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是什么?”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小王子》中的狐狸这样解释,“它使某个日子区别其他日子,使某一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比如说,我的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他们每个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如果猎人不在固定的时候跳舞,所有的日子都是相同的,那么我也就没有假日了。”
为什么需要仪式?
是因为现有的日子大多数时间太平淡太不精彩,所以我们需要“仪式感”来美化日常琐事。比如说,刷鞋这件事很平常,但打着“2016年最后一次刷鞋”这个旗号就有仪式感了,叫“刷最脏的那双鞋,不能把风霜尘土带到 2017”。看电影很普通,但告诉自己看的是 2017 第一场电影,就可以进阶为“2017 第一次观影,用一部九分高能片炸开 2017”。
这种仪式可以是静默的,也可以是轰轰烈烈的,藉由这些仪式带来的仪式感,来给自己一种强烈的暗示,要认真地對待接下来要做的这件事。这种自我暗示能够使自我变革——任何我曾经逃避过的,它会强迫我不得不重新去面对——要把自己的专注能力、反应能力、运动能力迅速提升到最佳状态。
很多事在经历的时候也许并不会察觉,但事后你会明白,这些一件件或大或小的事情都是生命中的里程碑,堆积起来就是你丰富多彩的人生。我们需要仪式感,不仅是对你获得成就的一种肯定,更是能让你总结经历,能收拾好自己重新走上更好的路。
所以,我们需要仪式感的原因是,仪式感给人以督促,鼓励和自省。它能带我们坚持走下去,每一天都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仪式之——新计划
经过“漫长”的暑假,相信大家已经对新学期产生了“无限的期待”。没有什么能比在新学期开始前制订一份充满鸡血的学习计划更让人正能量爆棚的仪式了,所以,很多同学都会在新学期踌躇满志地为自己制定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以期在今后的时间里“沉迷学习,不能自拔”, 攻克外语,刷遍数理化,走上中学时代的“人生巅峰”。
先别着急,回想一下以前的状况吧——
每逢放假或周末,相信大家总能看到很多同学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书(对,也包括你),以为自己能学很多很多,能做很多很多,可真正学了的,做了的,却和自己预想的差很远。
是的,我要说的重点来了——
人有时会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体现在学习上,就是经常制订不切实际的学习计划。本来自己一天能复习一章,却要计划复习两章,甚至三章。这种“贪婪”的计划对你的学习是有害的,因为它带给你的大多是挫折感和失败感。而这种心态又会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计划的作用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很无能,认为做计划根本没什么用处。
其实,计划设定的目标是你希望实现的一种理想,是你在规定时间内准备要到达的地方。所以,在制定计划之前,你必须知道你现在所处的位置,必须知道你到底能走多快,在这一前提下,再规划你的具体行程,以及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怎样制定一份长期可行的学习计划
原则1:先难后易。
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一种惰性,都喜欢做简单容易的事,对于繁琐复杂的事情能逃避则尽量逃避。在学习方面也同样如此。比如,你可以花大量时间整理文具、书本,在笔记本上贴你喜欢的贴画,如果手头有本杂志,你也许会非常轻易地允许自己先看杂志,而将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一推再推,直到不能再拖才会仓促完成。这是你的本能,是你规避困难的潜意识在作祟。它指使你避重就轻,逃避枯燥、艰辛的学习,而将注意力转移到那些无需努力而且非常有趣的事情上了。先难后易地安排,一方面可以保证你精力最充沛时完成最重要、最紧急的任务,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在攻克较难的任务之后再完成较简单的任务,你会觉得更自信,更轻松。
原则2:劳逸结合。
一说到学习计划,大多数学生头脑中往往只有学习这一件事,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学习是目前你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但并不是唯一的事情。除去学习之外,你还需要吃饭、休息、娱乐,这些活动无论从正面还是负面,都会给你的学习造成影响。所以要保证学习高效率进行,你在制定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学习时间在你一天生活中所占的位置,使学习与其它各种活动保持协调。一天的活动富于变化,各有固定的时间和步骤,过一种健康、有规律的生活,这才是高效学习的基础。
原则3:灵活安排
人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确,在你具体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偶然的、突发的情况,或者是因为某些原因而导致某项目标不能按计划完成,所以,你的计划安排一方面要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和量化指标,以便于执行和检查验收,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僵死呆板,没有任何的灵活变通。在具体安排时,应该是在紧凑、不浪费时间的前提下,保持一定的弹性和保险系数,便于应付偶然情况。
