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晓东
【摘要】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以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解决特殊需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只有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创建一个包容、全纳的无障碍教育环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随班就读,实现残健共融,共享文明。
【关键词】随班就读主流教育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管理策略随班就读工作是我国特殊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符合世界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随班就读工作是真正意义上实践有教无类,实现教育公平的方式。我国自1987年开始在全国15个县、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随班就读的实验研究,并在21世纪不断推广,不断解决残疾学生入学问题,提高残疾学生入学率。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随班就读工作呢?
一、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是发展特殊教育的最有效形式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审批下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时明确指示:办好特殊教育,对于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利、增加残疾人家庭福祉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带着深厚的感情,履职尽责,特教特办,认真实施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让残疾孩子与其他所有人一样,同在蓝天下,共同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深情的批示,让特殊教育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和社会认可。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二、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基本策略
1.建设包容、接纳的教师队伍与教育环境
当普通学生最初进入学校学习,教师开始观察发现学生差异并划分不同接受能力层次的学生。而残疾学生所在的集体,则更能引发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差异和不同需要的尊重和关注,进而促进传统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在倡导所有学校向残疾学生开放的同时,应着力解决在普通环境中创设无障碍人文环境。因此,随班就读学生所在的班级,教师是关键!为残障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消除学习生活中的障碍,形成良好的教育和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减少普通学生对残疾学生的排斥,以包容的情怀接纳残障孩子,以确保残疾儿童有平等接受普通教育服务的机会。
2.坚持科学、严谨的教育管理
随班就读的教育管理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学生与教师的管理;一个是教育与教学的管理,或者说是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个别训练与集体教学中个别辅导要求的管理。
(1)我们来看学生的管理。在随班就读学生的身份甄别中,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医学鉴别为基础,全面了解残障学生生长发育史、家族及个人病史和受教育(康复训练)史,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对学生能力进行测试和评估,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档案。再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征求家长与学生本人意见,以最适合其接受教育的方式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2)教育与教学的管理。在该部分管理中,分为两步走:其一,智力属正常范围值的残疾学生,不影響其在群体教学中接受同样学习要求,尽可能提供条件让其接受相关康复训练,更广泛地参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其二,智力残障学生,则视其智力缺损情况,为其制定行之有效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开展有效的个别辅导和个体训练,在日常教学中分层要求,在作业布置和学习目标中进行适合个体的调整。
3.制定详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营造平等、包容、无障碍的主流教育环境,让每一名课堂上的随读生能有其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并在融合的教学环境中学其应学、会其应会,这才是真正的随班就读。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为每名残障随读学生量身制订其教育需求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按要求执行。
4.建设良好的教育资源,配备资源教师与资源教室
落实随班就读学生受教育情况,关键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残疾学生的教育评估和教育目标、办法和手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获得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能力;二是全方位的加强对融合教育的支持。这就是解决人(资源教师)和物(资源教室)的问题。
5.构建家校联动两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家校联动是共同帮助随读生完成学业、形成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能力、确保在校期间安全、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仅只是依靠任何一方,都无法达成残障学生在主流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的愿望和目的。发挥家校教育功效,密切配合,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家校教育契合度越高,对随读生形成的教育良性循环越好、受教育程度也就越高。让随读生无障碍地不被隔绝在主流教育环境中,必须要通过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努力,即通过学校、老师、家长、普通学生和随读学生的共同努力,方可实现。
我国随班就读工作,任重道远。只有创建一个包容、全纳的教育环境,拥有全面系统的无障碍环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随班就读,也才能让随班就读学生享受真正的生命价值与成果,实现残健共融,共享文明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