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由琼++方迎忠+郑洁
八公里长的渔网,九人协作,五小时不间断地收网,最终只捕到一条海鳗。“可能是天气还不够冷,浪还不够大。”奚达尊自言自语,但他的内心已经承认残酷的现实,近海的鱼越来越少了。
11月25日,农历十月初八,随着一股强冷空气入袭,广东迎来今年入秋后的最低气温。位于惠来县靖海镇的南外村,祠堂前的广场正举行热闹非凡的“迎老爷”节庆,这是村子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各家各户都搬出五牲、发粿等贡品,男女老少秉着香,虔诚地等候“老爷”的出巡。
49岁的奚达尊在凌晨人少时已拜祭过,但一早又来到庙前,再上一炷香,祈求“老爷”保佑。他的渔船下午就要出海,捕捉一种经济价值颇高的海鳗,这种鱼只有在冬季才会出现在惠来的近海区域。当地渔民平均年收入不足五万元,这寒冷且大风浪的三个月的劳作所得,占了七成。南外村的渔民从祖辈开始,就以捕大鱼,尤其是海鳗、马鲛鱼、旗鱼为主。然而捕鱼一年比一年艰难,港里最高峰有50艘渔船,如今只剩下一半。
奚达尊有36年的出海经验,负责掌舵,是船上的话事人,伙计们都叫他“阿大”。给渔船装天线、加冰、补给食物后,这艘九人的渔船缓缓驶出渔港。经过两个多小时航行,到达预定地点抛锚,等候后半夜放网。天色渐晚,负责做饭的奚松江开始忙碌,海面风浪大,船只摇摆得厉害,即便是老渔民也无法站稳,淘米切菜都得坐在船板上,菜式更是简单,白菜煲五花肉,餐餐如此,除了早餐会加点潮汕人最爱的咸菜。这次他们带了60斤白菜,预了三天出海时间。
晚饭后,28岁、民年纪最小的胡灿自觉包办洗碗、煮水、泡茶等杂活。和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选择了在岸上从事一份安稳的工作。出海打鱼的日子又苦又累,收入却不高,这趟出海缺人,他临时上船帮父亲胡焕龙的手。奚鹏生躺在只有半米宽的舱位上,正在听手机里下载好的潮剧。奚文彬和奚创林边抽烟,边为这次“迎老爷”村里花费的具体数字而争吵,很快他们觉得无趣,又各自研究着两张画满数字和符号的日历,据说里面有买彩票的乾坤。奚达尊则独自守在驾驶舱内,需要不时观察四周情况。这是船上所有人最为闲适的一段时间。
凌晨4点,奚松江起床,在船尾给浮标装上照明灯。半小时后,所有人都陆续起床,撒网工作正式开始。抛浮标、绑泡沫、拉渔网等工作,九个人经过多年的磨合,早已驾轻就熟。在机器的协助下,八公里长的渔网一个半小时就放完。期间经历一场虚惊,一贯温和的奚达尊突然冲出驾驶舱,用手电筒不断闪前方的货船,平时都是小渔船避让大货船,但由于渔网还没下沉,怕被货船刮断,只好冒险让货船避让。
海面的气温只有10度左右,所有人结束放网后,聚在舱内喝功夫茶取暖。很快,天开始蒙蒙亮,大伙洗漱、吃早餐,紧接着又是睡觉。
上午10点半,提前做好饭的奚松江把所有人叫起,匆匆吃过午饭。天空飘着细雨丝,猛烈的海浪击打船身,不时溅起水花。所有人仔细穿好雨衣、手套,狠狠吸了几口烟后,走上甲板,开始收网,这一过程需要持续五个小时。奚达尊掌控船只的方向和速度与收网相一致,他的弟弟奚达胜和奚鹏生钩起浮标和泡沫盒,胡焕龙和胡灿民父子负责取下渔网里的鱼,奚文彬等四人在舱底各站两边,迅速摆放好渔网。
刚开始氛围还算热烈,大家边干活边相互调侃,对收网充满着期待。渐渐地,收起的渔网里都只是挂着一些蟹,偶尔上来一条小鳐鱼,一个小时过去了依然没有收获,所有人开始慢慢安静下来。又一个小时过去,拉起的渔网里终于有一条海鳗在挣扎,十余斤重,大家不由欢呼起来。然而,接下来的三小时里,再无所获,渔网里全是各式各样的垃圾,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汽车轮胎、烂虾篓,甚至还有灭火器。甲板上又陷入久久的沉默,只有拉动渔网的马达声以及海浪拍打船板的声响。
下午四点,奚达尊通过对讲机与同行联系,得知同村的另三艘渔船,其中一艘捕获两条海鳗,另两艘渔船颗粒无收。此时渔网已经全部收起,大伙开始清洗甲板,收拾工具,这是他们出海捕鱼以来收获最少的一次,曾经最多一网可捕获百多条,但近年来越来越少。
奚达尊做了个决定,捕获的鳗鱼煮粥吃,犒劳辛苦的兄弟们,吃完就提前回港,休息几天。出海的成本每天要两千多元,没鱼实在耗不起。奚鹏生有一手好厨艺,由他拿到船尾烹煮。奚创林将捕获的一堆花蟹和几条小鱼,平均分成九份。
热腾腾的鳗鱼粥下肚,渾身顿时暖和许多,大家又开始有说有笑。靠海为生,靠天吃饭,这些潮汕渔民早已形成乐观豁达的性格。回家方向的天空出现漂亮的晚霞,多日阴冷的天气,开始有放晴的迹象。
晚上7点半,渔船回到港口,胡灿民的妻子带着儿子已在岸边等候,接过丈夫手里的一袋花蟹,这是此行的唯一收货。伙计们陆续下船,奚达尊全船上下检查了一遍,最后离开。码头上收购商摆出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麻(鳗)鱼一斤48元,比以往的价格高出近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