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木吉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生投入的倾斜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内蒙古各族群众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草原上处处流淌着幸福的歌。
危房棚户变宜居
8月,走进阿尔山市伊尔施镇的鸿旭小区,一幢幢红墙白顶的新建住宅楼坐落有序,小区内绿化如新、干净整洁,文化广场上的男女老幼悠然自得,这里便是阿尔山市棚户区改造后建设的新式小区。“过去住林场的老房子,天天挑水劈柴,费时费力,冬天更是遭老罪了,取暖烧柴火锯末,有时点不着,熏得满眼都是泪。”今年71岁的林业职工遗属任振芝说,“总想着什么时候才能住上楼房,心里那个馋啊。”
2014年,家庭困难的任振芝搬进了统一装修的新楼房,“现在我这屋里有了自来水、天然气和集中供暖,再也不用每天挑水劈柴烧火了,老省事了。”老人笑着说,“政府还给了3万元的安家费,真是让我赶上了好时候啊。”
包头市东河区的居民体验到了“忧居”变“宜居”的喜悦。过去在包头只要提起北梁,第一印象便是破旧低矮的平房,污水横流、泥泞的街道,近乎是贫困的代名词,经过数年的棚户区改造建设,如今再提起北梁,则是高大美观的楼房、干净宽阔的街道。
不仅在城市,住有所居、住有安居的变化同样在内蒙古的广大农村发生着。走进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狼山镇富强村五组,花香四溢,居民房屋一色的白墙红瓦、传统中式建筑风格,整洁顺畅的水泥路铺到了每一户的门前。“过去是土路、土房、垃圾堆,夏天蚊虫飞,冬天冰溜带。现在是土房变成了砖瓦房,土路修成水泥路,家家门口一个垃圾桶,路边种上花和草。”61岁的村民周绿安老人笑着告诉记者。
让群众安居乐业是民之所愿、民之所盼、民之所需,近年来内蒙古先后启动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城市棚户区、国有林区棚户区以及农村牧区危房等进行改造,让更多群众分享住房保障政策、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农牧区有了“小药箱”
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中蒙医医院,50多岁的社区居民王挨锁正在接受大夫的每日例行检查。1个多月前,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检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肺结核病情更加严重了,需立即住院诊治。卫生服务站随即通过绿色通道,为他转诊至旗中蒙医医院,“现在医院给我们开通了看病绿色通道,不仅节省时间,有病就能马上治疗,费用也比在外地看病少。”
這种便利来自于当地推行的公立医院直管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革,“通过旗直属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双向转诊,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这样不仅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优化了医疗资源。”准格尔旗中蒙医医院基层指导科科长陶海霞说。
在偏远的农牧区,内蒙古探索实施家庭健康保障“小药箱”工程,建立“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锡林郭勒盟从2013年起,给超出卫生院服务半径10公里的每户牧民配备小药箱,安排家庭责任医生。“每户的小药箱上都有我的电话,牧民有啥疑问随时会给我打电话。我们对重点人群建立健康档案,每个季度随访一次,而其他健康的牧民每年随访一次,帮他们整理补充小药箱。”家庭责任医生莲花说。
对于身患疾病的困难群众,包头市筑起了3道保障线。“政府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商业补充保险,最后扣除所有医保和社会救助政策救助资金后,个人自负医疗费用在5000元以上,依旧无法支付的,政府按照自负医疗费用30%以上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大大减轻了困难群众的就医负担。”包头市民政局的刘德钢说。
有免有补轻松上学
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高三学生苏晓诺家庭困难,好在高中以来从来没有交过学费和书本费,每学期还能从国家和学校拿到几千元的补助。2012年,内蒙古成为全国首个在省际范围内实现12年免费教育的省份,去年,内蒙古对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统一实施“两免两补”(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对城乡所有寄宿生给予住宿费补助)政策。
“作为全区唯一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学校重视蒙汉双语教育,打造出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医学、蒙药学等优势特色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内蒙古民族大学副校长任军介绍。
24岁的包头姑娘马小扉2015年从内蒙古民族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选择创业,但苦于没有资金。后来,青山区就业局帮助她签订了创业担保贷款协议书,成功申请到了5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
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苏尼特蒙古族服饰传承人阿荣苏义拉正在指导学员制作蒙古袍。“我们中心去年成立,主要教授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同时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对他们展开各种培训。”经过培训后,80%以上的人员成功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