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一阵。背诵竞技的形式,使得很多人说这本质上是一场记忆力大比拼,是高考模式的可悲延伸,是对青少年的误导。
确实,我也曾受机械记忆教育的负面影响,因此理解他们的悲叹。但是,冷静地想想记忆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如上观点仍有可商榷之处。
我認为不能以“不就会背个诗吗,算什么本事”这样高冷的腔调去贬低选手的实力。
且不说在数年如一日的积累过程中下了多少苦功,单是在最躁动不安的年纪,能腾出安静的心境去装纳诗词,能不盲目追随同龄人聚集的潮流,到平仄韵脚中开辟出一隅净土,这本身就非常可敬。
能坐得住、静得下来,这样的品质是我们身上十分稀缺的。
当然,我不会全盘否定所有的反对者。
因为的确很多人透过这档节目,在郑重地表达对“记忆学习”的忧虑。但是,我们的忧虑很容易反弹到另一个极端。
从前是鼓吹背诵、强调记忆,现在是贬低背诵、贬低记忆,好像那是抹杀想象力、创造力的万恶之源。
一些教英语的反对背单词,一些教中文的反对背诗句,这种行为很偏颇。
可能你不愿承认,但很多时候,记忆是理解、创造的基础和前提。
在记忆达不到一定量的条件下,谈创造是不靠谱的。单词量达不到一定程度,就没法优美地遣词造句,对古体诗掌握得不够熟稔,就没法得心应手地创造。
相比于“此节目宣扬死记硬背”,以上这种贬低记忆、跨越步骤、无视学习规律、片面迎合惰性痛快的“教育理念”,才是对青少年真正的误导。
“不就是会死记硬背么”的背后,有两股根深蒂固的偏见。
其一,将所有记忆等同于死记硬背。其实很多时候,如果真的静下心去捕捉到震撼心灵的美感,不必刻意去记也会过目不忘。一说记忆就是死记硬背,只能说明持有此偏见者还很不会学习。
其二,把记忆和创造人为对立。在网上看到一条呼声很高的评论:“这样隆重的诗词大会,绝没有一个诗人。”其实就这档节目而言,选手只能展示出“会背”的功底,至于到底会不会写,我们完全无法得出结论。
但是,很多人喜欢在记忆力和创造力之间树起人为的对立———特别能背诵的人,都是被束缚的,肯定没有创造力,继而推出“我是不会背,可我没被扼杀创造力啊”的心理安慰。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因为它是种音韵优美的文学体裁,还因为它象征着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是生活方式。
在这样一个离了手机就活不下去、被各式信息碎片裹挟的时代,我们有必要向这些选手投去敬意,少一点讽刺和挑剔,多一点善意与欣赏。
一位网友说得好:让小孩背那么多古诗词有什么用?待他成人时,见到晚霞不是说“真好看”,而是“一片晕红疑著雨,晚风吹掠鬓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