学习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
原因1:学习效率低而导致的学习计划无法完成。
解决方案:
(1)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条理化清晰的内容,杂乱的知识点一头雾水,那么你就需要学会梳理自己学过的知识点;你可能擅于听老师讲,自己看书效率低下,那么你一定要抓住上课有限的时间高效记忆;你可能需要一边听一边勾勾画画写写,纯粹的听纯粹的看都不会让你注意力集中,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一些特性,这样才能有效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2)提高学习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许多同学学习成绩不佳,往往起因于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率不高通常由多个因素造成:阅读理解能力差、记忆力不行、注意力不集中、自我管理能力弱、较低的学习兴趣、不良的学习习惯等等。
(3)在学习之后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晰,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练习是少不了的。但要记住一点:试题你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但题型是有限的,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各类题型对应的解题思路”。另外,学习中还要学会阶段性的总结,了解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进行调节和完善。
原因2:习惯了给自己找借口、习惯了对自己失信、习惯了为自己的行为开脱,从而导致的学习计划无非完成。
解决方案:
(1)拖延法。当你此刻的计划是看书,你却想看一场球赛时,别急着冲到电视机前,拖延十分钟再做。当你急于想做一件事情时,甚至是急于发脾气时,别急,等几分钟再做。这几分钟可以让你冷静地思考,以便降温。
(2)自我奖励。我们在每一个小计划完成后,不妨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措施:做完这两个小时的题,我奖励自己20分钟时间打篮球;完成今天的计划,我给自己买一个可口的冰激凌等等。我们始终要强调满足感和成就感,只有我们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满足,获得成就,才能自觉主动。
(3)想象法。本来是要看书的,突然有了其它的诱惑。怎么办?作决定之前,不妨先想象一下:如果我今天把这个计划完成了,我该是多么高兴,当我晚上睡觉时,我会很满足,我会为自己今天战胜诱惑的行为而高兴。如果我每天都能这样坚持我的计划,我一定会考入理想的大学。相反,再想想,如果我放弃了计划,我虽然能获得一时的开心,但是,开心过后,我不会后悔吗?我不会内疚吗?完成计划与放弃计划,哪个会让我获得更多更久的快乐?我真的想做让自己失望的人吗?
学霸的成功经验分享
1.按时总结
小时候听的鸡汤大多是这个画风的,滴水穿石、铁杵磨成针、某某每天背十个单词,几年后成为著名外交官……学习这件事,哪怕方法再笨,只要你坚持做了,确实会比不做更有成果,但效率可能会非常低下。在时间非常紧张的高中时期,学习效率低下意味着你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才能获得和其他同学同样的学习效果,甚至不得不接受牺牲了很多课余时间成绩依舊比别人落后很多的现实。但是完美的学习方法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每个人的性格习惯和生活中存在的其他客观因素都不同,所以在学习中应该时时总结经验,并不断作出优化,才会让自己的学习方式越来越适合自己,越来越事半功倍。
对我来说,自我总结是个不错的方法。每月总结没有紧迫感,容易怠倦;每天总结则周期太短,如果由于时间不足导致经常无法完成,则会产生挫败感。所以我选择每周总结,每周日晚上对过去一周的学习进行总结,看看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地方,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下周的学习中具体应该如何改进。然后,将对这一周的分析结果转化为下周的具体行动和目标。长期这样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人就像被摁了F5,不停地在刷新,不断地变得更加聪明和高效。
(汪 宇)
2.每次做好一件事
很多同学喜欢边看视频、边听歌边学习,还有些人甚至边打游戏边学习,有些人还会觉得边听歌边学习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呢。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是无法真正做到“一心多用”的。事实证明,即使是边走路边打电话这样简单的一心二用,都会让我们更容易撞到别人。与其说是“互不干扰的多任务并行”,不如说我们其实只是让注意力在不同的任务间迅速切换。如果它们所占用的认知资源不多,那只能是我们切换的速度和频次快到了让我们以为自己达到了真正的“一心多用”。所以呢,即使两个或以上的任务看起来是可以并列进行的,但同时做的效果远不及一个一个完成的效率和质量。这是由于在每一次注意力的切换过程中,我们的认知资源都会被损耗,而我们有限的注意力和认知资源也无法让我们能够完美地同时兼顾多个任务。所以,在学习中,只有一件件地把手里的每件事做好,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上官白)
