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金融类人才需求逐渐升温,金融工程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近年来大受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追捧,逐渐成为热门专业。然而,在专业建设上,当前尚存在一些较突出的共性问题:专业定位有待科学化;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学校的实践条件有待提升;应加强专业建设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紧密度。
关键词:金融工程;专业建设;地方性应用型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金融市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越加重要。对个人和企业而言,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完全不借助金融市场而实现健康成长,在现代经济中已变得不太现实。可以想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金融市场亦必将越来越健全,金融市场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亦必将更加显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金融工程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并在各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开设起来,然而,热潮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隐忧。以下就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谈些个人看法,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专业定位有待科学化
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定位准确、贴近实际,后续进行专业建设规划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今,金融工程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越来越广,越来越深。作为一门学科,金融工程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到现如今虽不过30多年的时间,然而,其发展之快却令人眼花缭乱。金融工程涉及金融学、统计学、工程学、计算机等诸多学科,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这注定了其学习难度较高的特点。我国从上世纪90年陆续引入金融工程思想,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处于不断完善之阶段,因而引入初期,国内金融工程技术实际应用较少,相关学术研究亦不够活跃,有实力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院校自然少之又少,金融工程专业的快速增加也只是近几年的事。对于绝大多数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金融工程相关学科基础一般都相对薄弱,学术积淀较少,但在专业定位上,不少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喜欢不切实际地照搬名校,这样做虽然看起来有种高大上的感觉,在向名校看齐,但实际上却把专业建设变成了空中楼阁,后续落实时往往力不从心,给金融工程专业建设带来诸多麻烦。
作为一门新型应用性学科,金融工程的学习可分为3个层次:1.学术研究型学习,这种学习偏重于学科完整性及理论基础的探究,对教师及学生素质均有较高要求;2.技术应用型学习,这种学习偏重于技术的实际应用,对相关理论基础有基本了解即可;3.兼顾型学习,这种学习兼顾理论基础与技术应用,后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或转向学术研究或转向技术应用。笔者认为,实力突出的名校,在金融工程专业定位时,不妨以第1种学习为基础,而大多数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则应当以第3种学习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调研,并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专业定位。
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任何一个学科专业建设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类似金融工程这样的应用型专业更是如此。然而,当前大多数地方性应用型院校在金融工程专业师资方面却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相当薄弱。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师资队伍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强。许多地方性应用型院校为了突出应用型特色想尽办法申报应用性强的新专业,然而人员配备却很难在短期内有效跟进,无奈之下只好“拉郎配”,把专业相关的教师重新组合以适应新专业要求。这在金融工程专业建设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受制于金融市场的相对不完善,我国金融工程技术相当一段时间内发展较为缓慢,专业人才培养更是稀少。随着短期内金融工程专业在高校的遍地开花,适应高校专业建设需要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就自然显得相当短缺了。虽然教师本身都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但短期内教师的专业适应性多少总会受到一些影响。
2.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弱。“应用型”院校概念的提出也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多数地方性应用型院校脱胎于偏课堂教学的地方普通高校。学校更换名字简单,但真正实现应用型转变并不容易。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已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金融工程技术的变革更是日新月异。不全面深入了解金融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在课堂上就很难把握好相关课程的重点、难点,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很难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为提高金融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力量,地方性应用型院校一方面要适度加大人才引进及培养力度,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要重视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多选派专业教师去金融一线交流锻炼,同时,把金融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请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拉近学生与市场的距离。
三、教材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众所周知,金融工程是金融学中最复杂的分支之一,要想系统掌握其基本理论体系并达到实际应用之目的,需要包括数理统计、计算机等众多学科知识的支撑。对于许多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一方面由于生源问题,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本科阶段学习时间有限,因此,急需一套量身定制的教材来辅助教学。这套教材既要在宽度上有足够的内容为金融工程的学习提供支撑,在深度上有恰当的把控以适应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不高的现实,同时又要在衔接上做好前后呼应以减少知识的重疊,节约学习时间。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市面上还见不到达到前述要求的完整教材体系。无奈之下,在教材选用上任课教师只好各自为政地从学科完整性角度而不是从专业所需角度来选用教材,对于讲课重点的区分也只能从学科角度分析。以高等数学为例,在许多地方性应用型院校里,它只是一门公共课,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学习课时相同,内容相同。而实际上这种普适学习对金融工程后续学习十分不利,因为金融工程专业主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如随机过程等在普适学习中往往不是重点,甚至被一笔带过。鉴于此,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地方性应用型院校需要独自或者联合起来认真分析专业特点,并组织力量尽快编写、出版适合自己使用的教材体系。endprint
四、学校的实践条件有待提升
学以致用,对于像金融工程这样的应用性学科而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地方性应用型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就将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在应用性专业学生的培养上更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尽可能地缩短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磨合期。
就硬件而言,大部分地方性应用型院校并没有建立起适应时代需要的高度仿真的实践平台供金融工程专业学生来使用。普遍做法是购置若干计算机,组建若干独立实验室,学生所有实践课都独自在电脑上实现。这样的硬件环境只适合于做些验证性实验,没有现实感。所以,地方性应用型院校应加大投资力度,在更新硬件的同时努力构建接近现实的仿真交易平台,创设模拟现实工作的环境,让学生在近似现实的氛围中以真实问题来驱动实践,为实践能力的快速提升创造条件。
就实践内容而言,当前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践课普遍仅限于对学科相关内容进行计算机实现。例如课堂上学习了期货的定价理论,然后,学生上机结合例子运用公式,最后通过计算机来实现结果。这种单机验证性实验由于现实性不强,一方面调动不起学生情绪,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不利于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对金融工程如何解决现实问题缺乏直接感知就很难对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有清晰认识。因此,金融工程的实验、实践课在内容设计上应该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实时数据为依据,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来实现对课程知识的再学习。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从哪里获得现实问题?就国内而言,金融工程技术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其一,风险管理;其二、量化投资。前者主要应用于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后者主要应用于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现实问题来自实践,因此,为了提升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地方性应用型院校应通过聘请企业人员做兼职教师或者委派任课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使实践更加贴近现实,效果更加显著。
五、应加强专业建设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紧密度
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作为本地区知识宝库的辐射作用,为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这是其区别于全国性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地方,也是学校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的要求。在专业设置及建设方面,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应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石,从本校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及建设新专业。金融工程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地方性应用型高校既要从学科角度注重人才培养问题,也要从现实角度关注服务社会功能,两者不可偏废。
但现实中,由于考核机制等问题,专业建设服务社会的功能往往并不被地方性应用型高校所重视,结果专业建设就没有了现实基础的支持,失去了自身应用的独特性。地方性应用型高校植根于地方,只有充分融入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才能在科研经费获得及专业实践等方面得到本地更多的支持,从而在激烈竞争中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在金融工程专业建设问题上,地方性应用型高校本身学科实力就不强,若再失去自身特色,其专业未来发展必将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在规划金融工程专业建设问题时,除了要从学科角度考虑为问题外,亦应对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做充分考量,找准对接现实的切入点,争取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能够取得较好的社会价值,使学科发展和服务社会相辅相成,实现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鹏. 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探索[J].中国证券期货,2012(7).
[2]洪铁松,奚 欢.本科生金融工程实验教学内容框架设计探讨[J].高教学刊,2015(21).
[3]李志斌,张维. 《金融工程》本科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2).
[4]欧阳峰. 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问題与对策---以梧州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2016(8).
[5]国海,钟德仁,王培章. “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7(2).
[6]黄潮,何燕. 服务地方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研究——以玉林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视界,2017(3).
作者简介:赵现军(1976- ),男,河南鲁山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工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