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①的政治吸纳与整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稳定的一个解释视角*
黄金辉,魏倩
政治稳定;社会转型;政治吸纳;私营企业主;精英循环
伴随中国市场化改革产生的私营企业主阶层,对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从理论上说,作为体制外社会力量,该群体可能对既有政治秩序构成潜在威胁。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有效政治吸纳,使其成为体制的合作者,不仅消除了潜在政治隐患,还扩大了执政党的社会基础。执政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代表的政治吸纳与整合,对保持中国长期政治稳定的作用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推动政治发展、奠定政治稳定的制度基础;第二,提升执政党的社会认同、夯实政治稳定的社会基础;第三,增强执政党的政治调控能力、构建政治稳定的战略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持续近40年的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正是在经济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一个新兴的私营经济领域快速成长起来。在近年来全球经济整体低迷的背景下,私营企业仍然保持着相对其他所有制企业更高的经济增长绩效(见图1),为中国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与解决就业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八大以来,为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P148)的一贯立场。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2](P40)产权结构的调整导致社会阶层结构的相应变化。私营企业主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生的经济精英群体,拥有大量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快速壮大的新兴社会力量,对中国政治、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许多西方学者曾经认为,正如其他转型国家一样,在中国市场化改革中成长起来的私营企业主阶层,可能对尚未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权威体制造成冲击,从而导致政治动荡。[3](P198-199)他们认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代表着国家管制的放松和市场自主权力的生长,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作为体制外力量,存在对抗现有政治体制的潜在可能。但事实却相反,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并没有寻求反对现体制的急剧政治变革,而是与执政党形成了一种合作与相互支持的关系,成为支持现有政治体制、促进中国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这些西方学者预想的落空,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对私营企业主采取了政治吸纳的成功战略。所谓“政治吸纳”,是指“政治体系对社会变迁过程中新兴利益群体的权力诉求和政治参与的纳入和整合过程。”[4](P114)执政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吸纳和整合,产生了两方面的积极效应:其一,成功地将私营企业主阶层转变为体制内的支持力量;其二,通过有效的经济与政治调控,执政党较好地抑制了市场经济自发运行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秩序破坏,保持了社会的总体稳定。
图1 2015年分经济类型主管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同比增速(%)*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2.3%》, http://www.stats.gov.c/SJ/AFB/201601/t20160127_1310925.HTML.2016-01-27.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吸纳策略总体上是成功的。要从理论上厘清这个问题,就需要在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执政党对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吸纳促进中国政治稳定的机理。对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既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又保持社会长期稳定这一世界现代化之谜的研究,较有说服力的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第一,政治制度的有效性(胡鞍钢,2003;[5](P11)林尚立,2009[6])。第二,政治参与渠道的扩大(戴建忠,2001;[7]张光辉,2014[8])。第三,政党制度的适应性(胡士平、吴玲,2006;[9]袁延华,2012[10])。持这一立场的研究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能保持长期政治稳定,主要得益于正式体制对社会变化的迅速回应,特别是对新生社会精英阶层需求的有效回应。
作为市场化改革产物的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是观察社会系统变动的重要指标,因而也是研究中国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维度。近年来西方学界也越来越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持庇护主义理论的学者认为,中国执政党的政治吸纳一方面分化了私营企业主阶层,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国家和私营企业主之间某种意义上的庇护关系(Wank,1995[11]),催生了私营企业主和地方官员之间的联盟(Walder,1986[12])。持统合主义理论的学者认为,执政党吸纳企业家不仅维护了政治体制的稳定,也推动了政治发展,实现了国家和社会的共同成长。[13]执政党通过政治吸纳将私营企业主“嵌入”政治体系之中,从而使他们与国家政权紧密联系(McNally and Wright,2011[14])。上述研究虽具有一定的理论解释力,但在方法论上都是建立在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理论之上的,因而带有不可避免的缺陷:首先,经济改革与政治变革并非绝对契合。