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创业者的4大族群

2017-12-26 06:24姚心璐陈晓平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创业者

姚心璐 陈晓平

如今,最年长的“80后”已临近不惑,这一群体正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尤其在商界,其群体规模蔚为大观,他们一手创立的公司已影响普罗大众,滴滴出行、摩拜、今日头条、美图……很多已成日常生活不能离开的公司。

比起艰苦卓绝的父辈创业者,80后群体创业起步更早、起点更高、成名更年轻,相比70后的创业群体,他们公司的成长速度更快、个人财富的雪球效应更显著。

本期文章中,我们整理了30位80后创始人的履历(见附表),他们均是白手创业,公司平均估值(市值)在10亿美元以上。我们试图了解,在拥有创业者的共性外,这些人为什么事业能早起步这么多?其成长轨迹可以给予同龄人怎样的启示?

大学创业

大学校园始终是激情与理想的诞生地,很多80后年轻人,其大学生活不再拘泥于书本或者社团活动,他们一早即将自己的想法和抱负付诸行动,发展为一个商业公司。张旭豪和张邦鑫是其中代表。

张旭豪出生于1985年,以社会标准看,他是典型的优质青年:名校硕士、理工男、姐main友好。关于饿了么的最初设想,据说来自于一次脑力激荡:数名同学深夜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改变世界,越讲越饿的过程中,想到外卖订单的点子。

难得的是,张旭豪和伙伴们的执行力十分惊人,一夜过去,未来三年的核心事项,迅速讨论清楚了,天一亮,数人分头到学校附近寻找餐厅,一家家进行市场调研、讨论合作,短短数天时间,外卖生意已然有模有样开展起来。

大学生巨大的外卖需求,给予饿了么迅速生长的空间,只是很快即遭遇外卖平台“小叶子”的竞争,后者起步更早、资金更充沛、经验更丰富,张旭豪团队的应对,体现了年轻人敢于突破的思维,他大胆将佣金收取方法从每单8%改成SaaS的按年付费制,在餐厅中安装电脑接单,将商户从电话、短信和手写订单的繁琐模式中解放出来,转为订单自动生成,由完胜小叶子开始,团队日臻成熟,一步一步走向全国扩张。

1980年出生的张邦鑫,创业同样起步于校园,他来自农村,在校期间不愿依赖父母资助,以家教赚取生活费,由于辅导的一个男孩数学连续三次满分,家长惊喜之下,一口气介绍20多名熟人的孩子给他辅导。张邦鑫开始显示出商业天赋,他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班统一授课,允许免费试听,不满意可随时退还余下的学费,由此开启了好未来。

好未来现坐拥140多亿美金的市值,超过新东方。有人总结,新东方代表了热衷出国留学、追求个人理想的一代年轻人,而好未来迎合的正是同一批人对其子女教育的热情。

“二张”未出学校即已成名江湖(OFO的戴威也是如此),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准确瞄准了消费者痛点,在一个能力所及的细分市场(家教、大学生外卖)率先发力,站稳脚跟,抓住行业迅速发展机会快速壮大,但是,他们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时势造英雄”。

很多人都曾在大学期间创业,比如榜单上恺英网络的王悦、京东商城的刘强东,整体而言,大学创业即成就突出的凤毛麟角,多数人成功均在多次搓摩历练之后,因为运营一家成长性公司,从商机洞察、团队管理到资本运作、品牌管理,对于掌舵者能力的考验是全方位的,没有足够阅历、经验、情商是难以驾驭的,尤其是初创型公司,稍有差池即可能万劫不复。

一名无社会阅历的学生创业者,本是少年心性,将其商业计划落地执行就已非常不易,带领一家初创公司快速由小到大,更需要极强的学习能力、领导力和意志力。联想到“二张”以及戴威均出自名校,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这类学生创业代表都来自于哈佛,这可能并不是偶然的,确实需要一定天分,也兼有一定的运气。

这种类型的创业者样本也相对稀缺,缺少可复制性,但是,这种领导者掌舵的公司,其后劲往往不能小视。以张邦鑫的好未来为例,IPO的市值大体为新东方的1/4,其后持续高速增长,市值增长超过13倍。一个好赛道加上天赋管理者,其潜力未可限量。

技术创业

斯坦福大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杜克大学博士、中科大博士……第一反应往往想到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些头衔的拥有者分别是柔宇科技刘自鸿、商汤科技徐立、光启刘若鹏和寒武纪陈天石。

这个群体的崛起,代表着中国创新创业的一种新方向,正由需求侧、商业模式驱动逐步走向供给侧、技术创新驱动,尤其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于商业世界的渗透在加快,大量科学家开始走出实验室,致力于用知识改变世界。

