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编辑部
一个家庭7个人7个姓,这是发生在彭云松和他收养的6个子女之间的感人亲情故事。60多年前,正值壮年的彭云松收养了第一个流浪孤儿,15年间,陆续又收养了5个孤儿,他坚决拒绝了儿女要随他姓彭的要求,组成了7个人7个姓的大家庭。多年间,虽然日子艰苦,但彭云松把孩子拉扯成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把孩子教育成善良、正直的好人。2016年4月,彭云松荣登“中国好人榜”。2016年12月12日,彭云松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在北京接受表彰。
这是一张普通的全家福,居中而坐的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彭云松,前排是他的孙女和女儿,后排是他的儿子们;这又是一张特殊的全家福,照片中彭云松的4个儿子、1个女儿,每个人都不同姓,彼此竟然都没有血缘关系。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么样的亲情故事?还要从60多年前的那个冬天说起。
早年间,年轻的彭云松“闯关东”从山东平邑来到冰城哈尔滨。1954年冬天,时年35岁的彭云松偶然在哈尔滨某处荒凉的铁道线附近发现了一个衣着单薄、已快饿昏的8岁男孩儿。动了恻隐之心的彭松云从兜里掏出一个馒头递给这个孩子。孩子吃得狼吞虎咽,彭云松却感觉心如刀割,他没有犹豫地对这个孩子伸出了手:“孩子,跟我走吧。”
这个孩子后来就是他的大儿子闫景成。此后15年间里,彭云松又给闫景成陆续领回了5个弟弟妹妹。1966年,彭云松收养了11岁的张秀清和5岁的栾景通。1967年,彭云松收养了11岁的郭廷忠和9岁的高玉滨。1969年,他又从山东老家带回了孤儿刘玉忠。
对于彭云松未婚就收养了6个孤儿,他的亲戚朋友们都十分不理解,大伙儿都劝他把孩子送到孤儿院,娶个媳妇过日子,生个自己的孩子。彭云松说:“像我这种情况,就算有姑娘愿意嫁,也是过来吃苦的,我不能连累人家。结婚的事再说吧,我得先把孩子养大。”彭云松终身未娶,不仅仅是像他自己说的因为“没有多余的钱”,也是怕给孩子找了“后妈”,孩子们要受“后妈”的气。这一辈子,彭云松从来没有后悔过:“我不能让孩子们承受两次失去家庭的痛苦,他们应该像别的孩子一样,在温暖的庭家中成长。”
彭云松独自承担着养育6个孩子的所有责任,给他们又当爹又当妈。孩子们几次三番地要随彭云松姓彭,可他就是不肯。彭云松说:“改姓不是我的心意,孩子们的父母虽然不在了,但留下了后代,我不能做破坏血脉的事,孩子们该姓啥还姓啥。”虽然孩子们姓氏不同、身世迥异,但在彭云松给他们的这个家里,不同姓氏的7个人成为了没有血缘、却有亲情的一家人,共同面对人生风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经济困难时期。彭云松当时在哈尔滨化工机械厂做临时工,负责看管收发室,领导看他腿脚不好,又艰难地拉扯着6个孩子,便让他到化工厂的供销社打更。由于生活困难,他们全家7个人挤在收发室后面的一间小土屋里,那是工人们用来换工作服的地方,兄妹们只能挤着睡大通铺。
为了不让孩子们遭人白眼、被人嫌弃,彭云松起早贪黑地焊了一个大铁桶放在收发室里无偿地为工人们烧开水、热饭菜。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6元,工作之余,彭云松会去搜集破烂、干些零活。老五栾景通记得:“爸爸养了5只奶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挤奶,再拖着一条病腿拿到早市上去卖,换取微薄的饭钱。”
