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艳艳
丝绸之路开启于公元前2世纪,经张骞、班超等人的不断开拓,形成了由洛阳出发,经长安,穿越沙漠绿洲和葱岭,横跨天山南北,进入中亚、西亚、南亚,直达欧洲及非洲的一条交通要道。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互动的一条文化线路,亦是一条宗教的朝圣之路,在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留下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的洛阳景教经幢,就是众多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经幢于2006年发现于洛阳东郊李楼,它的发现是基督教东传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在世界文化史、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发现之初曾经轰动一时,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学者冯其庸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的发现对世界学术界来说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北京大学宿白教授甚至将其称为2006年世界级的文化发现之一。
这件景教经幢是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刻立在东都洛阳安国安氏太夫人神道之侧的石刻。幢体为八面体,仅剩中间大半部分,顶部、下半部及底座残缺。顶部为圆形石榫,下接圆形石盘,经幢每面宽约14、幢高约81厘米(图一)。顶端立面上分别雕刻两组精美的装饰图案(图二)。两组图案均以十字架为中心,左、右各雕塑两尊天神面向十字架行瞻礼或奉献宝物。第一组图案的天神皆束高髻,额前发际系宝饰冠带。左尊发髻后梳,额前宝饰为椭圆形花蕊图案,冠带两端的飘带及肩腋间的披帛在头顶上方与身后不对称飘扬;右尊发髻横向环梳,额前宝饰为双环桃尖形图案,冠带两端的飘带及肩腋间的披帛在头顶上方与身后对称飘飞。第二组图案的天神手持宝物,束高髻,裸上身,腰系短裙,双腿半裸裙摆飘于腿间,数条披帛在身体上方呈半圆形飞舞,另一条披帛在身下横飘。经幢下方阴刻文字,上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一部,存经文十九行431字;《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记》1篇,共二十行348字;另有题记和祝词,共计存字809个(图三)。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文如下:
祝日:
清净阿罗诃,清净大威力,清净……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
时,景通法王在大秦国那萨罗城和明宫宝法云座将与二见,了决真源……/王、无量觉众及三百六十五种异见中民。如是族类,无边无极,自嗟空昧……/
念,上观空皇,告诸众曰:“善来法众,至至无来,今可通常,启生灭死,各圆……/
常旨无元无言,无道无缘,妙有非有,湛寂常然。吾闻太阿罗诃……/
置因缘机轴,自然著为象本,因缘配为感乘。剖判参罗,三生七位,浼……/
作以为应旨,顺成不待,而变合无成,有破有成,无诸所造化,靡不依……/
嗣虔仰造化,迷本匠王。未晓阿罗诃功无所衙,施无所仁,包浩察……/
悉见见。故无界非听悉听听,故无界无力尽持力,故无界口向,无……/
临,物象成揩,唯灵感异,积昧亡途。是故以善教之,以平治之……/
化终迁。唯匠帝不亏不盈,不浊不清,保任真空,常存不易……/
弥施诃,应大庆原灵。故慧圆悟之空,有不空无于空,不滞……/
卢诃那体究竟真凝,常乐生命。是知匠帝为无竞,逐不法……/
数晓,人大晤了,皆成益昧,民滞识是,见将违,盖灵本浑……/
且容焉,了已终亡焉。听为主故,通灵伏识,不遂识迁……/
下備八境,开生三常,灭死八境之度,长省深悔,警慎……/
景通法王说至既已,普观众晤于其会中,诊以慧圆……/
诸界。但有人受持读诵,信解勤行,当知其人德超……/
如海溢坳,平日升暗,灭各证太,寂晓白在,常喜涤……。/
这篇经文以中国语言为载体,记录了景教原典文化,大意为景通法王为各方神灵、教众和百姓讲法,宣讲了景教教义的博大精深和仁爱世人。法王言,生死各安天命。但信奉我教,若无过错,死后将会超升。教义不需每日诵读,但却无时不在,千古不变,需时常反省和悔悟。上帝阿罗诃用善心教导民众,用慈悲之心普度民众。如果民众知错就改,什么罪过都可以赦免。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记》录文如下: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幢记
夫至圣应现,利洽无方。我无元真主匠帝……/
海而畜众类,日月辉照,五星运行,即……/
散,有终亡者,通灵伏识,了会无遗,咸超净……/
海,窗窗冥冥。道不名,子不语,世莫得而也。善……/
无始未来之境,则我匠帝阿罗诃也。……/
有能讽持者,皆获景福,况书写于幢铭……/
承家嗣嫡。限未展孝诚,奄违庭训。高堂口……/
森沉感回,卑情蓬心,建兹幢记,镌经刻石,用……/
尉亡妣安国安氏太夫人神道及亡师伯和……/
愿景日长悬,朗明暗府,真姓不迷,即景性也。夫求……/
幽魂见在,支属亦愿无诸障难,命等松筠,长幼……/
次叙,立茔买兆之由,所管即洛阳县口德乡柏仁……/
之始,即元和九年十二月八日,于崔行本处买,保人……/
戚,岁时奠酹,天地志同。买南山之石,磨龚莹澈,刻勒书经.……/
于陵,文翼白惭猥拙,抽毫述文,将来君子,无见哂焉。时……/
