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诺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师诺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本文阐述了计算机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人流量大,使用频率高,机器运行时间长负荷大等问题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从管理、体制、实验队伍等方面展开讨论。
高校 计算机 建设与管理
随着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们把实验引进了教学中,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是综合性的,为学校提供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工作,也为各院系提供网络学习的环境和场地,对培养创新人才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兴趣有重大意义在高校中有无发替代的地位。做好高校计算机实验建设与管理要从管理体系、设施设备、实验队伍、环境、安全等方面考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不但会出现老师和学生的松懈更可能使教学实验无法进行。学生可能用计算机做不相干的事,实验室工作人员可能存在兼任、人员调动大、缺乏相关知识等方面的问题。还有计算机实验室几乎全天工作,机器运行时间长,使用频繁,导致机器故障率高,维护任务重。教师机器批量采购时间久配置低又因为为了满足教学要求安装了多款软件,影响学生上机实验。学生私自将个人储存设备带入实验室可能导致机器感染毒。学生浏览非法软件或下载文件时也可能导致系统瘫痪甚至崩溃,等等。
第一,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各高校对计算机设备的投入不断加大,计算机设备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高校内部有的院系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提高计算机数量。而有些院系则出现了设备闲置的情况。要合理分配计算机资源做到资源共享。目前学校还可以通过科研协作或共建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的介入,形成国家、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的体系,以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对于计算机的采购问题应要求供应商提供一年以上的三包和三年以上的保修,这样可以帮助学校的检修工作。对于网络设置与服务器的选择应在用质量优秀的商品因为这方面使用时间较长。可以选用国际品牌的专业产品。对于供电要优先考虑可靠性最大满足技防设施对供电质量的要求。网络布置要本着总体规则,集中实施原则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多系统平台技术。
第一,改革和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消除隐患和不合理因素,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可以建立IC卡刷卡的管理方式,全方位的开放管理实验室的各项资源。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检查和维护,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管理员可以使用各种软件管理系统综合统计系统中的各种实验信息,进行分类,合理的安排实验室的资源分配,以提高实验室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二,要重视计算机实验室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改变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辅导员”的观念,设立专门的职务体系,实验人员中除了负责一般管理工作的实验人员外还要有高层次的带头人、高级的实验室负责人。改进实验室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评价考核机制和职称评定标准。可以考虑到实验室教学改革成果、实验室的开发程度、实验室设备使用情况和保护程度以及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效率等纳入到考核内容中。这些措施有利于维护实验室队伍的稳定发展、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
第三,计算机实验室环境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学校和各实验室广大师生的需要。要把计算机实验室的卫生和安全落实到个人。要将负责人、实验名称、负责人电话等信息统一整理,制牌,置于明显的位置,便于监督管理。并且适宜的环境可以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实验室的整洁设备布局的合理,建立清扫制度。实验室应安装排风和空调以调节温度、湿度等。
第四,实验室的安全用电十分重要,一点小小的疏忽都有可能引起很大的问题如设备的损坏甚至引发火灾。为了防止这些恶劣事件的发生,计算机实验室要配置专业的电工,定期对线路和电脑进行检修。禁止无关人员乱动电源,在危险处设置警示牌,禁止任何人在计算机实验室吸烟。配备防火设备张贴疏散图,以备紧急情况使用。
第五,良好的气氛是特别重要的,计算机实验室是创新和发展的地方,应该给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科研创新的气氛。学校领导要鼓励计算机实验室人员积极开展工作总结,管理方法实验技术研究,为他们提供经费。也可以将优秀的学生纳入教研团队,参与教研活动、软件开发等等。鼓励学生加入教师团队,只要他们有能力有兴趣,不论年纪,都可以参加选拔。
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教学的重要部分,是高校培养素质创新人才的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是衡量高校办学理念、办学能力,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重视计算机实验室质量的改进是新时代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提高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可以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大的帮助,健全管理规范和防患意识是校园网络安全、稳定运转前提,要通过管理和建设的不断改进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来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的发展和进步。
[1]卞华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9):92-93.DOI
[2]王伟.浅析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