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的图像化与乡村创意旅游开发

2017-12-29 00:00:00王慧杰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而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游”更是深受民众喜爱。立足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梳理灵寿织女山七夕神话传说,并将神话传说和当地遗址结合创设情境,使神话传说图像化,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在乡村现代社会变迁中传承与创意旅游的新模式,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织女山七夕节;民俗图像;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7)05-0031-03

2016年1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具备条件的农村全部建成‘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丽乡村”[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人文和自然资源丰厚的古村落(镇)会走上旅游发展之路。在河北灵寿县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作为一种特有的地方文化资源,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其内涵,活化利用当地现存的饮牛井、七女河、织女山、织女池、天眼石等文化遗产,就可以重新激发神话传说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标志。然而,自2009年河北省文化廳命名灵寿织女山七夕节为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之后,虽然政府、媒体、学者围绕该节日进行了大力的宣传推广活动,但灵寿织女山七夕节依旧未能发展出自己的模式。本文正是在此角度下,立足美丽乡村建设背景,辨析织女山七夕文化传承与创意旅游之间关系,探索传统文化在乡村现代社会变迁中传承与创意旅游的新模式。

一、灵寿织女山七夕文化生态基地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

织女山生态风景区位于石家庄市灵寿县西北寨头乡,与平山县接壤。其资源分成以下类型:

(一)神话传说

当地流传的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带有明显的地域性。故事大意为:灵寿北面有条长二十多里的七油沟河,当地百姓叫“天河”,在天河上游有个方池,叫织女池,是王母娘娘七个女儿经常洗澡的地方。织女池旁边有一块巨大的天然石,生着一对眼睛,称“天眼石”,据说是负责保护仙女安全的天神。一次仙女们在洗澡,被牛郎发现,将第七个女儿的衣服拿走,这就是七仙女。七仙女后来与牛郎相爱生活在一起,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还生了一儿一女。王母娘娘知道后,就派天兵天将来抓织女,牛郎穿上牛鞋,担上一儿一女就追,眼看快追上了,王母娘娘从头上拔下金簪,在两人之间划了一条天河,使他们永不相见。直到现在,灵寿县的天河左边村庄叫牛庄,右边村庄叫女庄,带着金簪上带的头油的河叫七油沟;灵寿和平山之间有山,山顶有个平台,是王母娘娘生气时所蹲踏出的印记。传说中王母娘娘的出生地王母村,就在织女山景区南山脚下,相传王母娘娘在此遇仙人点化而升入天庭,嫁给玉帝。

(二)七夕习俗

祭祀:牛郎织女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先民对星辰崇拜。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满天繁星有了认知,并赋予其人格化的想象。史载:“牵牛,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2]也就是说牵牛星是天子大将,织女星是天子的女儿,此时牵牛星和织女星是独立的两个星宿。两汉时期,天人关系大大拉近,董仲舒在著名的天人三策中论述了“天人感应”的观点,与此同时,汉代文学中谱写了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如东汉五言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3]诗中将星辰与人情相感应,描写了织女与自己的心上人相悦但不得相守的爱情故事。后人觉得这个悲剧的结局太不人性化,于是又有“七月七日,河鼓、织女二星神当会”[4],让牛郎织女在七月七日这一天相见,故事向喜剧转变,符合民众对爱情圆满的期望。到唐宋时期,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进一步世俗化,织女由天女变成向往人间生活的平凡妻子,牛郎也没有了将军身份,而是一个农民,由于牛耕社会对牛的依赖和崇拜,便成为织女和牛郎之间纽带。于此牛郎织女深化佳说要素齐备,而织女山各遗址均能找到对应。

娱乐:七月七日习俗最早是晴天曝书和晒衣,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出穿针乞巧习俗,唐代七夕习俗由原来的穿针乞巧发展出喜蛛应巧,娱乐也由宫中向民间传播。如:“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闭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稀者言巧少。民间也效之。”[5]到宋代,乞巧市场上车水马龙,可谓一场全民大联欢。如:“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6]

教化:传统社会中,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是牛郎织女神话的世俗化的基础,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使女性的角色定位在家庭之内,纺织、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如《女戒》中记妇女的功劳为:“专心纺织,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宾客,是谓妇功。”可见纺织的地位颇为重要,因而能够具备高超的纺织技术,就如同农业社会中对生产技术的祈求,于是七夕习俗中拜织女、乞巧、应巧习俗应运而生。通过这样一个节日使女孩子从小练就一双巧手,成年后找到满意的夫家,胜任一家纺织之重,帮助她们找准社会身份的定位,以达到教化目的。

(三)自然资源

织女山上有多姿的奇峰怪石:奇峰比较有特色的是七女峰和双耳峰,怪石比较明显的如将军石、天牛石、卧虎石、鹰嘴石、飞来石等。秀丽的碧潭清泉:山上的溪水汇入一潭,潭方圆丈余,水碧如翠,好似镜一般,这就是“织女池”。茂盛的林木花卉:女山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是天然氧吧。奇幻云雾景观:天台云海、云雾华盖和山间岚烟等天象,这些都构成了一幅充满无限遐想的画面。

