的男人,逐渐枯萎。演出时,她就穿着一身绿色的衣服,身子为干,手臂为枝,指甲上都涂着发光的颜色,演得酣畅淋漓。

后来过了好多好多年,她都还会记得在舞台上的感觉,光照在脸上,热乎乎的,很明亮。谢幕的时候尤其幸福,你还在台上还在角色里,却已经半个灵魂回到自己,接受大家的掌声和赞许。“那种感觉会上瘾。”她以为自己没有那么爱表演,那么爱被人看到,后来在外留学时一点点反刍才知道,自己是属于舞台的。

只是后来回到这个行业,却是一脚迈进影视。起初不懂得怎么面对镜头,总是躲闪。还是关锦鹏一句话点醒她:“你要热爱镜头,享受它,爱它。”

所以现在即使是拍杂志,她也都要求自己抬起眼睛,和镜头互动、说话。“眼神才能表达出你是谁。”她不愿意摆那种闭着眼睛的姿态,就巴不得一直看向你,交流。这也是这几年,她的一个转变。原先是人群里沉默和无从表达的一个人,现在打开了,不再惧怕。是的,以前不说是因为害怕,怕自己的意思无法准确表达,怕别人不想和自己说话,所以就先否定自己,关闭交流的门,不说,就总不会错。久而久之,“自己”就成了自己最大的障碍。

拍戏也有过这样的阶段。她总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懊恼。比如哭戏,哭不好,哭不出,感受不到。前辈给她出主意,哭之前多喝水,一直看着灯,等等。她都未曾真的抓住这件事的灵魂。《致青春》那么多哭戏,几乎是咬着牙做下来的,但技法终究只是技法,不是持之以恒的能力。《好先生》里有一场重场戏,她和孙红雷对戏,要求她情绪饱满到极致。那时候戏已经拍到临近尾声,她还是对自己的表现将信将疑,“一直在硬撑着”。实拍那天,她觉得不满意,不满意就不想凑活,于是去和导演沟通,导演也破天荒决定,再给江疏影一天時间准备,明天复工重拍。那天晚上她一夜没睡好,一直在琢磨。第二天,“破釜沉舟”,过关了,大家也都认可。

这件事给她最大的启示是:要学会忽略自己的错误。太多时候,否定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你自己给你自己的,你自己禁锢住了,就谁也没办法救你出来。必须学会随时清零。无论表演,还是任何其他事情,如果你开始想着,自己哪里没做好,哪里犯了错,就会有杂念,会跳戏,会失败。

“好或不好,都是你的,是别人没法取代的。就学会接受不完美吧,人生才会好过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