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香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的背景,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和学生间的协作学习;运用因特网呈现知识的超文本性,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其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更是为孩子的学习、体验与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基于“互联网+”创设情境,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体验,外化行为。“互联网+”平台的互动性,更是让学科评价精彩纷呈:课堂上,基于数字化平台展开的同桌互评、人机互评和有针对性的平台评价,数字化评价的及时性、交互性、精确性以及个性化,都为学科评价注入了源头活水,使先进的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课程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教学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实例展示
我们以《我送老师一朵花》这一课为例来说明。
第一环节:设计“老师伴我成长”的活动。北郊小学是江苏省数字化实验学校,孩子们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有自己的班级相册,相册中记录下的是孩子们和老师互动的点点滴滴。我们围绕本课教学主题,截取“入队、用餐”等素材,录制成微电影。课上,将孩子们入学三年来师生间快乐相处、相互陪伴的美好时刻,用微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孩子产生立体而又直接的情绪体验。通过微电影,再现曾经发生的真实情境,带着孩子跨越时空,走近真实的校园生活。
第二环节:设计“老师工作知多少”的活动。在课前小调查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制作交流自己喜爱的老师的一日“课程表”,把他们的发现聚焦在课堂上,进行实时实地的智慧分享。那些家中的爸爸或妈妈就是老师的孩子,他们用iPad观察记录下自己“老师妈妈、老师爸爸”的一天;也有孩子调查自己最喜爱的老师的一日工作,用智能手机拍下老师的工作画面。这样,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呈现的教师一日“课程表”就更丰富了,更立体了。在交流中,有的學生就发现数学蒋老师除了教数学,还要负责食堂工作。孩子们发现,仅仅一天时间,数学蒋老师要完成14项工作任务!孩子们将自己拍摄的老师的工作视频、照片等上传在QQ群里,同学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学生们面对面的交流更直观,更便捷;这样的资源共享更有价值,这样的浏览学习也更具选择性;而本课围绕“培养孩子细心观察的能力,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理解和尊重教师”这一知识技能目标也逐步达成。伴随着课堂上随时随地的充分交流,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同时,分享智慧,感悟明理。
第三环节:设计“我送老师一朵花”的活动。传统的品德课堂,激情先行,明理之后,在一节课的最后环节,可能就是让孩子们再谈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关心与敬意呢?但是,“互联网+”的课堂,就抓住“落实行动”的关键,彰显学科的育人价值和现实意义。教学时,借助网络平台,共造一个师生“爱的花园”: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先认领一朵没有颜色的小花苞,还未开放,孩子们把自己想为老师做而且力所能及的事情写在小花苞上,开展创意设计。课后跟进落实自己的方案,借助数字化手段记录过程,成功实施之后,就可以让自己的白色花苞开放,并在花瓣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让这花变成一朵彩虹花。当一项项有创意的爱师行为被落实,“爱的花园”里一朵朵镶嵌着师生笑颜的七色花也朵朵绽放了。花朵的变色过程(如图2),即为行为的落实过程,数字化平台在这里成为了推动导行,推动“知行合一”的手段,有效地解决了课程难点。
三个学习活动,其呈现的课堂生态,均由以教师教为主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情·理·行”交互勾联的教学范式。
设计思路
1.“体验式学习”理念,为课堂研究夯实基础
从“如何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科学习得到有效保障?”等细节着手,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我们深受“库伯体验式学习”的启发,重情感体验、重实践导行,且抓准库伯体验式学习模式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特点之间极高的契合度,实施常态教学。
2. 新课程核心价值,为课堂研究把脉守阵
解读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理念,体悟其核心价值,察其方向,寻其定位。
3. 客观辨证看问题,为课堂研究厘清思路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炉,其强调“数字学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能力,是时代赋予学生新的要求。“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利用虚拟现实、网络交流等让师生参与真实的网络生活,在锤炼学生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倡导“真情境、真问题、真体验、真情感、真导行”的五真课堂,让学生在实际的道德行为养成中获得真正的道德认识。
4. 高平台,提升学业评价的质与量
在传统教学中,学业评价的依据主要为学生的作业、阶段性练习或是纸质问卷等,所得的数据是“量”的评价,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及个体差异。但是,基于“互联网+”,基于数据应用平台的数字化评价,却有着传统评价难以比拟的特点:首先是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其次是更强调对学生主动性、自控性的测试;最后是评价反馈快速及时,便于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机动调整。基于数据应用平台的数字化评价,大大提高了“质”性评价的质量。高效的数字化、多元化评价平台,可显著提升品德学科质评与量评的质量。
实施要点
1.注重内容选择的适切性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资源的丰富性”。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选择跟学生关联度最大的资源;课堂教学的主题情境需要什么,我们就选择学生最想要的资源;合作探究学习需要什么,我们就选择能够给予学生最大帮助的资源……课程相应资源内容的选择,一定是为学生所需,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所需。
2. 注重选择形式的最优化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课程学习是一种多元化的学习,因此要优化现代技术的选择形式:选择低重心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支撑,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尽可能改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交流方式,提升课堂互动的质量,使互联网方式组合达到最优化,更好地凸显互联网技术平台的交互性、个性化、精确性。
3. 注重课程评价的过程性
“互联网+”时代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堂指导下的课程评价,是大数据背景下的课程评价,其选择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的开放性与过程性,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领域。
4. 课堂研究具有可创造再发展空间
我们采用“开发课例、分析共性、提炼范式,反复论证”的研究路径展开研究。研究中发现,基于新课堂范式的学科学习,具有可创造再发展的空间:如何借力数字化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和教学的实际需要,选用最合适的软件系统?如何在注重主题式学习时,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优势,有机融合“激情、明理、导行”?如何充分发挥平台的交互功能和及时性优点,让学生聚焦问题,进行学习活动的有效反馈?这些思考正说明,需要我们在新课堂的后续研究过程中,做进一步的跟进与探讨。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