二、灵寿织女山七夕文化生态基地利用现状评价

(一)织女山七夕节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2009年河北省文化厅命名其为传统七夕节生态保护示范基地。然而目前,七夕节在全国范围内有陕西西安说、山西合顺说、山东沂源说等,河北还有台内邱七夕节等,都在争七夕起源地。当今国人已经走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迈入信息多元的市场经济时代,民族传统节日在其原始功能上,倾向于一种文化产品。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全球化,经济强势带来文化强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日涌入中国,使中国传统节日如七夕节受到冲击,加之七夕节本身没有代表性节日食物,因此很多民众过节的兴趣并不大。织女山七夕文化传承面临重重困境,创新织女山的文化传承尤为重要。

(二)寨头乡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单位,乡村旅游期待开发

2016年6月,河北省印发的《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灵寿县寨头乡的寨头村、彭家庄村和枣园村[1],都是石家庄市级重点片区。而织女山风景区就在灵寿寨头乡,同时灵寿还拥有五岳寨、秋山、水泉溪等国家4A级景区,其中周围有驼梁、五台山、西柏坡和天桂山等旅游胜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人文和自然资源丰厚的古村落(镇)会走上旅游发展之路,因此寨头乡走发展乡村旅游之路也应该是毫不犹豫的,然而目前来看,织女山七夕文化生态基地并未起到带头的作用。

三、灵寿织女山七夕文化传承与创意旅游开发对策

(一)增加文化产品供给,促进七夕文化传承

首先,由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牵头,积极与高校合作,在织女山风景区建立学生实践产品开发基地。当地政府借力高校智力资源,聘请专家指导,迎接大学生实践,激活七夕文化的内涵,开展丰富的新民俗节日活动,如:每年七夕节来临之际,以爱情为主题,开展“有情人新习俗”活动,还可以进行“七夕爱情体验式”活动。以促进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其次,当地政府和民间艺人依托政策的引导和资金的扶持,激活当地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强化物质遗产保护,促进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让文物遗址、文化遗产“活”起来。如要编制出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当地戏曲、舞蹈、音乐剧目等七夕节目。还可以充分发挥微信软件的作用,利用学校与个人知名公众号写文章、发图片进行宣传,用轻快、通俗的语言普及宣传。最后,发掘、开发“灵寿味道”节日产品。同时还可以依托大学,进行文创纪念产品开发,结合当地百姓日常生活,制造小饰品带活大经济,形成自己县域品牌。在政府领导下,依托基地建设,精制文化供给内容,实现灵寿文化建设主体和文化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建构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

(二)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创意旅游

首先,神话故事图像化。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是灵寿县特有资源,在开发七夕内涵中,应将更多笔墨投入到地方文化的展示中,以当地牛郎织女神话遗址为依托,着力营造图像与景观合一的故事场景,增加传说故事的可视性。如:重建天河上彩虹桥(七夕鹊桥)、牛郎家、织女池、饮牛井等地,与此同时塑造一系列的《牛郎织女》人物蜡像;建造以神话为中心的王母娘娘故事、赵武灵王台故事、古中山国故事等灵寿县地方文化雕塑群;绘制当地民众孝亲敬老、诚实守信等价值观简笔漫画。其次,创意主题街区。牛郎织女的形象经小说、戏曲和曲艺等文艺形式的影响而深入人心。在七夕节庆期间和乡村游高峰,开展唱游活动。表演由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为主兼具地方文化的戏曲节目,以牛郎织女神话发生场景为据点,在每个据点上选取不同剧种展演,其中包括灵寿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清秧剧。举办“美兮织女”活动,由商家提供各种服饰,游客自由选择装扮,打扮出自己心中的织女形象。然后由电脑打分评出奖项,增加游客的角色代入感、体验感。最后,发展四季旅游。织女山景区年平均气温12℃,七月平均气温19℃,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时达每立方厘米50000个,被誉为“天然大氧吧”。据此开展以“回归自然、健康运动、绿色消费”为主题的山地休闲度假游,策划春季赶王母庙会,夏季避暑,秋季观红叶,冬季赏雪观雾等四季旅游。辅之灵寿农家特色饮食金针菇、贴饼子、榆钱饭、腌肉面等,让游客在神奇纯美的自然风景中,品味纯正的农家美食,感受心灵的回归。

总之,依靠政府引导,立足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合理利用灵寿现有的神话传说和当地遗址,创设情境,使神话传说图像化、可视化,不仅可以使传统文化在乡村现代社会变迁得以传承,又可以创意旅游激活人们的乡村游。从而创建“织女山”品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北共產党员网省委办公厅文件发布.[EB/OL].[2016-01-13].http://www.hebgcdy.com/2016/0113/169001.html.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310.

[3]宗懔.荆楚岁时记[M].湖南:岳麓书社,1986:42.

[4]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76.

[5]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6:50.

[6]李虹.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七夕民俗流变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任芃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