多数西方学者把私营企业主阶层,先验地预设为国家政治权力的对抗性力量,但这种理论预设并不具有历史必然性。其次,作为新兴经济精英的私营企业主阶层(西方学者称之为中产阶级),并非天然的建设性政治民主力量。最后,这些研究缺乏对党和国家引导企业家政治参与行为的有说服力的分析。[15]国内政治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执政党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吸纳机制的研究;[16]二是探究执政党政治吸纳与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17]三是对执政党政治吸纳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研究。[18]这些文献对进一步深化本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启示意义,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对执政党“政治吸纳”概念界定不清。[19]其次,一些学者仅仅简单罗列政治吸纳的功能,对政治吸纳促进政治稳定的内在机理缺乏系统的阐述。最后,已有研究使用的统计数据大多停留在2008年以前,无法准确反映执政党政治吸纳方式的新变化。本文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执政党对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吸纳,对保持中国转型过程中政治持续稳定的重要意义及其实现机理。
1. 执政党对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吸纳与整合,有利于扩大政治参与,推动政治发展。
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指出:顺应现代社会经济变化结果的政治体系,“大大增加了社会成员扩大政治参与和广泛政治要求的可能性。”[20](P230-231)但在通常情况下,既有正式体制并没有为转型过程中新生的社会精英预留必要的制度空间。因此,社会转型过程中新生的社会阶层,在一段时间内会游离于正式体制之外。为了保持政治稳定,执政者需要迅速采取措施,回应新兴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以化解他们的不满。否则,体制外群体的怨恨情结将日益上升,在其精英动员下很可能激化为社会动荡,甚至引发暴力革命。一旦发生这种危急情况,统治者可以采取镇压或安抚两种手段来应对。[21]这两种手段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优劣之分,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相应的政策。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根据新兴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动机和执政党的政治整合能力来制定不同的策略。具体到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发展态势和执政党力量的现实来看,对私营企业主采取政治吸纳的方式,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与维持政治秩序稳定。
随着私营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私营企业主掌握相当规模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而拥有社会力量的人希望谋求政治权力,这是“政治学的最高法则”。[22](P505)如果不能开放体制内的政治参与渠道,那么这个拥有社会力量的新兴精英阶层,就有可能采取体制外的非正式参与方式,甚至通过反对现政权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政治稳定,中国共产党主动顺应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通过对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吸纳,开放了这一新兴经济精英政治参与的渠道。从执政党政治吸纳的实际过程来看,政治吸纳的主体分散于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与工商联等部门。具体来说,政治吸纳的主要途径包括:(1)行业协会和工商联,一般来说这是私营企业主跨入政治体系中最基本的一环。工商联是执政党与政府联系私营企业主的半官方组织,也是最主要的政治吸纳平台(图2)。(2)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对于多数私营企业主来说,政协和人大是较理想的参政议政场所。据2012年《新文化报》报道,入选胡润500强的民营企业家,高达83.31%的人有过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经历(图3)。相对而言,人大代表比政协委员更加接近权力中心,是“影响和接触本地政治经济和知识精英的渠道”,[23](P246)但职位上可供安排的空间也更小(表1)。(3)地方党政副职。对于民营企业主担任地方党政重要领导职务,执政党出于防范亦官亦商助长腐败问题,从一开始就保持警惕*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明确强调“坚持政企职责分开、官商分离”的原则。具体参见:侯文学:《亦商亦官现象值得关注》,http://news.ifeng.com/opinion/detail_2009_03/31/1324620_0.shtml.。2004年中央组织部和中央纪委联合出台二号文件,规定凡企业负责人不得兼任党政领导职务。但在实际运作中,党政副职成为允许私营企业家进入的可能空间。(4)成为执政党党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党章作出重要修改,将原党章中党员发展对象的规定由“其他革命分子”修改为“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特别强调对私营企业主中优秀代表的吸纳。总之,分散于不同地方的私营企业主,以不同的方式成为地方政治体系吸纳与整合的对象。这种由各地方分散进行的政治吸纳,使得执政党对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吸纳更具包容性,避免了东南亚地区中央政府直接联合大企业的“权贵资本主义”模式。
表1 私营企业主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比例①资料来源:《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10.6—2012.6),第67页,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年。
图2 2008—2016年工商联私营企业会员数量②资料来源:全国工商联:“会员组织和发展情况”,http://www.acfic.org.cn/web/c_000000010004/.
