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霖+马娟娟+童志伟+张东恩
摘要: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提升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提高社会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淮海工学院为例,从生源数量与质量提升、研究生导师遴选与教学团队建设和规范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2-0134-02
一、前言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担负着着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等重任。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尽管现阶段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连年递增,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却相对滞后。特别是近些年来,地方院校为了提升自身办学层次和实力,积极争取研究生招生资格,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这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地方高校的整体水平,但另一方面,和中央、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大多数受到所在地区经济發展水平和学校自身软硬件条件等的制约,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往往难以保障,其中生源质量、导师队伍水平、设备条件、培养过程管理规范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尤为显著[1,2]。作者所在淮海工学院是以工科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201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次年开始招生,今年首届研究生顺利毕业。下面将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点面结合地对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我校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与大家探讨。
二、生源数量与质量提升
研究生生源质量与后期培养质量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源对所在学科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科水平和知名度的提升对学生报考的吸引力会进一步加强,使研究生招录选择余地更大、培养工作难度降低。研究生招生可以参考本科生招生,但也要考虑到两者接受对象不同,本科生招生宣传对象实际上以学生家长为主,而研究生招生以考生本人为主。研究生招生要广泛开拓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增强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稳步建成招生宣传长效机制,既扩大生源数量,又力保生源质量,做到两者兼顾[3]。从生源情况看,地方高校生源短缺严重。以我校首届招生的2014年为例,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人数172万,比2013年减少4万人[4],地方普通高校报名人数更是急速下降,出现了很多地方高校招不满的情况。
我校作为新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高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招生工作。研究生招生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学校出台相关政策充分调动与研究生招生密切相关的学校研招部门、二级学院、研究生导师和在校本科生等人员的集体力量,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形成研究生招生宣传的良好氛围,多渠道地进行招生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如学校网站、知名考研论坛、微信公众号和导师个人主页等,充分展示学科特色和研究生奖助体系等,使学生及时获取招生信息。鼓励导师、研究生参加各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会议、论坛和讲座,这些场合一方面能够使参加人学术水平提升,从研究生招生角度看也是彰显所在学科优势和特色的良好平台,对学校知名度提升和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质量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另外,要注重本校生源,以往我校每年有大量优秀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知名高校,由于本校学生对自己所在学科优势更加了解,加之各级部门积极宣传和政策引导,所以在有了自己的硕士点后,每年都能吸引相当数量本校优质生源。
三、研究生导师遴选与教学团队建设
为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我校实行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我校研究生导师实行滚动淘汰制,对导师职称、年龄不做限定,但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且近三年有课题、高水平论文和专利等项目和成果,在现有招生规模下,导师每年一般只能指导一名学生,以保证培养质量。目前有相当一批有思想、有活力、勇于探索和创新的青年博士充实到研究生导师队伍,大大提高了教师团队和学生的创新氛围。另外,鼓励导师之间建立团队,在地方高校单个导师的资源条件有限,一个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能有效整合本学科各种软硬件条件,不但能促进整个学科发展,且对拓宽研究生的研究思路,启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有重要促进作用。
四、规范培养过程管理
1.课程教学环节。由于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中存在局限性,除部分跨专业考生外,部分考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只针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进行学习,忽视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导致招收的部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全面,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差别较大。基于这些现状,我校赋予导师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更多的自主权,使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的导师也有更多的权利,能在研究生的培养和课程教学中因地制宜地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针对所指导学生的主要研究方向开设较全面的选修课程。另外,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保证一定的前沿性、交叉性和综合性,课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避免单纯因人设课,一门课可由单个老师上,也可由课程教师团队合上,特别是较为前沿性的课程,可最大程度发挥不同教师的研究特长。在教学方式上,仅仅采用本科阶段的填鸭式方法进行教学,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科研激情。我校在研究生教学上提倡由传统的“满堂灌”转向师生互动的研讨式教学,以小组协作、研究论文导读与分析、学术热点讨论和跟踪等形式,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围绕某一知识点或具体学术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及质疑阅读文献,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题研究阶段。地方高校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育过程中,由于我校处于研究生培养初期,研究生数量较少,每个导师指导的各年级研究生最多3名,开组会与导师的个别指导差别不大,科研讨论氛围相对不足。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我校定期邀请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举办学术讲座和讨论会,将研究生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讲座作为毕业要求;鼓励研究方向相近的课题组定期进行联合组会,促进校内学术交流;在图书馆辟出大面积的研究生阅览室,积极鼓励研究生大量阅读专业资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迅速提高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素质。
此外,我校还通过设置多层次的考核指标体系,以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专利申请、学业成绩、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的层次和次数等指标来考核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素质,并与毕业资格挂钩,有效构建研究生质量培养和监督体系。
五、培养成效
通过对生源数量与质量提升、研究生导师与教学团队建设、规范培养过程管理,有效地提升了我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各硕士点学科学术氛围日渐浓厚。研究生成为在学校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创新性研究成果。以我校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为例,2013年招收首届研究生14名,该届研究生发表第一作者(包括导师第一学生第二)论文共3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7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2篇,申请专利7件,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53人次。2名同学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名同学获得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资助,研究生就业率100%,7人攻读博士学位。
总之,研究生创新能力是评价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地方高校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定位,科学合理地在从生源数量与质量提升、研究生导师遴选与教学团队建设和规范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各环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坚持以培养质量为中心,避免粗放式培养方式,使研究生创新能力达到预期培养目标,提升地方高校学科水平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郭锋,姚德,陈玉宏.对影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若干要素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53-55.
[2]曹晓璐,徐群杰,王罗春,等.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研究[J].广东化工,2017,(1):164-165.
[3]魏萍,刘大双,赵洪江,等.高校研究生招生宣传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4):73-74.
[4]刘少华.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困境及突破途径[J].考试研究,2017,(1):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