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的愚人节“脑筋急转弯”来了。一夜之间,雄安新区如叶孤城的天外飞仙一般横空出世,令整个市场为之瞠目。
作为多年来一直呼吁疏解北京严重过载的央企与大学的我来说,看到这则消息真有久旱甘霖之感,缠绕数十年的死结终于开始解了。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解扣的过程将是极其艰难与复杂的,堪称“雄安漫道真如铁”。
第一铁,是如何斩断央企总部与部委机关的“绵绵旧情”。几乎所有的央企都将总部部署于首都核心区域,无论主业是石油、煤炭、化工、汽车还是林业、水利、制药,远离市场、远离一线,只为贴近屡屡伸向市场的那只所有国人都能看见的手。从这个意义上说,更需要拆解的是阻碍中国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的最后5%计划经济残余力量。只要拆掉这颗“深水炸弹”,这些央企的总部自然就会桥归桥路归路,到自己主业所在地去了,也不必都一股脑地跑到雄安去再凑一轮热闹。
第二铁,是如何宣泄北京高高在上的教育资源“堰塞湖”。国内高等教育的体制积弊数十年,以1952年著名的“院系大调整”为发端,并称为此次调整中的“五大母校”的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从此一蹶不振,身为最大受益者的北京据此成为一座不断隆起的高等教育领域的“喜马拉雅山”,打断了国内从清末就逐渐形成的遍布全国的均衡教育资源分布态势。此次雄安新区的出台,或许可成为挖开这个“堰塞湖”的第一铲,更期待未来能通过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办学的思路,来迅速弥补中西部的教育落差。
第三铁,是如何借机削减严重超负荷的财政供养人员。通过此次大手笔的非首都职能外迁,显而易见地会带来相当数量的体制内人员的流失,这也是通过一种外力的施加,将长期难以削减的财政供养人员数量进行一次优化的过程。拆了庙,自然和尚就走掉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陷入外迁漩涡中的众多研究型的事业单位,是否能借机向纯粹市场化的技术研发中心转型,绝对值得期待。
第四铁,是如何使持续脱实向虚的国内经济能够以一个温和的下缓坡的方式回归实业。在过去一年中,学区房的热潮使得原本就已经处于创纪录历史高位的北京核心区域房价,极速上升了50%还要多。背离市场规律的事情,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归根结底规律总是要起作用的。此次雄安新区的规划,从需求端开始替北京做减法题,成规模的人口流出已经是大概率事件。支撑北京房价脱离实际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在缓缓地折断,整个民间资本回归实业的吸引力是否可以借助雄安而大增?
就这四个难题的破解而言,或许从另一个维度给出了雄安新区成功的定义,即经济运行体制的“去中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