图3 2012年胡润百富榜入选企业家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比例③袁静伟、李季:《内地民企500强超八成参政议政超半数当选过人大代表》,《新文化报》,2012年9月26日。
2.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特质决定执政党对该群体的政治吸纳,有助于增强政治体系的民主性和适应性。
精英循环理论认为,维持社会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精英循环流动与替代。通过精英循环,体制内的精英群体不断更替,既保持体制内必要的精英数量规模与良好品质,也有助于缓解政治权力精英与其他社会精英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实现缓和阶层冲突与提升执政集团素质、增强执政能力的目标,以保证国家治理能力的持续稳定发展。[24](P41-44)中国共产党通过对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吸纳与整合,一方面实现执政集团的精英替代,提升政治体系的人力资本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政治吸纳后体制内的组织联系,能够有效缓解执政党和私营企业主之间的张力,增强政治体系的适应性。首先,执政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通过政治吸纳对私营企业主进行成功的“精英循环”,以保持执政集团的“先进性”。[25](P227-228)私营企业主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更强的契约意识与企业家精神。通过政治吸纳将其中的精英分子纳入政治体系之中,实现精英循环路线的畅通,可以为政治体系带来新的活力,提高政治体系的适应能力,从而推动中国政治发展。最明显的表现是私营企业主进入制度体系,对转变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沈大伟认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转型的成功经验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转型国家的执政者需要更好地“治理”和“提供公共产品”。[26]转型过程中民众对政府提供更多、更优质公共产品的需求,以及治理环境的转变,需要执政者更多地利用市场力量。已有研究表明,民营企业与地方党委、政府之间的政治关联越紧密,这些企业越有可能进入政府管制行业进行投资。[27]这些管制行业一般是与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密切相关的。私营企业的更多参与,有助于管制行业逐渐市场化与投资多元化,从而改善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部门的投资环境,为这些行业带来新的活力,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
其次,通过政治吸纳,执政党与私营企业主建立更为制度化的组织联系,有利于降低双方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在中国渐进化改革过程中,代表性私营企业主被执政党吸纳进政治体系后,成为某一政治组织(或者半政治性组织)的成员,在体制内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这种由执政党主导的政治吸纳方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当进入体制内的私营企业主与政治体系之间存在较大冲突时,执政党除了通过组织渠道进行直接政治控制外,也可以通过相关地方组织与私营企业主进行协调和交流,将冲突控制在政治体系内部,防止分歧与冲突在体制外爆发,以缓解社会不稳定因素。从政治实践来看,实施政治吸纳的组织平台性质,决定了政治吸纳具有缓解矛盾冲突的功能。因为,不仅是体制内的政治组织,而且包括具有社团性质的行业协会,也扮演着执政党和私营企业主之间的沟通角色。“不同于国外商会的是,我国商会不仅要做经济服务工作……还要做思想政治工作,在服务中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引导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商会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团结、凝聚会员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8](P33)换言之,执政党通过政治吸纳建立起与私营企业主的组织联系,以缓解两者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张力冲突,提高政治体系的开放性和适应性,有效促进中国政治稳定。更广泛的政治参与、更高水平的政治民主和政治体系的适应性,是衡量政治发展的重要向度。政治发展构成政治稳定最坚实的基础,可持续的政治稳定只有在政治发展中才能真正实现。
1.对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吸纳与整合,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强执政党的绩效合法性。
从世界现代化演进的历史来看,转型期国家政治稳定的最大危险,来源于绩效合法性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动荡。因为现代化一方面带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提高民众的心理预期。一旦执政者无力缩小人民的现实处境与心理预期之间的差距,就很有可能陷入对政府能力的信任危机之中。期望无法满足的人们,往往会采取过激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需求,从而造成政治动荡。相反,如果执政集团在现代化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手段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并通过相对公平的分配,在消除贫困和改善民众生活水准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则有助于减少社会和政治冲突,增强执政的合法性。[29](P176)执政党对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吸纳,有助于激发其增加投资的积极性,扩大社会有效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Z.Acs和 A.Varga指出,在市场经济中诞生的私营企业主在经济领域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他们)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产业演进和集群的促进者以及就业机会的创造者”。[30](P323-334)中国共产党对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吸纳与整合,使执政党与政府能够更有效地汲取和利用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资源,发挥他们在国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夯实执政的绩效合法性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见图4、表2)。
图4 1996—2015年中国私营企业就业人数*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表2 2005—2009年中国私营经济税收状况表 (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弓联兵:《政治吸纳与组织嵌入——执政党统合私营企业的逻辑与路径分析》,上海:复旦大学,2012年。
