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摘要】课文插图色彩鲜明、形象美观,科学有效地使用课文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高年段教学忽视使用课文插图资源的现状,从“巧抓时机,审文度意;慧眼独具,以图丰文;扬长避短,活用插图”三方面来谈有效使用课文插图资源的策略。
【关键词】插图 资源 有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0A-0053-02
课文插图是对文本内容的修饰、补充与提升,与文字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写作思想,唤起读者进一步思考。但随着年级的增高,很多教师忽略了教材插图的存在,使插图运用趋于边缘化。笔者认为,高年段教师更应充分利用插图组织课堂教学、触发学生的情感与思维,适时进行写作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巧抓时机,审文度意
在教学时,教师依据文本内容、插图特点及教学目的,灵活巧妙地确定课文插图的使用时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图引文,拉近距离
有些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远,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之前让学生欣赏课文插图,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减少陌生感。如教学《彩色的非洲》《北京的春节》《藏戏》《与象共舞》《威尼斯的小艇》等文章时,让学生先欣赏课文插图,就可以在视觉上给学生刺激,让他们产生阅读期待。学生还能通过画面反馈有价值的讯息,这些讯息将为他们理解文章内容提供帮助。
(二)图文结合,升华感悟
1.以图突破难点
教师预设到学生会对文章某一重点内容或重点词句理解有困难时,可以考虑运用课文插图。这也是教师运用课文插图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
如课文《詹天佑》中关于“人”字形线路描写的部分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这段文字旁配了插图,这幅图再现了青龙桥附近的地理位置,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字倾斜了90°的角度。教师可以请四人为一个小组根据插图仔细研读文字,再讨论列车的行驶方向和线路。可以让学生选择直接在插图上用箭头或图标标示,也可以在插图右侧用简洁的文字分步说明。研讨后,请各小组在实物投影台上进行讲解。
再如毕淑敏的作品《学会看病》中有一个词语“按图索骥”,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你们看,儿子手中拿着妈妈写给他的指示标记,他按照标记就可以找到挂号处、诊室、划价处、药房……这就叫做‘按图索骥,意思就是——照着样子做。”这样的教学直观而高效。
2.借图深化情感
文字虽有温度,但每个人对文字的敏感度不同,对文字的感悟也就不同。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尤其是视觉感官,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悟。比如教学《桥》,课文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时,坚定的老汉、怯懦的儿子形象呼之欲出。教师动情地问:“老汉这‘一揪,可能揪去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儿子的生命。”“老汉一家的希望和幸福。”“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师:“可是他还是坚定地把亲生儿子揪了出来,此刻的你想对老汉说什么?”孩子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次仰望屏幕上那位大睁双眼、神情坚定、动作决然的老汉,内心会受到更大的震撼,更加佩服老汉的大义凛然。老汉山一样的形象就这样定格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或许多年以后,再提到共产党员,孩子们眼前浮现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
3.凭图体悟人性
有些课文插图极尽夸张,将人物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插图。看了这幅插图,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什么叫“形如槁木”“行将就木”“奄奄一息”了。但就在这样的垂死状态下,腰缠万贯的严监生竟为了点燃两根灯草而竖挺着两根手指迟迟不肯咽气,此人吝啬至极的性格特点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呢?
人的特点从其举手投足间就可以领悟。《冬阳·童年·骆驼队》插图上的林海音与骆驼痴痴地互相注视着、交流着,似好朋友一般。教师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时,作者小时候的天真可爱可见一斑。别样的骆驼,别样的童年,别样的林海音,这样静静的美好的画面将在孩子的心中泛起波澜。
(三)延展文本,定格形象
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多篇描写历史名人的作品,如《一夜的工作》《毛主席在花山》《青山处处埋忠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等。这些伟大的人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弘扬民族气节的典范,教师有责任让一代代儿童记住他们清晰的面容和伟岸的形象。教学这些文章后,出示这些人物的插图画像,可以达到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从而使學生对伟人的面容保留清晰而持久的记忆。
二、慧眼独具,以图丰文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图片对补充文字、渲染意境非常有效。对于这样的插图,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插图中的“闪光点”。
(一)依图激趣,积淀情感
在这么多年时间里,提到闰土,我眼前就跳跃出那幅画面:金黄的圆月下,一望无际的碧绿的瓜地,年幼的、项戴银圈的闰土拿着叉刺向我当时并不了解的“状如小狗”的猹。对我而言,这幅插图带给我的触动比我背熟了的那段课文更鲜活、深刻。我认为,教师教学这篇文章时可以以图激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谈谈图上感兴趣的内容,这才容易激起城里的孩子们对夜晚广阔的田野、对充满挑战与刺激的生活所共有的好奇心。
又如《最后一头战象》的插图,文章中关于战象出发前的描写只是短短一个自然段。教师可以根据插图引导学生再细致观察这头战象的装饰、神态和动作,引导孩子用贴切的语言描述出来。孩子们由此可以体会到为了给它送行,人们想得多么周全,心情多么痛苦,而战象又是多么坚定而忠于职守。文本内容由此变得丰富,那画面也将成为孩子们鲜活的记忆。
(二)倚图补白,丰富内涵
很多教材在写作上富于“留白”,以期给读者营造想象的空间。而有些插图却刚好弥补了这一留白的空间,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资源。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再见了,亲人》的第二幅插图上朝鲜人民的神态、动作,揣摩他们的语言及内心世界,选择最感兴趣的人物对课文进行仿写。如此一来,文本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满。
三、扬长避短,活用插图
教师要用科学的眼光审视教材中的插图,发挥每幅插图的优势,因图施教,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新奇效果。
(一)妙用插图训练写话
请仔细看,《冬阳·童年·骆驼队》插图的右下角画着一位卸煤工,他圆睁着眼,竖着眉毛和头发,脖子上系着御寒的围巾,棉衣上打着补丁,腰上扎着围裙,胳膊上戴着袖套。他微曲着腿,上身后仰,双手捧起一大麻袋煤块,却在大步前行。我们可以请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人物素描。再如,观察《草虫的村落》的插图,让学生想象其他小虫的生活,写写自己的感受。又如,观察古诗《舟过安仁》的插图,让学生想想两个小童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最后有条理地写下来。
(二)大胆自创课文插图
相对而言,有的课文比较难理解,但由于篇幅所限只配了一幅插图,对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插图,促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可以号召孩子们到网上搜索威尼斯小艇的图片,课堂上展示给大家观看。结果孩子们搜集的图片与文章中小艇描写的内容非常吻合,孩子们觉得这样的图片更适合作为文章的插图。再如《詹天佑》一文中描写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不同方法的段落,读起来很繁琐,但如果用图来表示就一目了然。于是,学生开始动手为文章设计插图。结果,好多设计图既解释了文本,又清晰明了。学生说:“以后教材索性将这段文字去掉,直接改用我们画的插图好了!”
插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高年段语文教师要凭借一双慧眼,对插图仔细甄别、优选和创新,让插图点亮语文课堂。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