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罗元廷
吟·颂
传统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种愿景,那就是:求家族之长存。于是有了家族制度。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敬神灵,敬先祖,先人的功德永世不忘。
皇城相府要留清白在人间
撰文_罗元廷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它的主人陈廷敬是《康熙字典》的总阅官、辅佐康熙皇帝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人们将他的故居称为『相府』。清时康熙赐名并亲笔御书此地『午亭山村』。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称『皇城相府』。
路上发生了点小插曲,我们没能按照原先的计划出行。当我们匆匆忙忙赶到皇城相府时,已是落日时分,景区大门紧闭,无情将我们拒之门外。入冬了,旅游业进入淡季,平日里熙熙攘攘的景区,此时空空荡荡,颇有一种人去楼空之感。乱了,全乱了,我们的行程全被打乱了。不过这就是最真实的旅行,旅途中总是充满意外和惊喜,人生似乎也是如此。既来之则安之,我和同伴决定在皇城村里留宿一晚。
相传陈廷敬远在京城为官,他家中年迈的母亲一直想要去紫禁城看一看,奈何腿脚不便,无法出行。况且陈廷敬深知皇宫等级森严,禁止外人进入。于是他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在自己的老家建了一座城楼,并告诉他的母亲,这座建筑和皇城相差无几,不必再千里迢迢到北京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陈廷敬一生尽忠,也不忘百善孝为先。这个故事的真实成分有几许我们
无从考究,但是它多多少少为这座老宅添了色彩,如若古老沧桑的建筑多了几丝人情味,倒是显得没有那么厚重的距离感。
用过晚餐,我们绕着皇城相府的城墙慢慢地散着步。此时的村子里,游客悉数散去,只剩下本地的村民,优哉打发着黑夜里的寂寥时光。陈氏是皇城村人口最多的姓氏。明代宣德年间,陈氏先人带领族人从山西泽州迁居到这里。他们以煤炭起价,兼做铁器生意,历经数代积累,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家族,对晋城乃至山西一带的文化传承影响深远。
陈氏三世祖陈秀是家族中第一个做官的人,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辞官归家时当地百姓为他立生祠纪念。陈秀曾写下教子诗词,告诫儿子要“惜时用功”“崇俭尚廉”“正心诚意”“礼义传家”“安贫乐道”,后来成为陈氏家族的家训。
陈秀之后,陈氏家族出过大小官员数十位,在廉洁从政上都无一犯错。难怪陈廷敬感慨:“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实肇于此也。”如今,皇城村的陈氏已到了20多代,仍保持着陈家的做人和行事规范——勤、俭、学、善。正巧同伴姓陈,我打趣道也许他和当地陈氏是失散多年的远亲。
“冢宰第”意为“大学士第”,是对陈氏家族官文化的加以概括。建筑装饰既仿古仿旧,又仿真写实,开清代颖细繁密的先河
次日清晨,我们成了第一批进入皇城相府的游客,在四下无人的庭院里,似乎可以隔空与前尘往事进行对话。穿过前院,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一座大牌坊,四柱三楼,通体石雕而成,基周瑞兽相拥,坊额雕龙刻凤,气势恢宏,正面上方刻有“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对陈氏家族官文化加以概括。“冢宰”是宰相的别称,“总宪”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陈廷敬先后在朝担任四部的尚书,后入阁拜相,成为一代名臣。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军政大权皆掌握在满人手里,汉人官员只能起到点缀作用。远离了权力的漩涡中心,陈廷敬倒是乐得清闲自在,专注于编撰国家典籍史志,终日与文字打交道。从四面环山的小山村,走到紫禁城的朝堂之上,陈廷敬始终恪守陈家祖训,不敢有一丝懈怠。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清史稿》中予以他“清勤”的评价。只可惜公元1712年4月陈廷敬逝于任上,他未能看到《康熙字典》的成书,也未能参与成书时康熙皇帝举办的大型庆典,但他的灵魂却永远留在了《康熙字典》中。在编纂字典过程中,康熙皇帝曾巡视书局,看到白发老人陈廷敬伏案躬耕的情景,颇为感动,当即泼墨挥毫,为陈廷敬写下了“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康熙还动情地说:“朕特书此匾与卿,自此不再与人写字矣。”
也许正是因为秉持着清白的家风,令陈廷敬在风云变幻的康熙政坛,得以善始善终。500年来,陈家世代子孙不忘“清白”二字。皇城相府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伴随着陈家的兴衰起落,势将这股浩然正气,清白留人间。
图片提供_视觉中国
图片提供_视觉中国
纵观整个皇城相府,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浑厚坚固里透着古朴庄严,曲径通幽处尽显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