数据来源:《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8—2010)》,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11年。
2. 对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吸纳与整合,有利于扩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尽管良好的经济增长绩效有助于增强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但任何政党的执政合法性都不可能始终建立在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当一国(地区)的经济增长到达一定阶段后,由于资源条件、市场环境和体制创新动力的变化,原有的高速经济增长必然无法长期延续,使依赖经济增长绩效的执政党及其政府陷入“绩效合法性困境”之中。为了克服这一政治危机,执政党必须及时调整策略,通过启动政治改革,开发新的政治合法性资源。可行的办法之一是,掌握权力的政治精英,通过组织变革,吸纳部分或全部的体制外精英,甚至潜在的敌对精英进入政治体系,以缓和冲突、扩大执政的阶层基础,这一过程被拉克曼描述为“精英斗争”( elite conflict)策略。[31](P14-15)中国私营企业主的生成方式与阶层属性,决定了执政党对私营企业主实行的政治吸纳策略,具有很大的现实可能性。中国的特殊性在于伴随改革开放成长壮大的私营企业主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他们并不扮演西方近代以来传统资产阶级的角色。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诉求更多表现在对经济利益的增进和维护方面,他们很少要求对现有政治体制进行改变。因此,私营企业主阶层与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党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作为唯一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有效发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功能,必须具有充分的包容精神和组织弹性,适应社会转型的需求,不断更新意识形态和增强组织能力。面对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成长壮大的私营企业主阶层,执政党应时而变,对这一新兴精英阶层主动采取政治吸纳的策略。中国共产党的这一适应性变革,得到私营企业主阶层的高度认同与积极回应。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主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组织体系,使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强化。对私营企业主阶层来说,通过执政党的政治吸纳进入体制,特别是其中的部分精英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甚至成为执政党与政府的成员,能够有效提升该阶层的政治效能感。在这种政策背景下,私营企业主更为认同现有政治体系,也积极寻求与执政党的建设性合作。景跃进认为政治吸纳“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在潜在的社会力量尚未成势之前,便将其转化为扶持和合作的伙伴。在这一意义上,吸纳技术避免了新生社会阶层成为政治对立面的可能。”[32]
1.政治吸纳与整合使执政党获得对私营企业主的部分监督与控制权,提升执政党的政治调控能力。
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主动吸纳,是执政党迅速回应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化和私营企业主群体利益诉求的适应性调整,体现了执政党的开放性与政策弹性。对私营企业主的主动吸纳,有利于中国共产党规范这一新兴经济精英阶层的利益诉求行为,更好发挥执政党在规范公民政治参与和整合社会资源方面的统筹、领导作用。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吸纳与整合,是在保持政权社会主义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开放一定的政治参与空间,使被吸纳对象进入体制内。这种政治吸纳与整合,既优化了组织结构,也获得了对被吸纳精英的一定监督和控制权。政治吸纳密切了私营企业主和现有体制之间的关系,在执政党主导政治吸纳的语境下,这种关系显现明显的非均衡状态,即被吸纳的私营企业主对执政党具有一定的政治依赖性。作为执政党组织建设有机组成部分的政治吸纳,不仅建立了与私营企业主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流空间,也在事实上构建起对私营企业主进行有效政治调控的制度化平台。因为,无论是在私营企业内部建立党组织,还是私营企业主代表进入工商联、政协、人大或政府,客观上都构建起私营企业主与执政党的组织内联系。也就是说,通过政治吸纳构建的与私营企业主的体制内权力关系,使执政党获得对体制化私营企业主的一定监督和控制权,对执政党调控转型期国家和市场、政府与企业、执政党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中国渐进性改革过程中的政治吸纳与整合,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主动政治调控方式,它所开放的政治参与是一种可控性的参与。即执政党在允许某一新社会阶层进入政治体系的过程中,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这个新社会阶层的特性、基本制度、政策等因素,前瞻性地制定该群体政治参与的方式、组织和制度,对进入政治体系的新社会阶层代表的政治活动进行有效调控,以避免正式系统内部可容纳政治空间的爆炸式拥挤,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执政党主动选择性的政治吸纳与整合,一定程度上造成私营企业主的内部分化,有利于降低执政风险。
王沪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政策和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应正确布置革命力量,善于分化敌对力量。[33](P310)这一策略的集中表现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战略,这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与建设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执政党在处理政商关系过程中,也经常大量运用统一战线理论与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结构与阶层结构的变化,对统一战线理论与战略的创造性坚持与发展,是解读中国道路取得重大成功的重要视角。[34]中国共产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吸纳与整合,总体上属于执政党统一战线策略的组成部分。政治吸纳与统战工作的其他方式一样,虽然具有策略性,但主要的仍是它的战略性。[35](P187)执政党要长期执政,保持政权稳定,推进现代化事业,一方面不能只依靠自己所属的阶层,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体制外阶层的内部矛盾,分化潜在竞争对手的力量。