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江
不知从何时起,“熟人好办事”已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俗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面对子女升学、生病求医、购车买房等问题时,喜欢找熟人帮忙。在大家的意识里,找生人办事需要走各种程序,既麻烦又费时;而找熟人帮忙,不但方便省时,而且更靠谱。然而,一些找了熟人还把事办砸的事件也频频被曝光。那么“找熟人办事”究竟是好是坏?创创认为我们需理性看待。在“熟人社会”里,同样需要坚持一些规则、原则,要保证“熟人圈”里的人的合法权益,使他们感受到熟人相助的情谊;也要让不熟的人感受到公平,体会到温暖。
我的一位朋友,可以称得上是“关系大师”: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他,无论办什么事情,他首先想到的是这方面有没有熟人,能不能找他们办事?因为多年专注于此,他的人脉非常广,各行各业几乎没有他不认识的人。但是,“事事找熟人,时时找熟人”的处世方式也让他做出了一些颇为可笑的举动。例如,他连平常上街买件衣服这样的小事都要找熟人。
中国社会传统上是一个“熟人社会”,主要靠道德伦理来运行,社会信用在很大程度上靠熟人之间的关系来维持。然而,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现代化和全球化都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生人社会”。现代社会高流动性和陌生性的特点使我们必须用各种行为规范、契约、制度、法律去约束、协调人们的行为,以保证社会正常地运行。
“熟人社会”和“生人社会”存在较大的不同——“熟人社会”的生活依靠亲情、友情等关系,“生人社会”的生活依赖契约。在“生人社会”中,每个人的利益通过法律、规则、制度以及信用体系得到保护。在这种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一整套契约。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熟人社会”和“生人社会”的转换期,社会形态存在着新旧转换的过渡状态,这使得人们时常会在新旧生活方式之间游移,在心理和行为方式上对过去的一套有所依恋。我的那位朋友也是如此。他把在“熟人社会”通行的那一套绝对化了,认为一切都要依靠关系,一切都要围绕着关系来进行。其实,他所看到、所认为的“靠关系打遍天下”的现象只是我们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侧面,而这个侧面正在渐渐被新的社会体系、社会运行方式所替代。在我们身边,“生人社会”的色彩越来越浓厚,“关系”不再是主流,规则、规范正逐渐成为主流,成为人们为人处世的准则。许多时候,熟人并不能让你得到额外的好处,因为熟人办事也不能违反规定,也要严格遵守制度。
从“一切靠关系”向依靠制度、规范转变,社会在从“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变得更加文明。文明社會的重要约束形式是角色关系,不同角色的权利、义务、职责构成了相互关系的强制规范,每个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对其角色的界定和期望。所以,制度、规范在生人社会中就是“铁”,是不能因为人情、友情等人为因素而改变的。这种看似铁板一块的“无情”恰恰是对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温情——它不会因为人们之间是否有血缘、感情而有所松动,将少数熟人挡在制度、规范之外,在拒绝他们的特权的同时,保障了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
“关系”本身是社会的一种正常的存在,应该说,人际关系在社会中的作用正在回到正常状态。我的那位朋友的人脉已经越来越少,而且他与熟人之间的依赖关系更多是出于心理层面的——虽然依靠熟人办事遭到碰壁的情况越来越多,但他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办事不找熟人就不放心。而伴随着“生人社会”的形成,“熟人社会”的种种心理也会逐渐消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