3. 解决学习厌倦感
村上春树坚持跑步几十年的秘诀是,在跑步感觉良好的时候主动结束,这样他就会对第二天的跑步充满期待。因为人们对一些事情,总是能够清晰的记得事件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在此基础上,我们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量之后,在某一个热情高涨的时候索性中断学习。要重点提醒的是,当时间一长,我们能记住关于一件事的主要部分其实是事情留给我们的感觉而不是事件本身。村上春树以充满愉悦感的时候作为结束点,跑步对他来说自然会是一种“愉悦感”能隔天连续的体验。这是很智慧的。
所以,请你在晚上最后一个高效学习时段之后,接着再学习一段时间,正当感到愉悦、感到收获满满、感觉到学习仍然高效的时候——立刻中断你的学习,去锻炼、娱乐、放松自己吧。这么做的原因在于:理论上,你一天的高效学习已经接近极限了,这只不过是高效学习的余温而已,所谓的高效更可能是感觉上的高效,再继续进行下去只会让热情从峰值递减。当你在对学习感到糟糕的时候结束一天的学习,那你就总是竭尽全力的消耗完自己。如果学习只是一次性交易的话,你这种努力就值得嘉奖,可惜,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次,当你学到无力时才结束,你用“精疲力竭 ”给一天的学习画上了句号,很令人感动。但是,你每一天学习的最后体验点就是“累 ”!今天你是通过竭尽全力的方式学到很多东西,可是,当“明天”来临时,你对于“今天”关于学习的最后印象只会是“累”。“ 后天”、“大后天”……每一天都以“累”的感觉最为结尾点,那么这个“累”就是你带给每一个“明天”的学习痛苦感。这种“累”的感觉会累积变浓,积累在你潜意识情绪认知里面。
你因为一次次过度学习,从而导致了一次次对学习的厌恶感的积累! 而这正是多数人的做法:趁着精力十足拼命学习,学到精疲力竭才罢休。但是,这种人很快会懈怠下来,放弃自己的学习计划,这种学习方法并不能长久坚持。所以,我的建议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学习,如果这件事来说对你很重要,也有必要,但是你却讨厌它,那么请你在讨厌的时候立刻去学习它,学到你喜欢它的时候立刻中断。因为人都是追求快乐的,你学到情绪快乐的时候就中断,下一次,你的情绪就会带领你再来领略一次那种似曾相识的快乐,即便你的情绪不会带动你,也不要紧,因为你至少不会在心理上抗拒了。
(诗 诗)
仪式之——新文具
在迎来开学季的时候,很多同学,特别是女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做一件事情:采购文具。虽然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过,一想到用着自己喜欢的文具迎接新学期,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些期待。
可以说,文具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幼年时,我们第一次与文具相遇,它只是一件有趣的新玩具。我们轻轻地拿起它,从此几乎是形影不离地度过了所有的读书时光。在天真烂漫的童年里,它不仅是学习的好帮手,更是引发了我们内心对美好小物最原始的物欲。在毫无逻辑的青春里,它又承担起秘密记录者的责任,记下了那些或喜或悲,或怅然或忧伤的少年心事,所有的词语都那么真挚和华丽。
文也具是一个人审美的呈现,而这种美是和我们的学生时代紧密相连的,它随着我们成长中的情感和美感隐秘地生长,留下无处不在的个人痕迹。而人,总是在喜爱的人和事上真情流露。相信每一个对文具都如此苛求的人,对自己也自然有所要求。
盘点开学必备文具
开学必备文具:笔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中学生的笔盒里都应该至少有五种笔:黑笔、红笔、蓝笔、铅笔、荧光笔。黑笔和蓝笔写字,红笔批改与订正,铅笔绘图,荧光笔划重点。
中性笔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同学的必选了,用中性笔写字,看起来会更加整洁。中性笔的书写的感觉很类似于钢笔,通常练得一手好字,基本都是从钢笔或者中笔入手。中性笔主要有0.5mm和 0.38mm两种粗细,其实,不论是哪种粗细的笔,出水流畅是第一要务,接下来,可以根据自己写字的大小来选择这两种不同粗细的笔。如果你书写的文字比较小,可以选择0.38mm的笔,如果你写字比较大,又比较看重文字的间架结构和粗细变化,那么就强烈推荐你用0.5mm,用0.5mm的笔很容易可以写出笔锋,体现出字的力度。
开学必备文具:活页本or普通单线本
在文具中,除了各式各样的笔可以满足文具控的无限乐趣外,本子又是另一大乐趣所在了。活页本顾名思义是可以将单页取下来的,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调整单页的顺序,也可以在单张纸上书写,然后再放回到活页本中,使用起来非常灵活。不过活页本一般来讲体积比较大,装个3~4本,书包里就很拥挤了,不过因为它是活页本,可以随意拆卸,所以,一本活页本就可以记录很多不同类型的内容,还可以通过标签进行区分和分隔。因此,活页本用于做笔记再适合不过了,不过如果你想用这么厚厚一本当每日都要交的作业本的话,你先问问每天帮你搬运作业的课代表答不答应吧!
