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惟宝,代立康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芜湖,241008
论皖西传统手工艺“舒席”的传承与创新
汪惟宝,代立康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芜湖,241008
在分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舒席目前在生产模式、工艺衍生以及文化价值注入等方面不足的基础上, 对舒席工艺的生产模式革新、工艺特色衍生、艺术价值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舒席工艺“校艺联合”生产模式、融入现代产品设计、注入地域文化元素等观点,旨在提升舒席的艺术价值以及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舒席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并为其他传统工艺的继承开发提供参考。
舒席;衍生;地域;传承
舒席,古称“竹篾”, 为安徽舒城、潜山两地编制的席子,是驰名中外的传统工艺品。安徽舒城、潜山一带史称“舒州”,舒席因此而得名[1]。明史记载,明天顺(公元1457-1464年)吏部尚书秦民悦为取宠皇帝,将编有龙纹的舒席作为贡品带至京城,深得英宗皇帝的赞许,御批为“顶山奇竹,龙舒贡席”,自此,从舒城县生产的竹席,即以“龙舒贡席”著称于世[2]。清史记载:“潜山南乡,盛行竹编,男女老幼,多精编席,名闻江淮,晚晴远销南洋。”白居易有诗曰:“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篾清凉八月天。”[3]说明在中国古代舒席曾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并被远销南洋,而今天的舒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我国传统手工艺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
安徽省西部舒城县一带自古盛产优质竹子,尤以黎子竹最佳,可做凉席。黎子竹学名为水竹,分大叶、小叶两种,以小叶为上等,其特点是:节稀、质细、性软,能细剖细刮,所制舒席具有细、薄、柔、滑、坚韧耐磨、凉爽消汗、不生虫蛀、能折叠等优点,深受大众欢迎。
舒席编织分为普通和工艺两种。从选材、制材直至成品完成,普通舒席就达十二道工序,而工艺舒席则需要十五道工艺。首先,选优质水竹并将其剖制成软蔑。蔑又分为头青、二青、一黄、二黄四种,舒席用材则是竹子最表层的头青蔑;其次,蒸煮竹篾。为使舒席不生虫、不易断,需将舒席原料头青蔑进行一定时间的蒸煮,但要保证竹篾离锅即干;其三,进行竹篾材料的深加工。刮篾,即将蒸煮过的头青篾按在刮刀上抽拉出匀且薄的篾条,此工序最为考验工艺人的技艺,其抽拉的力度、速度、角度等需三位一体,一气呵成,力道大则篾断,力道小则篾厚。经过以上工序以后,再将篾料晾晒至色泽圆润、柔韧十足,即可进入编织阶段,这是舒席制作最为关键的过程。要求工艺人必须通晓画理,能将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祥云瑞兽、神话故事编织入席间,并栩栩如生。席面的景物远近相宜,浓淡对比鲜明,空间层次清晰,形成舒席工艺的独特风格。舒席厂老一辈工艺人编织的郑板桥“兰竹图”、吴作人的“骆驼”、徐悲鸿的“奔马图”以及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作品惟妙惟肖,曾送至北京、上海等地展览,受到了国内外受众的一致推崇。人民大会堂的“五谷丰登”和“牡丹”两幅舒席竹编作品同样也出自皖西舒席厂老一辈工艺人之手[3]。
近年来,舒城县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化生产不断深入,舒席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极大地挑战。据调查,目前市场上的舒席价格为每床300元左右,而一床舒席从选料到裁料编织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三至四天才能完成。繁琐而考究的工艺导致舒席成本高而利润低,在当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当地的年轻人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从事舒席制作,导致舒席的传承与发展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另外,由于从事舒席制作与生产的老艺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思想观念传统守旧,无法把握时代潮流与社会审美,一直刻板俗套的编织单一的舒席产品,渐渐脱离了当代的社会审美趣味。一旦传统手工艺停止了与时俱进的脚步,那么它在市场上就失去应有的价值。
舒席于2008年6月获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每年对舒席工艺传承人进行一定的经济资助,这是我国相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遍做法。这种做法仅仅是减轻了舒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负担,并没有指导、督促舒席进行适应时代、适应市场、适应消费者的生产模式变革。其次,由于舒席编织工序的复杂性以及对于舒席技艺的高水平要求,导致舒席生产陷入小作坊以及家庭模式而无法自拔。这样的结果既决定于舒席技艺的自身因素,同时也受到客观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形式的影响。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舒席产品拥有许多特点与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室内装饰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家居用品的舒席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美学层面,产品在造型、色彩、装饰纹样以及材料使用上较为保守,与现代室内环境格格不入。例如,一些传统纹样单一、守旧,缺少当代的时尚元素,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也不会被现代消费人群所接受;另一方面,舒席产品单一,仅限于枕头套、菜篮等少量生活用品,没能与现代产品广泛的结合。因此,笔者认为舒席传统手工艺的生存之道首先在于色彩构成创新,应重视大众的审美观念以及室内装饰风格,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舒席色彩重构;其次将舒席工艺多元化衍生,运用到更多、更现代、更贴近生活的现代产品设计之中。