敕东都右羽林军押衙陪戎校尉守左威卫汝州梁川府……/
中外亲族,题字如后:弟景僧清素,从兄少诚,舅安少连……/
义叔上都左龙将军散将兼押衙宁远将军守左武卫大将军置同政员……/
大秦寺寺主法和玄应,俗姓米;威仪大德玄庆,俗姓米;九阶大德志通,俗姓康;……/
检校茔及庄家人昌儿。故题记之。/
其大和三年二月十六/
日壬寅迁举大事。/
这篇经幢记记述了立幢者与从兄、舅以及义叔,在保人的参与下,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十二月八日从崔行本处买得一块土地,安葬母亲,以便岁时祭奠。立幢者景仰景教教义,情真意诚,为拯救亡灵,造福生人,特买来南山之石,制成经幢,立于陵墓神道之侧,上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和《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记》。景教神职人员玄应,和检校莹及庄家人昌儿,均参与见证了此事。唐文宗大和三年(829)二月十六日,当地景教团体又举行了隆重的迁举仪式。
这件经幢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为可信的景教经典,它的发现意义重大。景教又称波斯教,是唐代传入我国的基督教一派,是聂斯托利派。唐贞观九年(635),波斯人阿罗本带经书到长安传教。三年后太宗下诏准许景教在中国传播,并命人在长安义宁坊建造波斯寺(后改称大秦寺)。随后景教在中国获得了很大发展,在全国各地修建多處景教寺,信徒多达20余万人。经过多次兴衰,直到16世纪天主教传人中国后,景教教徒人数锐减。目前发现的景教文献少之又少,仅有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与敦煌的景教经典《大秦景教宣元本经》和《志玄安乐经》写本,其中的《大秦景教宣元本经》也有残损,后因战乱,敦煌写本至今下落不明。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述的更多是景教传入中国的流传经历,而这件景教经幢则记录了景教的教义内容,并能与敦煌版的《大秦景教宣元本经》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两者除名称有一字之差以外,经文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再现了景教经典,为研究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洛阳景教经幢具有外来宗教中国化的特质,与其他宗教文化相融合,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特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其一,景教是在地中海东岸产生的,此件经幢没有采用中亚景教徒使用的叙利亚、希腊、拉丁、波斯或粟特文原文,也没有用庄严幽邃的行文风格,而是以温婉、质朴、清丽的中国汉字形式表现出来,以便向不了解景教的中国士大夫们宣传景教教义,以便于他们理解、接纳景教;其二,经文中加入佛教元素。当时佛实力较强,景教为迅速被民众接受,曾借助佛教形式发展,如采用佛教在多角形石柱上刊刻经文这种经幢表现形式,装饰图案上的天神造型也与佛教造像中的飞天造型几乎完全相同。经文中的“因缘”“感乘”“造化”“无界无边”“究竟”“无边无级”等均有较强的佛教色彩;其三,经文中加入道家元素。道家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经文中也可见道家文化意味,如“了决真源”“真源”“真空”和幢记中的“盲盲冥冥”“道不名”等;第四,加入儒家精神,提倡孝道。中国自汉代以来最讲究孝道,景教在中国也一改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和祭祖拜像等存在冲突的伦理规范,糅合民俗文化,高度重视人伦关系中的孝养父母,提倡母爱,专门为母亲建造经幢,而不是父亲,甚至大秦寺寺主、威仪大德、九阶大德等集体出动亲自参加教徒母亲的移坟仪式,这不仅给景教教徒以安慰,也给当地汉人一个感动,符合儒家孝亲文化,更易为中国百姓所接受。
洛阳景教经幢再次印证了洛阳在唐朝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行成于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经过七百余年的发展,到唐朝达到鼎盛。此时洛阳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非常频繁,这里成为多元文化汇聚交流的地区。古籍记载当时的情形是:“自葱岭(即帕米尔)以西,至于大秦(罗马帝国),百国千域,莫不欢附,商贩胡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代之民,万有余家。”“天下难得之贷,咸悉在焉。”洛阳城内有外来移民居住的四夷馆:一日金陵,二日燕然,三日扶桑,四日崦嵫。西有四夷里:一日归正,二日归德,三日慕化,四日慕义。
吴人投国者,处金陵馆,三年以后,赐宅归正里;北夷来附者,处燕然馆,三年以后,赐宅旧德里;东夷来附者,处扶桑馆,三年以后,赐宅慕化里。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三年以后,赐宅慕义里。洛阳景教经幢中提到的安氏安夫人、米姓大秦寺寺主、康姓九阶大德均来自中亚。他们在这里建胡寺、传胡教。洛阳景教经幢为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提供了直接证据。
(责任编辑:阮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