以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商汤科技为例,2011年,CEO徐立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导师汤晓鸥教授领导的实验室,最早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计算机视觉。2011年至2013年,全球两大计算机视觉顶级学术会议中,其实验室共发表论文14篇,占深度学习技术相关论文的半壁江山。

基于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和学术背景,商汤科技网罗了领域内大量顶尖的AI人才,形成“人才黑洞”效应,在700人的团队中,超过100人拥有博士学历,其研究水平也始终处于学术前沿。

只是不同于纯粹的科学家,这支团队也展现了一个商人的敏锐度,他们预测,其技术工业化应用红线是算法准确率,一旦准确率突破临界值,该领域的大量应用将迅速出现,正是靠近临界点的2014年,他们走出实验室,创立商汤科技,事实证明了这种判断的预见性,成立两年多,其客户已经涵盖了中移动、华为、小米等领军企业,最新估值超过30亿美元。

汪滔2006年创立大疆科技时,当时无人机尚非人們看好的风口,支持其将专业知识转为创业能力,某种意义上是对飞机模型的热爱。

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研期间,汪滔选定直升机飞控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并申请到1.8万港币经费,毕业展示中不幸发生飞机坠落的事故,然后,机器人研究权威李泽湘十分欣赏这种控制悬停飞控系统,将其收入门下,由此逐渐开启产业化进程。

除了技术和热情,汪滔确实显示了其资源协同能力,他善于调动资金人脉,率先将消费型的多旋翼航拍无人机推向市场,将无人机由发烧友玩物带入消费级产品。

柔宇、光启和寒武纪的创业经历,均与创始人的研究方向高度相关,借助于一个特定领域的突破性技术,数年内高速发展,并在行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个群体的创业者,部分也可归于大学创业(如汪滔),但他们首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有常人所不及的研究能力,他们是真正从0到1的创新者,对于很多人而言,商业甚至只是延续其研究的一种手段,其次,他们显示了将技术应用于商业的敏锐性。事实上,实现技术与商业的平衡至关重要,构建起一个多样化的管理团队,敏锐识别用户需求,又能保证技术公司的底色,是一個科学家转为创业者的重要标准。

以美国硅谷的经验而言,这种技术型人才的创业,未来很可能是主流,成为重塑商业世界的主要推手,只是,常人要效仿的门槛高了些,往往首先要成为“学霸”。

离职创业

从打工者变成创业者,是多数人眼中最常规的晋级路径。80后创始人中,这个群体人数众多,比如,贝贝网的张良伦曾是阿里巴巴的高级产品经理,滴滴的程维是同一家公司的区域经理,快手的宿华曾在百度和谷歌任职,知乎的周源担任过《IT经理世界》的科技记者。

张良伦、程维和蘑菇街的创始人陈琪,甚至有一个共同称呼“阿里系创业”,阿里离职员工们自成一体,成立“前橙会”,组织中的阿里前员工们自称“橙子”,定期在北京、上海、广州、硅谷等地举办线下活动,为创业者和创投机构、天使投资人牵线搭桥。

比如,蘑菇街的商业模式,依托于淘宝提供女性服饰的导流。只是,与前东家关系未见得融洽,2013年,淘宝开始禁止蘑菇街使用支付宝支付,阻断了从蘑菇街链接到淘宝商家的路径,并提出以2亿美元收购的方案。断然拒绝的陈琪将蘑菇街快速转型为女性时尚和服饰的垂直电商,2016年,又力推与美丽说合并,出任新集团CEO,新公司估值30亿美元。

程维创立滴滴的过程,同样与阿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程维的启动资金,来自于在阿里的前同事王刚,后者与他共事多年,离职后转型做天使投资人,为滴滴提供了第一笔70万资金。

尽管传说某些巨头公司内部有不成文规定,原则上不对前员工创立的企业进行投资,但不可否认,过去十余年,阿里、腾讯、百度、网易等标杆公司,为互联网界输出了一批创业者。TMT领域的其他创业者,也大多受到这些标杆公司的影响,比如投资。

知乎创始人周源就是如此。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在上海一家加拿大外资公司担任程序员,这并未满足其渴望感知外部世界的愿望,后来他无意间读到《IT经理世界》一篇报道,震撼于技术改变未来商业世界,2005年转行成为一名科技记者。3年后,他离开媒体创业,首个项目宣告失败后,第二个产品就是即为延续至今、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知乎。

周源兼有程序员、媒体人和科技业者的气质,这在知乎的产品设计上一览无遗,2015年,他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未来最厉害的媒体公司,一定是科技公司”,透露了他对于知乎未来的设想。知乎获得了腾讯的投资,后者也注资了前媒体人创立的摩拜。