执政党通过选择性的政治吸纳与整合,某种程度上造成私营企业主阶层内部的一定分化,使其难以形成统一的集体行动,从而降低执政党面临的政治风险。私营企业主内部本身就有较大的异质性,在执政党选择性政治吸纳的背景下,认同执政党的制度和政策、资产规模较大、具有较强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私营企业主,成为执政党优先吸纳的对象,使之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与空间。这种选择性的吸纳与整合,客观上加深了私营企业主内部的分化程度,提升了政治体系对该阶层政治参与的调控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政治稳定。周雪光认为,执政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吸纳,切断了其内部的横向联系,瓦解了他们内部联合的可能性。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私营企业主更倾向于展现对现体制的忠诚,而不是采取内部联合,或者联合其他社会阶层的办法。[36]现实情况也是如此,在执政党实施对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吸纳策略后,该阶层横向的自主联合组织发展缓慢。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工商联是体制内机构,私营企业主自行结成的社团协会,并没有成为他们利益表达和意见聚合的主要场所。郁建兴通过对温州商会的长期观察发现,商会更倾向于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37]执政党对新生社会精英阶层的主动性引导和调控,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应对政治制度转型滞后和维护社会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正如亨廷顿指出:“现代化已经造就出或者在政治上唤醒了某些社会和经济集团,这些集团过去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或者被排除在传统社会的政治范围之外。现在他们也开始参与政治活动了,他们要么被现存政治体制所同化,要么成为对抗或推翻现存政治体制的祸根。因此,一个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其政治共同体的建立,应当在‘横向’上能将社会群体加以融合,在‘纵向’上能把社会和经济阶级加以同化。”[1](P332)为了保证政治秩序稳定,执政党必须根据转型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执政党对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吸纳,从根本上反映着现阶段中国政治体系与社会新生力量之间的合作与相互承认的关系。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属性与私营企业产权性质的内在张力,决定了如何有效调控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对保持政治共同体的动态平衡具有关键性意义。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怎样避免在强大的执政党政治权威和新生的社会力量之间,出现一方压倒另一方,抑或在非理性的竞争中撕裂国家与社会的极端状况?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强大的政党与有效的政府,对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保持政治稳定至关重要。就目前情况来看,在中国共产党与政府有效调控下的私营企业主阶层,并不扮演类似西方近代史以来资产阶级的传统角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私营企业主在政治上是无足轻重的。在市场化变革进程中产生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实际政治影响,远比一般学者了解的更为复杂和多元。因此,执政党应该清晰地认识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功能,继续坚持对私营企业主进行政治吸纳的价值导向,进一步增强继续坚持与完善这一战略的理论自觉。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现代化过程中,日益成长壮大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不仅没有造成现行政治体制的动荡,而且成为保持政治秩序的建设性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执政党对这一群体政治吸纳与整合策略的成功实施。在私营企业主阶层开始形成时,执政党便有意识地采取了合作型的政治吸纳策略。执政党对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吸纳,产生了两方面的积极效应:一是推动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执政党开发了新的绩效合法性资源;二是将新经济精英纳入政治体系,扩大了执政党的社会阶层基础,促进有序的政治参与,增强政治系统的活力,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为执政党维护转型期的政治秩序稳定,避免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剧烈政治波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任何一项策略在设计之初所预设的理想功能与实际运作所产生的效果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执政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吸纳与整合策略的实施也是如此,既产生了保持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效果;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私营企业主阶层内部成员参与机会的非均等性。其中拥有更强经济实力、参与能力与更靠近权力体系的成员,无疑具有更多地进入组织体系、参与决策的机会,进而转变为非市场性竞争优势。而更大的问题则在于,在执政党政治吸纳过程中,由于制度化水平较低与社会监督不足,加大了权钱接近、结合,甚至权钱交易的机会,造成权力腐败的加剧与蔓延,恶化政治生态与社会风气,降低社会公众对执政党的认同,从而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因此,从理论上全面深入地研究执政党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吸纳与整合的效果,既应揭示其促进政治稳定的积极效果,也要研究其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为执政党调整优化对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吸纳与整合策略,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资源。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Samuel P. Huntington. Will More Countries Become Democratic?[J].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99,No.2, 1984.
