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017-12-27 13:55顾娟��
考试周刊 2017年33期
关键词:幼儿生活教育

顾娟��

摘要:教育来源于人与其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联,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必然的。探索怎样的教育策略才是最好的教育?从而感悟:幼儿身边的,才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有兴趣的,才是最好的;真善美的,才是最好的。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

让枯竭冷漠的教育回到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来,让它获得源头活水,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幼儿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

《指南》告诉我们:“一日生活皆教育”。机智的老师能随时随地从孩子们身边挖出许许多多好的课题,把幼儿无意的生成行为转为发展意义的生成活动,无论是不起眼的“搭积木”,还是随意的“游戏棒”,都能引申出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教育活动。所以,我想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 身边的,才是最好的——关注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我们和孩子一起感受四季变化、探索科学现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我们身边的实物,让教育自然而然的融入生活,这样的知识经验才是最有效的。

例如:开展《我们在春天里》的主题活动时,我带孩子们去幼儿园的种植园,郁郁葱葱的芹菜、韭菜,轻轻的微风,孩子们沐浴在春天的气息里……这时,眼尖的瑞瑞大声地说:“这里有草莓!”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仔细看,在一棵棵茎叶下,果然躺着好几个小草莓,有几个已经红了。孩子们一下子兴奋开了,“在哪里?”“我看见了!”“我也看见了!”有的孩子还是第一次见到长在地上的草莓,兴奋极了。我想,这正是一个感受春天的好机会,于是我让他们在种植区多看看、找找。幼儿兴趣高涨,他们还找到了胡萝卜和莴苣,调皮的孩子还忍不住拔了几个胡萝卜,最后我们集体和春天的种植园留了合影。胡萝卜还在生活室活动中做成了蔬果色拉,接下来的活动里,我们顺利展开了关于春天的谈话、绘画、律动等一系列活动,活动在预料之下很有效果。

由此可见,我们的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有幼儿的参与,才是活教育。对于幼儿来说,体验学习才是幼儿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教育必须要结合幼儿身边的人、事、物,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打动幼儿,启迪孩子的心灵。

二、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感受生活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我们应该分析、判断幼儿行为背后的经验支撑点,选择适合孩子知识经验、个体差异的活动内容。

例如:在开展《我去过的地方》活动中,我组织幼儿交流自己旅行的经验,但发现许多名胜古迹对于我们小城市幼儿来说太遥远了。交流中,我发现他们最熟悉和关心的是家乡的亭林公园、森林公园和欧尚游乐场、科博馆、阳澄湖、周庄等地方。在孩子没有太多经验的前提下,我想,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在追随孩子经验的基础上,生成了富有昆山及周边地域特点的活动:“参观亭林公园”、“科博馆演出”、“昆山特产”、“江南古镇——周庄”等等。这样的内容更适合我班幼儿,他们有话说、愿意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由此可见,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只有顺应孩子的经验,然后才能水到渠成。追随幼儿、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学习才更灵活多变,更有地方色彩,更具有创新精神。

三、 有兴趣的,才是最好的——探索生活

孩子所有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教师既要按教育、教学的规律办事,又必须有相当的灵活性,追随孩子的兴趣,捕捉教育的契机。

例如:午饭后,孩子们搬小椅子到树下折纸。突然,铭铭大叫起来:“老师,这里有一条好大的虫子”,我循声望去,原来是一条蚯蚓。他这一叫,把小朋友们的眼光都吸引了过去,几个看不到的孩子还离开座位前往驻足观看。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个说“这不是大虫,是小蛇”,那个说“不对、不对,这是一条爬虫,它在爬!”……看着大家对那条蚯蚓兴趣百倍的样子,我决定尊重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的需要。我走到他们中间,告诉他们“这是一条蚯蚓。”这时孩子们又有新的兴趣点:“老师,它从哪里来的?”“它的头在哪里?”“老师,蚯蚓会咬人吗?”我肯定了他们的观察,面对孩子们的提问,我请他们回家自己问爸爸妈妈找答案。草地上的一条蚯蚓,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生成活动和一次新的尝试,孩子们乐此不疲。

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对幼儿发展有价值的活动永远伴随在孩子探索的旅程中,老师要捕捉孩子的兴趣点、灵光一闪的动人瞬间,满足探究的深入开展,远胜过老师最巧妙的引导。

四、 真善美的,才是最好的——创造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人最终向善,得法的教育可以使人涵养善性,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生活中的感恩教育,去“感化”孩子,用人性的美丽去触动幼儿善良的本真。

例如:三八节我和孩子商量着如何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谢。其中有孩子想到要写一封信给妈妈,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好,就开始讨论怎样写信。经过商量,大家回家请爸爸帮助准备一个写好妈妈地址,贴好邮票的信封带到幼儿园。孩子们把想说的话画下来,用简单的文字、符号尽情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信写好后,我请保安叔叔去附近的邮电局寄出了信,然后非常焦急的等待着回信。第三天下午,我们收到了第一封回信,是浩浩妈妈写的,我把信念给大家听,孩子们高兴极了。第四天、第五天,我们又陆续收到了其他小朋友妈妈的回信。我们的活动并没有就此结束,班级里还创设了“朋友信箱”,孩子们把想对朋友說的话写成信,三五成群地围着信箱,传阅着信中的内容,讲述着好朋友之间的故事。大家围绕着“关爱和感谢”的主题,生成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

由此可见,教育来源于人与其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联。当幼儿走进生活,参与生活的时候,他们也在创造生活。作为老师,我们需要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幼儿的生活中生长发芽,润泽孩子的心田。

总之,教育在生活世界中发生,但生活世界不是教育的背景,而是教育的场域。然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是制度化的、规范化的,它有可能因过于制度化和规范化而远离真正的生活。所以,在教育生活中,重要的是要有回归生活世界的意识与人文关怀,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让教育的本质力量尽情释放,把最好的留给孩子。

猜你喜欢
幼儿生活教育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