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系列就要结束了,大家对本系列文章有何意见?如果你觉得有益、有趣,那我倍感荣幸;如果你觉得无用、无味,我想,庄子一定会感到似曾相识。因为,庄子一生的好对手、好朋友惠施,曾经当面挖苦他:“你的观点、学说没有丝毫用处。”庄子答:“知道无用,才能理解有用。天地广大,但是用于人立足,不過是巴掌大的地方,假如把无用的地方都挖去,你还觉得你脚下的地方有用吗?”惠施蒙了。
庄子的这一观点,可能发端于老子。《老子》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一座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才可以居住,才有了房屋的作用。也就是说,“无用”是“有用”的基础和前提,无用之用才是大用。老庄二人都看到了有用和无用的辩证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种思想一直被后人尤其是艺术家、哲学家所继承。丰子恺说:“纯正的绘画一定是无用的,有用的不是纯正的绘画。无用便是大用。”因为真正的艺术是审美的、感情的,而不是知识的、实用的。它虽然没有实用价值,但是有“虚用价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升华人的思想意识。
百年前,洋务大臣张之洞为清廷拟定大学章程,建议取缔哲学科,他认为“哲学为无用之学科”。王国维获知,即撰文指出:“以公用论哲学,则哲学之价值失。哲学之所以有价值者,正以其超乎利用之范围故也。且夫人类岂徒为利用而生活者哉,人于生活之欲外,有知识焉,有感情焉。感情之最高之满足,必求之文学、美术。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冯友兰也这么认为,哲学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知识、具体技术的小用,而是使人具备“一种与‘哲学相称的博大胸怀、开阔眼界和‘万物皆备于我的气概”,使人“从琐屑细小的事物中、从蝇营狗苟的计较中解放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人性的尊严和光辉的大用。
“有用”和“无用”的关系折射到人身上,就是“材”与“不材”。庄子的弟子曾问庄子,一个人究竟是有才好,还是无才好。庄子告诉他,有才和无才,各有其优点和缺点,他自己愿意介乎有才和无才之间。但最好的情形是,一个人从不固守有才与无才的界限,而是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自己,以此适应生活,保全生命。事物各有利弊。“塞翁失马”的故事中,塞翁的孩子因“无才”(坠马而跛)不能参军,反而在战乱时代得以保全,这是无才之利。庄子因其天才思想而驰骋文明进程、闪耀历史星空,这是有才之利。
如何使无用成为大用,如何让“材”与“不材”顺应时势相互转化,那是深奥的哲学问题,可能我们一时无法把握。但从庄子处理“有用”和“无用”、“材”和“不材”问题的态度、角度、方法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
比如,看待问题不要忘了反向思考:“无用”就真的一无用处吗?从正反两个角度反复掂量,解析会变得全面而深刻。又比如,看待问题要争取跳出既有的框框:从人的角度看,鱼不过是鱼而已,或者人可以获得的食物而已,那么从鱼的角度看呢?从自然的角度看呢?跳出思维的束缚,分析问题就有了高度,有了新意。思考,判断,换一种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收获。
杨建华
金华汤溪高级中学语文教师,金华市名师。羡慕古人“仗剑游天下,横箫坐书城”的生活,平时爱四处走走看看,有空就随便翻翻书。
材与不材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①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②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③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④,一龙一蛇⑤,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⑥,以和为量⑦,浮游乎万物之祖⑧,物物而不物于物⑨,则胡可得而累邪!”
(选自《山木》)
[注] ①舍:止息,住宿。②竖子杀雁:竖子,孺子。雁,鹅。③乘道德:顺应自然。④訾:说坏话。⑤一龙一蛇:有时像龙,有时像蛇。意指时而显现时而隐晦。⑥一上一下:一进一退。⑦以和为量: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和,顺。量,准则。⑧祖:根源。⑨物物而不物于物:主宰外物而不被外物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