[4] 景跃进,张小劲等.理解中国政治关键词的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 胡鞍钢等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 林尚立.在有效性中积累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7] 戴建忠.当代中国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论纲[J].社会主义研究,2001,(2).
[8] 张光辉.参与式民主发展视域下中国政治稳定问题生成逻辑解析[J].领导科学,2014,(2).
[9] 胡士平,吴玲.论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J].天津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
[10] 袁延华.中国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
[11] David L. Wank. Private Business,Bureaucracy,and Political Alliance in a Chinese City[J].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95,(33).
[12] Andrew G. Walder.Communist Noe-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13] Margaret M.Pearson.China’s New Business Elite: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Reform[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14] Christopher McNally, Teresa Wright. Sources of Social Support for China’s Current Political Order:The“Thick Blessedness”of Private Capital Holders[J].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2010,(2).
[15] 陈家喜.改革时期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07.
[16] 肖存良.政治吸纳·政治参与·政治稳定——对中国政治稳定的一种解释[J].江苏社会科学,2014,(4);杨帆,臧秀玲.论中国共产党对先富群体的政治吸纳[J].山东社会科学,2014,(7).
[17] 郎友兴.政治吸纳与先富群体的政治参与——基于浙江省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9,(7);姚远,任羽.“激活”与“吸纳”的互动——走向协商民主的中国社会治理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2013,(2).
[18] 曹帅,许开轶.政治吸纳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政治稳定[J].广西社会科学,2014,(6);张振华.利益集团与社会管理:挑战与出路[J].社会科学,2012,(2).
[19] 焦连志.“行政吸纳政治”模式与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J].理论与改革,2015,(3);储建国.当代中国行政吸纳体系形成及其扩展与转向[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2).
[20]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 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1] 易亮.精英与东亚国家的政治现代化[D].江西:南昌大学,2015.
[22] [英]阿克顿.自由史论[M].胡传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3] [德]托马斯·海贝勒.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国私营企业家阶层的社会功能研究[M].吴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4] 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5]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6] [美]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M].吕增奎,王新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27] 胡旭阳,史晋.川民营企业的政治资源与民营企业多元化投资——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8,(12).
[28] 王钦敏主编.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4 (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9] [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30] Z. Acs, A. Varga. Entrepreneurship,Agglomer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5, 24(3).
[31] [美]理查德·拉克曼.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32] 景跃进.转型、吸纳和渗透——挑战环境下执政党组织技术的嬗变及其问题[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1,(1).
[33] 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4] 张艳娥.统一战线处理政商关系的作用机制及其转型创新[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
[35] 邓小平文选[M].第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36] Zhou Xueguang. Unorganized Interests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Communist China[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3,(58).
[37] 郁建兴,江华,周俊.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基于浙江温州商会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TheCommunistPartyofChina’sPoliticalAbsorptionandIntegrationofPrivateEntrepreneurs——AnInterpretationofChina’sPoliticalStability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
HuangJinhui,WeiQi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4)
political stability; social transformation; political absorption; private entrepreneurs; elite cycle
China’s private entrepreneur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They also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political life. Theoretically, as a social force outside the system, this group may pose a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existing political order. However, the effective political absorption of the private entrepreneurs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akes it a cooperator of the system and expands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the ruling party. The political absorp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ruling party to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rivate entrepreneurs are concentrated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to promote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to lay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for political stability. Secondly, to enhance the social identity of the ruling party and consolidate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political stability. Thirdly, to strengthen the party’s ability of political regulation and control.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八大以来中国藏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项目号:17BDJ003)的阶段性成果。
① 本文讨论的私营企业主既是企业的管理者,也是企业的主要投资人。
黄金辉,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魏倩,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44)。
[责任编辑刘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