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俊凯
八年级(上册·苏教版)
第一单元: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一,要有结构意识。写文章前要梳理出一個线索,有这样一条线索,写起来才方便,读起来才明白。第二,写清楚事情的经过,透过事件阐明道理,突出中心。可以通过倒叙改变叙事结构,可以通过插叙充实文章内容,可以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可以设置波澜增加故事的曲折。第三,在写作事情的发展过程时,要巧妙借助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情,做到融情于景、以物衬人。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可描写事件发生的环境,以及周围的人和事,描写环境可以渲染人物的心情,描写周围的人物可以衬托主人公的形象。第四,若只选取一件事来写,那么一定要有生动引人的情节,必要时要增加几处感人的细节描写,从小细节彰显大主题。第五,应在各个事件中加入适当的过渡。总体说来,写事的作文需要有中心、有结构、有细节、有吸引人的事件,不能只满足于把事件交代清楚。
下午,连续下了好几天的大雨终于停了。太阳好不容易从厚厚的云层中探出头来,却又将下山,金色的光辉渲染了天空,划分出天空与大地的分界线。结束了一天的学习,我筋疲力尽地回到家,却听母亲说了一个坏消息——今晚停电。
我不清楚突然的停电与这场大雨是否有联系,但这次停电肯定会给我带来麻烦。
没有灯,如何完成作业就是一个大问题。月亮悄悄地升起来了,静谧的月光照进房间,可这月光却如此微弱,连照清人脸都成问题,更别提照清楚书本上的小字了。我正烦恼时,母亲拿着手电筒过来了,说要给我照明。
我接受了这个办法,母亲就站在我的身侧,把手高高抬起,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垂直而下,照在我的书本上。我开始写作业。房间里没有其他光源,除了我面前小小的一块地方,其他都是一片黑暗。写着写着,我的影子就会遮住作业本,形成一片阴影,这使我很难看清题目。因此,每每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总会大声地让母亲调整手电筒的位置,母亲都一一照做。如此循环几遍,她就不需要我指示便能调整手电筒的位置了。偶尔光线会突然猛烈抖动,我把头抬起来,母亲摸了摸我的头,充满歉意地对我微笑,又高高地把手抬起来了。
夜更深了,仿佛一张被墨水浸透的白纸,愈发变得漆黑。时间就是墨水,不断地把夜幕染黑,也不断地从我的笔尖流逝。最后一个字在纸上落下,结束了一天功课,我该去睡觉了。我看向窗外,空旷的街道上没有一个行人;天上的月亮也不知何时被乌云遮住了,只剩下若隐若现的几颗星。我站起身来,头却撞在母亲的手上。她靠在墙壁上站立着,上半身全倚在墙上,手却高高抬起,紧握电筒;眼睛半开半闭,似半睡半醒的样子。我拍了拍她,她似乎被我惊醒了,神情疲惫。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母亲却笑着对我说:“快去睡吧,明天还要去上学呢!”
被爱的感觉是如此幸福,却又有一丝丝伤感夹杂在其中。
点评
本文内容完整,结构紧凑,过渡自然,细节出彩。文中的细节描写,从不易察觉之处体现了母爱,自然可信。写法上,本文采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还巧妙地运用了亲情这一主线,将感人的画面、深情的对话、真实的细节一一串联起来,突出了“被爱”这一中心,使得文章更能打动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