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书法艺术已经逐渐脱离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多元文化元素的冲击下,要想让传统文化重新展现光彩,人们不仅要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元素,还要根据现实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中国书法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随着传播途径与方式的转变而不断发展,传播对于中国书法而言也是一种创造。古代传播范围非常有限,传播方式也比较简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在传播技术、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上都具有明显优势,随着新媒体技术对中国传统艺术传播的影响不断加深,传统艺术传播开始出现新变化。
一、中國书法在新媒体传播模式下的困境
(一)传播平台作用发挥不明显
我国书法网站质量水平高低不一,受众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其对大部分年轻群体都不具吸引力。另外,书法微信群及微吧的使用时间不长,作为一个新兴的传播平台,与音乐、美图等传播媒介相比,总体数量不多,营销手段匮乏,经验不足。另外,借助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受众群体无法集中对书法艺术品味进行认知,也无法全力思考,这也是艺术品逐渐远离生活的重要原因。
(二)书法艺术与新媒介融合不足
从传播的角度来分析,书法艺术无法与新媒介实现有机结合,与其他群体的相融性也较差。通常,从事书法艺术的书法家年龄都处于中老年阶段,之所以集中在这个阶段,是因为书法作为一门技术,其呈现的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将艺术本身与创作者的修养和心性相结合。这个年龄段的群体接触新事物相对较少,而且接受能力与年轻人相比也较差,还有一些创作者,他们从内心深处对于新兴媒体就存在不肯定、不崇尚、甚至是排斥的看法。另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艺术形式种类繁多,欣赏和观看这类形式花费的时间已经很多,大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于国学没有浓厚的兴趣。
(三)新媒体时代下书法作品创作难度加大
借助于新媒体进行书法创作,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一方面,书法艺术是用毛笔来书写和创作完成的,在新的媒体形势下,无法找到可以拥有和毛笔发挥一样功能的代替品,书法创作的完成对于毛笔的要求很高,如果只是通过借助鼠标的方式是完全不能达到效果的;另一方面,现在如果把书法的创作和计算机实现结合,技术要求较高,一般只能由专业的人才来完成,这就将书法的创作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创作出来的作品与传统的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实质属于艺术设计,而不是真正的书法作品,这就是传统书法家不接受新媒体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书法在新媒体传播模式下的对策
传播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兴媒体的发展,使书法艺术的传播渠道更为宽广,也给书法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树立中国书法绿色传播理念,不断提升创作水平
传播生态主要是优化受众、传媒、经济和社会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协调稳定状态的理念。书法艺术的传播载体要逐渐拓宽范围,不能局限于书法作品、创作者的宣传,还要加大对书法理论与美学的研究力度,逐渐形成原创性的思想与理论。目前,我国书法艺术进入了巅峰阶段,书法作品的创作、书法名家的产生数量呈现大幅度增加。另外,还要加强对传统和当代书法艺术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高认识、创新的能力。
(二)引导和培育新的书法传播主体
书法艺术的艺术性是通过人的创作体现出来的,其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人。因此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对艺术的感知,来创新书法传播的途径和载体。在信息时代,整个需要呈现的是一种健康的艺术理念,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要在坚持一定艺术品味与人文素养的基础上,更加理性和客观地处理艺术与经济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审美与艺术是让人从封闭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不是降低艺术的欣赏品味。
(三)拓展书法艺术传播渠道,搭建传播平台
要实现书法艺术的健康快速传播,人们可以通过孔子学院等现有的平台,实现书法艺术的分散性传播。要把我国传统书法艺术更为有效地传播出去,需要创新孔子书院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对外教学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传播队伍,强化理论、技能的培训。另外,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及教材的编写,还要针对受众群体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班级层次的设定。
(四)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创新书法传播途径
信息时代,人们不但要坚持高质量、高水平的创作,也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结合,充分借助现代媒体的优势。大众传媒具有的传播力量与感召力十分强大,面对这样的形势,书法艺术需要理性地对待大众媒体,虽不依赖却可以与其有机结合,对其进行充分利用,拓展宣传渠道,提高传播速度。利用要具有合理性,不是将书法创作的传播全部寄托于现代传媒,要有选择性地与之合作,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将书法艺术有效传播下去。
在实现书法艺术与现代传媒相结合的过程中,人们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所以,在选择传播作品时,可以选择书法音像制品和以传播理论为主的作品。
三、结语
在多元文化元素的冲击下,要想让传统文化重新展现光彩,人们不仅要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元素,还要根据现实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陕西科技大学)
作者简介:杨洋(1988-),男,陕西宝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