仔细梳理这群80后创业者,无论担任工程师或者是文字记者,他们打工生涯有一个共同点,即处于蓬勃发展的TMT行业前沿或者一线,近水楼台,敏锐感知互联网行业的风吹草动,“春江水暖鸭先知”,也有相关经验、人脉等资源的积累。同时,多年职场生涯后,他们从来不安于现状,一旦洞悉机会,敢于抛弃已有的所得,自立门户。

对于后来者,他们给予的一大启示就在于行业,这个群体中我们没有找到传统行业的创业者,试想,如果当初起点选择的是成熟行业,市场格局稳固,他们江湖成名肯定不会这么早。

职业创业

创业成功,本身属于小概率事件,何况是创立一家估值10亿美金的公司。大多数创业者,最终面临的结局是失败,无奈很多人也就止步于此。

但是,有这么一群人,失败从来不是问题,挫折也从来不会是阻碍,反反复复试错,成就了今天的独角兽。比如,土巴兔的王国彬,创办过电脑培训学校和搜索引擎;微贷网的姚宏推销过IP电话卡、从事过电信业务外包,据称有超过30次创业经历。而美图和今日头条两位创始人的经历也非常引人瞩目。

1981年,吴欣鸿生于福建泉州一个富裕商人家庭,中学生活可谓“离经叛道”,热爱美术的他曾独自一人到杭州进修两年,之后才回泉州继续学业。1999年,高中时期的吴欣鸿开始自己的第一笔生意——域名投资,由于爱好艺术,其域名目标多与之相关,起初一无所获,直到后来才摸到门道,有所斩获,并结识了生意人蔡文胜。

吴欣鸿曾加入蔡文胜的265公司,2006-2007年间,他陆陆续续居然孵化了30多个产品,包括股票网站、视频网站等,直到火星文成为其第一个爆红产品,满足了众多年轻用户“卖萌”特性,数月之内积累4000万用户,从90后群体中蔓延到85后,然而,火星文的产品形态过小,千万级用户并没有促成商业变现。

2008年,在与蔡文胜的一次闲谈中,吴欣鸿提到了美图秀秀的产品雏形——图片处理,开始带领团队独立出来,再次成为创业者,此时,距离他在高中教室抱着英文字典找域名单词,已走过十年春秋。

1983年出生的张一鸣则是典型理工男,毕业后和同校师兄共同创业,开发面向企业的IAM协同办公系统,因为市场定位失误,很快不幸夭折了。之后,他先后加入酷讯和饭否担任技术合伙人等职位,负责搜索、热词挖掘等工作,积累了大量社交数据分析的技术,但是饭否在2009年被关闭,他又走上了独自创业的道路。

九九房是张一鸣首次成功的创业项目,提供租房、二手房等搜索服务以及房产信息、购房体验等相关资讯服务。不过,他认为,这更适合商业运营出身的人来运作,于是兴趣转向了更有技术含量的个性化推荐引擎技术。

统计下来,创立今日头条之前,张一鸣独立创业两次、参与创业两次,其始终带着一种技术专家的思维。中国互联网公司多以运营和市场为导向,张一鸣成为技术派的代表人物。

这个创业者群体,他们或许也有过职场经历,与离职创业的人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往往离开学校的第一选择即是创业,即便在职场的时间也相当短暂,且大量就在创业公司,以至于并未从前雇主那得到可用的真正资源。某种意义上,其中多数人从未真正隶属过一家公司,他们一直做的是自己的事业,甚至将创业视作一种生活方式。

有意思的是,我们曾经怀疑,这个群体中的多数人,可能如吴欣鸿一样,家境殷实,可以相对自由地去创业,其实,如团贷网唐军等人,其家境相当普通,同样需要承受经济压力,整体上,初始财务状况与是否连续创业的相关性并不强。

他们的经历,可以解读为始终坚持在创业路上直到成功来临的励志故事,实际上,面对失败,不断重头再来,这种勇气非常不易,而他们在不断探索和试错中全身心投入,在同样时间内学到了更多,对于用户、技术、资本、团队等均有着更深的领会。

成就他们的,不只是创业项目本身,更是过程中展现的主动心态、学习能力和勇气,即便失败,也不断丰满了其人格和经验。事实上,创业可能也不存在标准范式,而更趋“干中学”的自然成长。

猜你喜欢
创业者
人道酬诚
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女性创业者新锐榜
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女性创业者榜单
创业者择侣不看脸
36氪完成亿元级新一轮融资
数据中的创业者
互联网创业者
草根创业者的思想怪圈
成功创业要过十道坎
美国创业者的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