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胜
【摘要】2015年3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经过两年的发展,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诸多高校中得到了推广和使用,并成为正式学习过程。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主要就目前我国常见的三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以便于为更多的高校提供借鉴,切实加强对其的应用。
【关键词】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模式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编号:JYB2017115。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053-02
目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主要有三种:一是主体教育模式;二是个性教育模式;三是全面发展教育模式。以下笔者主要就其结合自身的浅见展开分析。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之主体教育模式的研究
1.1教育的主体
主体教育注重的是对受教育主体的独立性和能动性进行培养,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与企业和社会接轨。尤其是在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今天,其已经被我们日益重视。主体教育模式主要是采取教育本体的方式,紧密结合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和企业接触之中,致力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培养学生多有自己的想法和加强自我发展。
1.2受教的主体
受教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由于自身和外界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得主体教育模式与一般的教育方式存在诸多不同点:把学生作为社会主体强化教育,致力于学生潜能的激发,将学生摆在教育主体地位上,并非将其作为社会客体实施机械化改造,致力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将学生置于主人的地位,这样学校教育与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致力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激发,在课内外致力于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的激发,尽可能地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积极性和主体能动性发挥出来,从而更好地满足新世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
1.3施教的主体
施教主体主要是学校与教师。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非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较强。在主体教育模式下,必须对施教者进行明确,也就是教师主体的位置,只有教师主体位置得以保障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之个性教育模式的研究
在主体教育模式中,主要是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培养,而个性化教育模式则是尊重不同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且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其在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个性特征以及性格特点等造就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学生在智力和体力以及思想与意识与情感态度等各不相同,根据学生之间的这些不同点,分析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最终有效的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模式,将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的发挥出来,将学生潜能激发的同时促进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性发展。所以在这一模式下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时,主要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针对性的采取教育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发展。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之全面发展教育模式的研究
全面发展教育模式是以全面发展教育为根本理念,所以其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属于最为主要的方向。其内容就在于将脑力和体力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注重学生才能发挥,致力于才能和品质的协调发展。其与个性化教育模式之间有着较多的相同点,只不过是在个性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和完善,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推动学生教育事业的快速改革和全面发展,进而更好地使得学生自身在未来的就业中具有更强的实力,以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参与到创业发展之中,培养更多符合时代發展所需的新型人才。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的主体教育模式、个性教育模式、全面发展教育模式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21世纪新时代背景和新经济丝带给教育领域改革的新方向和新要求,我们必须探索一条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创新创业发展道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中走出来,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本文在研究中主要是在结合现状的前提下在理论层面进行的浅要探究,未开将逐步结合具体的案例和实践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期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晓君.就业竞争力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培训,2016,(22):125.
[2]李梅子,张洪.生态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17):138-140.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