好心的邻居见彭云松无论春夏秋冬都只穿一身蓝布衣服,便给他送来旧衣,他把衣服改小了给孩子们穿。为了让孩子们吃饱肚子,彭云松一天只吃一顿饭,这个习惯他一直维持到今天。邻居见彭云松一天只吃一顿饭,就给他送来饺子,他也给孩子们一个个分了。彭云松不善表达,在孩子们的记忆里,好像爸爸从没说过什么“暖心窝”的话。可老四高玉滨记得,从进家那天起,爸爸便让他这个失去母亲、父亲患精神病的可怜孩子挨着自己睡。半夜,爸爸还会爬起来给他们掖好被角,再把他们轻轻搂进怀里。
老二郭廷忠比老三张秀清只大几个月,有时为了争一个烤土豆,常常跟老三老四闹成一团,最后离家出走。彭云松只得一次又一次跑出去找他,彭云松的脚有些跛,经常急得满身汗,找到老二郭廷忠后,好几次都把准备好的树枝子举了起来,却又从来没落下过一次。郭廷忠12岁进家门,总是融不进这个大家庭,直到16岁郭廷忠还没有叫过彭云松一声“爸”。那年,郭廷忠去当兵,临走前,彭云松突然从懷里掏出15元钱塞给他,笑眯眯地对他说:“珍惜机会,锻炼成长。”15元钱,那是他们一大家子人半个多月的生活费。郭廷忠接过被包得严严实实的、带着体温的钱,望着花白头发的彭云松,低下头,无声地哭了。到这个家5年来,他第一次对彭云松喊了爸。
彭云松只上过3年私塾,也没能培养孩子们成大学生,但是,他的孩子们个个都是孝子、好人。老二郭廷忠在部队里入了党、提了干;老四高玉滨初中毕业后在化工机械厂连续5年当上劳模,还分到了房子;老五栾景通19岁当兵,后来用爸爸给的房子创业,生意越做越大;老儿子刘玉忠是油工里的行家里手。
彭云松的孩子不光在事业上出色,还都是有名的好人。1999年,老五栾景通创建了全国首家雷锋车队,免费为社会残疾群体、孤寡老人、贫困市民、考生等提供救助和爱心服务,并参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此外,栾景通每年拿出自己经商盈利的一部分,关爱孤寡特困群体,迄今他已帮助130多位孤寡特困老人。老大闫景成的女儿闫丽影也继承了这个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家风。虽然每月收入只有两千多元,但闫丽影已多年资助一个残疾人家庭,并帮助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顺利上学。
看到儿女都长大成人有了出息,彭云松踏实了。就在儿女们争着要爸爸到自己家里安享晚年的时候,这个倔强的山东汉子要回老家。三女儿张秀清当场急了:“您就住我家,哪儿也不许去!”彭云松摇摇头:“我的烟抽得太多了,怕给你们家添乱。”这个为儿女倾尽大半辈子的老人,最后还是回到了山东老家。
就在2015年,儿女一再坚持,加上老人已到96岁高龄,终于决定跟儿女回哈尔滨。老五栾景通去山东接老父亲,没想到却遭到乡亲们的“阻拦”。几十位乡亲们哭天抹泪地端着小板凳,跑到老人的小泥屋门前“静坐”。“不能让老爷子走,舍不得。”原来彭云松在山东老家居住的十几年里,无论乡亲谁跟他提困难,只要老人手里有钱,肯定给出去。老五栾景通犯了难,跟爸爸商量如何“突围”,彭云松嘱咐儿子:“我攒的一万块棺材本钱就用不上了,我给大伙儿分了吧?”
回到哈尔滨,老人也不肯去儿女家住,怕给孩子添麻烦。最后栾景通自己开了一家雷锋文化旅馆,老人就住在这里。儿女们排了个时间表,一周轮流过来看父亲。栾景通的公司距旅馆不到200米,他每天过来陪父亲吃午饭,爷俩还经常喝点酒。彭云松平时喜欢下象棋,别看年纪大了,一般人还都下不过他。前一阵老人还学会了发微信,现在没事就躺在床上刷朋友圈、看新闻。
彭云松并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可回家这一年多来,他已经过了十几个“生日”。只要孩子们提着蛋糕来聚,这一天就成了他的生日。老父亲回家当天,儿子女儿在饭桌上都哭了:“下辈子投胎,咱还是彭云松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