至于普通单线本,那就比较轻巧了,另外现在的本子也在封面和纸张上下足了功夫,有很多以牛皮纸作为封面的本子,不仅看起来很有质感,里面的纸张和印刷都质量上乘,这种本子也不沉,方便携带,用于完成作业再合适不过了。
开学必备文具:笔袋or笔盒
区分这两者很容易,前者主要以布或是较软的材料制成,后者主要以塑料、金属为主要材料,且有一定硬度。那么二者使用起来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可以区分两类人,一类人是笔多到一把一把的,另一类人则需要保持文具的整齐。如果你是前者,那么推荐你选择一款大容量的笔袋,因为笔袋的收纳空间要比笔盒大很多;如果你是后者,笔盒有棱有角,非常有利于物品整齐地排放在里面,在视觉上,营造了足够的舒适度。
开学必备文具:涂改液or涂改带
涂改液在使用中不太容易干,而且在使用的时候会有比较刺鼻的味道,不够环保,但被涂改液遮罩的地方不论你再怎么划,也不会掉落。而涂改带与涂改液相比来说更加环保,没有气味,且遮盖错误的地方之后,可以马上在上面书写正确的答案,唯一一点不足是,如果你手特别闲,涂改带还是很容易被抠掉的……
关于文具的点滴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每天晚上,在温柔的灯光下,我的父亲都会给我削铅笔。我打开一本书,蹲在父亲跟前,看着笔屑一片一片地掉进书的夹页。我小心翼翼地用书托住每一片笔屑,然后合拢。我的父亲是能把笔屑也削出花来的,天生美感的人。于我,这是一种美妙的仪式,每天晚上心满意足地把削得整整齐齐的铅笔装满铅笔盒,再小心翼翼地装进书包。它们在第二天的课堂上陪我认真听讲,然后在小小的作业本上留下整洁的字迹。
就这样,父亲削的铅笔陪我走过了很多时间。后来,即使自动铅笔和中性笔替代了父亲亲手削的铅笔,我依然保留着每天晚上一天的学习结束后仔细整理好文具的习惯。后来,我长大了,翻到了小时候的那本书,书里的木屑每一片都仿佛小树那么挺拔,摸上去棱角分明,片片均匀。我一个人默默地看了很久,我觉得它们很美。
这就是文具之于我最初的美感,我喜欢锋利的刀刃切过松软的木质,有一种利落的快感。我喜欢笔袋而不是文具盒,我喜欢蓝黑墨水而不是纯蓝。我还为此觉得,字必须要写好才行。
(卓 雅)
漂亮的文具是对我的最大吸引,早在小学时期,我会不顾一切的用家中存钱罐中少量的零用钱将它买回来,记得那时,如果偶获得了一个新文具盒便始终不舍得用,用它装自己喜欢的图案新颖的铅笔和橡皮等等,同班里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同学也是用这种方式来收集文具,我们不论是谁在商店里发现了图案新颖的铅笔橡皮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并告知对方,另一个人也会在得知消息后马上买回来。
后来上了中学,大学,稍微一长大,纯粹的世界开始变得复杂,但是我的这个癖好依旧没变。正是这个癖好让我永远保有孩子一样的目光,和孩子一样纯真的笑容和感动。当我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满怀喜悦地和我的宝贝们彼此相对的那些时刻,没有远虑,也忘记了近忧,有的只是我们仿佛不会老去的青春岁月和一个永远不要长大的情怀。
(小 礼)
即使已经升入高三,我依旧喜欢用铅笔而不是钢笔、中性笔。不只是因为铅笔的笔尖在纸张上划过的摩挲声让我沉迷,更重要的是对神经大条的我来说用铅笔下笔便可有恃无恐。因为有橡皮的存在,无论多么谬之千里的错误都能够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我愿意多使一点劲,那更是没有丝毫蛛丝马迹可循。这也是我始终不喜欢改正液的终极原因——原本完美无瑕的纸张上总会留下一抹扎眼的白色,就像犯过错误的人生,那遗憾总是让人讳莫如深。
我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我即将面临高考。所有的原因都还来不及解释,所有的错误也还来不及纠正,我的内心有些许恐惧,甚至夹杂着些许说不清道不明的后悔。那么,有没有一块人生的橡皮擦,如果人生的题目做错了也能擦掉改正,那该多好。
(浅 白)
我的书柜里,至今都收着一大堆空白信纸、笔记本,没有拆封的橡皮,没有用过的成套的记号笔……它们大部分是素净的,简单的,偶尔浓墨重彩,就像我现在的衣橱。可以说是它们塑造了我少女时代对审美、对人生各种情感理解的雏形。命运指引人生的途径并不只有醍醐灌顶,有些东西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些潜移默化深远,不动声色,盘根错节,慢慢渗透到你的人生里,等有一天你忽然发现,它已经根深蒂固。这些东西安静地躺在那里,我的死党也有一份。爱买、爱用一样的东西,是我们那个单纯的年代对友谊的表达,虽然浅薄,但卻最真诚的解读。记得我们曾经同时看中过一个日记本,因为只有一本,我们谁都没买。后来我们喜欢上同一个男生,我们谁也没有和他在一起。
(丸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