目前,舒席手工艺人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一代因舒席产业经济回报低,或专注在外求学,或忙于工作养家,较少接触舒席工艺。而这些老一代的舒席手工艺人多数未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他们只是将舒席作为养家糊口的一门技能,因而只是照猫画虎、一成不变地沿袭着以往的编织纹样、图案设计,他们从没想过也没有能力去提升舒席产品的地域文化内涵。终究无法为舒席注入地域文化元素并提升文化内涵,同样也难以演绎出地域文化的精神魅力。
改革与进步总是相辅相成的,在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现代设计改革创新传统手工艺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例如,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就是受到丹麦精良的手工艺传统的影响,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进而改革创新,形成了注重民族传统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并具有人情味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日本通过吸收欧洲的工业设计、科学技术,特别是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工业设计理念,并与本土的“和”文化相融合,最终磨合出了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在中国,北京的京剧和南京的云锦在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中,实践出了一条新的复兴之路。严谨的社会调查、深入的理论分析、大胆的设计实践是创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效法则,我们应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以促进舒席手工艺健康、长效的发展下去。
随着皖江城市带经济的发展,原本是农业大县的舒城正逐步走向工业化道路,这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契机。据此,舒席编织工艺的创新发展可先从改进生产模式着手,应打破原有的家庭作坊生产模式,将舒席工艺的十多道工序流水分工,并实施工序技艺专业化培训以及生产销售企业化管理,以达到降低舒席成本的目的。此外,企业化的管理和现代营销策略能提高舒席文化及其产品的市场影响,使舒席能广泛地被人们所了解和接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知名度。
舒席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一种技法,也代表着历史悠久的“龙舒”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舒席的生产模式变革必须具备强大的艺术设计理论支撑。具体而言,资助保护舒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部门应与本地或本省高校联合,开创“校艺联合”新模式。首先,二者可以联合开展大学生舒席手工艺的公开研讨会,让当代大学生广泛地了解舒席工艺、舒席文化。其次,高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均可开设竹编造型课程,重点针对舒席编织造型、编织纹样、工艺衍生产品开发、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提升等课题开展研究。第三,安徽省教育厅可举办类似于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诸多关于舒席工艺设计的竞赛,就舒席纹样设计、色彩构成、造型设计、产品衍生、文化元素等类别进行统一征稿,对优秀作品进行奖励,并在各大网站、报刊、电视传媒进行宣传、报道,借以倡导、激发更多当代大学生参与到舒席工艺设计之中,进而提高舒席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影响力,刺激舒席艺术的创新。
日本现代设计的特点是崇尚传统与精于科技相统一,形成了自己的设计特色,发展至今天,在世界设计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来,日本相关部门针对传承已久的传统手工艺,如金网、朝日烧茶具、开化堂茶筒等京都六艺实施了一系列的创新传承举措,目的在于将这些具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历史的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关键做法是将传统技艺与现代产品结合,衍生出既具有传统手工艺魅力,又贴近大众生活的系列现代产品,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皖西传统手工艺——舒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距今2 000多年。今天,在继承和发扬舒席传统纹样和编织技艺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与现代元素、现代产品、现代生活相联系,将舒席工艺衍生出更加多样、更加多元的社会化产品,如舒席包装盒、舒席地毯、舒席灯具(图1)、舒席系列电子产品(图2)、舒席鼠标垫、舒席系列汽车内饰等。
