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伍萍 徐杰 于宝真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对策研究
崔伍萍 徐杰 于宝真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已渗透到高校校园的各个领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已越来越明显,各高校逐渐开始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校园网络文化的含义、特征入手,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最后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高校 校园文化 网络文化 对策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家和地区的全球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的文化,它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它是网络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师生在从事课内外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等。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校园网络文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它是以网络为媒介,比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内容更丰富、更广泛、更加多姿多彩。
2.1 内容广泛
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文化通过小小的电脑,通过一张无形的网相互交错着,在网上,信息接受者可以不受任何外在的约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自由汲取所需信息。
2.2 环境开放
虽然各国都采用不同的监管手段,来对互联网实施监管,但是由于目前技术手段有限,网络文化实质上已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通过互联网即可迅速了解到全球范围内的最新信息。
2.3 角色虚拟
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来源是多样的,稳定的。但网络交往时,性别、年龄、身份等全部可以淡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把自己设计成为任何一种类型的人,使交往者站在了完全平等的地位上,但也易导致交往者行为的随意性和责任心的缺乏。
2.4 规范淡薄
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受法律法规的约束,但在网络上大学生却不受法律法规的约束,个别大学生网络行为不规范、不道德,这些不道德的网络行为既是个别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弱化的表现,久而久之,又会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下降和社会责任感的弱化。
首先,个别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不足,缺乏对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了解,他们上网经验不足,缺乏对学生网络行为和思想心理特点更深层次的认识。
其次,网络思想教育在被动局面下展开“防、堵、管”,缺少网络思想教育研究的应对策略。
最后,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缺乏有效监管。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型期,对多数事物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但又存有很强的好奇心,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渠道。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太差,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合理安排个人学习和上网时间,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学习和生活。这些情况的发生,与高校本身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管有很大的关系。
4.1 转变观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硬件软件一起抓
各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软件部分的重要性,要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要加大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力度,要硬件软件一起抓。
4.2 完善校园网站建设,丰富网络文化活动
校园网不仅是“人机交互”的工具,更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学校要紧紧抓住这个平台,通过网络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要深入挖掘校园网的模块功能,积极开设一些吸引学生兴趣的模板,丰富学生的网络文化活动。
4.3 增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监管力度
首先,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网络管理队伍,通过技术手段对校园网络进行实时监控,对校园网络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处理,避免个别学生利用网络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其次,要加强完善校园网络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目前利用网络犯罪和进行不法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高校要做好防范工作,通过对师生上网行为、校内网络服务场所等的规范,减少校园网络的不文明行为。
最后,要定期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方面的培训,提高其自身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分辨、抵制、自控能力。
[1]苏冰星.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
[2]饶广.高校网络文化安全建设[J].电子设计工程2015
崔伍萍(1986—),女,河南新乡人,中共党员,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教师,本科学历,管理学学士,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及管理工作。
徐杰(1979-),男,河南新乡人,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教师,工学学士,二级技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学科教学及管理相关工作。
于宝真(1983—),男,河南新乡人,中共党员,郑州永威置业有限公司工程师,中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房地产施工管理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