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继承与超越
从十八大到十九大这五年间,中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风险隐患增多等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前行,团结奋进。五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五年间,中国变化之巨、成就之大,足以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里程碑。
10月1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0月26日,在十九大报告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两步走”的意义在于,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战略目标,前两步目标早已提前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再过三年也即将实现。
党的十九大确定,从2021年到2050年的30年将分为两个15年安排。这就使得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完整了。
此外,杨伟民表示,我党过去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提出到2035年就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过去的目标相比提前了15年。一方面,这说明我们发展的成就巨大,超出了预期;另一方面,也表明未来我国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两步走’战略安排没有再提GDP翻番类目标。”杨伟民说,这主要考虑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高速度增长的阶段了。现在产能不足已不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突出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质量还不够高,所以才提出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杨伟民表示,在这一阶段,我们不是不要增长速度,而是要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来实现,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不提GDP翻番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
事实上,在过去五年,新旧动能的转化已超越经济增速的数值成为外界观察中国经济最重要的维度。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形势室主任杜飞轮举例说,2015年全年和2017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速均为6.9%。但两个相同的数据有着明显的区别。
前一个6.9%中,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还比较零散,新动能规模较小、比重较低,难以抵补传统动能下降的缺口。
后一个6.9%中,传统产业加速改造提升,工业机器人和电子商务、在线医疗、共享单车等“互联网+”新动能加快集聚扩散,规模比重明显提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也表示,中国培育新动能已取得了阶段性、实质性的进步。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突破10%,新动能培育进入到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之后,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国内外环境,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认识从封闭到开放,从口号到务实,邓小平针对当时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三步走”战略设想。
1987年中共十三大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提出了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们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在前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百年”战略:到建党100年时实现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2年,中共十六大第一次设计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提出了2020年的具体目标,包括经济建设目标、政治民主建设目标、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等。
此后,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对第一个百年目标又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设计,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更高、更均衡、更可持续。十八大还把第二个百年目标丰富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把第二个百年目标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给出了“两步走”的实现路径。在中共著名理论学者、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看来,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
“原来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中等发达国家。按照我们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我们在不断超越,所以可以提前,到2035年就基本能够实现现代化。然后,剩下的15年,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李君如说,这实际上是在中国人“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为“强起来”的目标设置了宏伟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勾勒的蓝图不仅提前了“三步走”战略的实现时间,而且更加宏伟。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陈平认为,这个目标宏伟之处就在于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这是整个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陈平说,报告中提到的七个“有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即使在现在的发达国家,也难以做到,“这几点要能达到,中国要比发达国家还要幸福。”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前的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该如何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对此,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这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冷溶表示:“从社会需求看,我们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变化了的需求;从社会生产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也已经不符合实际了。”
冷溶说,从原来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求。
较之“落后的社会生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更加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今天的中国国情。“不平衡”是就发展的领域和范围而言,“不充分”则是就发展的层级和质量而言。
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刘亚东撰文指出,“不平衡”是指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我们仍有4300万同胞在贫困线以下生活。较大的群体差别、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无时不在困扰着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经济创造了“中国奇迹”,但粗放的发展方式也让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价,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人们如饥似渴地呼唤清新空气和青山绿水。
“不充分”是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此外,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人均GDP仅略高于非洲的加蓬,居世界中游。正因为如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冷溶也表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一变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中发生的变化。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同时要更好地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主要是包括物质产品的增加和劳务总量的增加,通常意义上被简单理解成总产出的持续增长,在统计上反映为GDP或人均GDP的上升。
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撰文指出,经济增长理论大约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本质上也是经济学的发展史。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源泉有不同的理解,但归根到底还是源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本质上还是社会生产力、生产率等效率方面的表述。
但经济学家逐渐开始反思单纯经济增长的弊病,尤其是上世纪50-60年代,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城市化、人口、资源、环境等压力下,对增长等于发展的模式产生了怀疑并反思。之后,经过相当长时间,可持续发展逐渐进入现代经济学的视野。
实际上,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矛盾”不仅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修正,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
“新矛盾”对人民需要的描述,从原来的物质文化两个方面,扩展到美好生活需要,充分体现了恩格斯需求三层次理论即“生存、享受、发展”等多方面的需求。应当说,“美好生活需要”内涵相当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内容,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包含了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
“新矛盾”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表述,体现了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等多维度诉求原则。“不平衡不充分”包括了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实际上,“新矛盾”的准确定位就是以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来修正传统经济学单一增长目标的种种缺陷。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里的发展指的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生产力”增长。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矛盾”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深刻揭示了经济与社会、自然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关系,包含了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等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代表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总方向。同时,“新矛盾”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深刻总结,也反映出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具有划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