图1 舒席工艺台灯
舒席的颜色由于受到编织原料——竹篾的限制,基本由青、黄或青黄相间等色彩构成,多年使用后,色彩渐变为橘红或棕红色。鉴于当代纷繁的室内装饰风格以及各自的色彩要求,要根据适应市场需求而对竹篾重新着色,进行色彩构成的再设计。例如,将原木色、白色、棕色运用至舒席以适应北欧风格的家居环境,将浅蓝色、明红色、柠檬黄、薄荷绿运用至舒席以适应地中海风格的家居环境,将米白色、浅灰色运用至舒席以适应日式风格的家居环境等。
自古以来,舒席以其质朴的艺术韵味以及独树一帜的工艺特色成为皖西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时至今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现代工业浪潮、便当文化潮流的冲击下,其文化名片的号召力日益衰减。因此,对于舒席来说,注入地方文化元素,提升产品文化内蕴势在必行。
首先,调研安徽境内名胜古迹、自然风景、宗教民俗、古今典故等诸多地域文化,并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例如,黄山(迎客松、飞来石等)、宏村(徽式建筑色彩、马头墙建筑风格等)、道教圣地(黟县齐云山)、佛教圣地(池州九华山)等;其次,将舒席作为文化元素的载体,结合二维构成中渐变、放射、对称、均衡等构成法则,利用点、线、面构成要素,提炼出抽象的代表性地域文化元素,并使之与载体融合。将舒席作为展示和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物件投放至安徽各大景点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并衍生出种类繁多、方便携带的小纪念品。既推广了安徽境内的传统文化与艺术,更提升了舒席自身的文化内涵,让舒席不再是一床工艺精美的凉席,而是地域文化与传统工艺的结合体。
传统手工艺本无故里,却由于不同的区域文化、不同的艺术形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舒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种地方传统手工艺,更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关于舒席生产模式创新、编织工艺衍生、工艺色彩重构、地域文化提升等构思与举措是对传统手工艺继承、创新、发扬的一次探索。舒席的继承与创新发展还需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与发展计划,切实地组织生产,协调市场,校企联合,发展弘扬。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20-6
[2]俞樟根,徐华铛.竹编工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3-56
[3]程必定,王世华.皖江文化与区域创新--第三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6-36
[4]张媛媛,江小角.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55-88
[5]蔡从烈.纤维艺术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8-18
[6]张启华.六安市志:上册[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2009:33-46
[7]叶瑜荪.中国传统绝活技艺系列[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23-36
[8]呼志强.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M].北京: 时事出版社,2007:53-66
[9]樊嘉禄,陈发俊,张程.安徽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保护现状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44-47
[10]刘青.舒席艺术及其保护[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3):34-36
[11]余波.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舒席的营销策略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0,26(6):86-89
10.3969/j.issn.1673-2006.2017.12.021
J528
A
1673-2006(2017)12-0079-04
2017-06-20
安徽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产品设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6zy060);安徽省级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重点项目“现代产品设计中嵌入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研究”(gxyqZD2017087;安徽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蒲宝扇工艺在旅游纪念产品设计中的开发与创新研究”(SK2016A0422);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徽韵’地域产品设计工作坊”(201713617020);安徽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徽韵’创意产品设计工作室”(201613617009)。
汪惟宝(1983-),安徽六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现代产品与传统文化艺术理论及创作。
刘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