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波
大数据时代对地震监测预报问题的思考
黄建波
北川羌族自治县防震减灾局,四川 北川 622750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涉灾面广的严重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遭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所以任何时候,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威胁都不容忽视,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因此,必须不断强化使命意识,增强责任担当,全面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努力提升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大数据时代;地震监测;预报;思考
作为实现了逻辑连接、远程通信和高端服务的全球信息系统,自1969年产生以来,互联网便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并逐渐渗透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各层面。从2012年11月“互联网+”理念的出现,到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再到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短短几年间,“互联网+”已成为国家级发展战略。随后,由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主办的“互联网+地震”论坛于2015年11月在京召开;蔡晋安等在2016年10月的第38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互联网+地球物理”专题中进一步提出了“互联网+地球物理”的基本概念、顶层设计和智能地球物理研究的构想——这一系列事件都表明,基于互联网技术(internet technology,IT)并深受“互联网+”时代影响的地震学乃至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其中,地震监测工作无疑也是互联网技术的受益者[1]。
1.1 国际合作促使国际互联网的接入
1971—1978年间逐渐形成的全国基本地震台网,奠定了中国地震监测事业的基础。1987年10月,经过大约5年的筹备和建设,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数字地震台网,中美科技合作项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hina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CDSN)正式运行,揭开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的新篇章。20世纪90年代初,CDSN数据管理中心(DMC)已通过互联网与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lobal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GDSN)进行数据交换;同期,依托于CDSN项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也在全国地震行业率先完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建设。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二期改造的新CDSN台网,成为IRIS/GSN台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互联网改变工作模式
自1996年,随着“九五”项目“中国数字地震监测系统”的实施,中国自主研发的数字地震仪开始大量投入使用。其间,全国36个大震速报台站通过计算机联网,不再使用电报方式进行数据报送;分析预报计算机信息网(APnet)的建成,也使各省级地震编目部门不再使用纸介质或磁介质报送编目资料。显而易见,利用互联网,作为地震监测基础性工作的速报和编目,摒弃了旧有模式,使速度和水平均得以显著提升。
1.3 地震行业网推动新一代观测系统的建设
21世纪,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进入规模化建设的新纪元。“十五”项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原有48个台站作为骨干网,国家台网、区域台网、火山台网和流动台网共同构成了新一代观测系统[2]。地震行业网基于IPv6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方面为该系统奠定了物质基础,全面实现了各台站与各区域地震台网中心之间、各区域中心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行业网为地震工作者构建了独立、安全和便捷的工作环境,对于“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及其后的“十一五”项目“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的建设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2.1 充分认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明确指出防震减灾工作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做好震前预防工作,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及时获取连续、可靠、准确的地震监测数据既是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的必要技术基础和关键环节,也是地震部门的核心业务。尽管,目前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对地震的准确预报仍是人类尚未解决的重大科学难题。但是,通过对地震活动和地震微观前兆信息进行观测、记录和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地震发生的概率、时间、破坏范围等进行预测,进而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能最大限度降低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伤害。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将监测预报工作作为公共安全和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严格按照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2.2 全力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呈增长趋势,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承担的任务也将越来越重,要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必须全力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严格按照地震部门的部署要求,全力做好预警项目台站建设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重点预警区域台站建设力度,增强对地震前兆信息的捕捉分析能力,严密监视震情变化。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不断深化“三网一员”体系建设,增强地震监测队伍软实力,提高群防群测工作水平,夯实监测预报基础。以地震监测预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地震预测预警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依托“互联网+防震减灾”平台,全面实现视频会商、地震应急的实时指挥、集中办公和信息互通共享。积极开展地震联防区监测资料共享,全面落实震情跟踪方案,定期组织震情会商,确保重大异常及时落实、分析、上报。
2.3 切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保障工作
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科学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项工作尽管不是中心任务,但是却能够影响中心,不是大局却能够牵动大局。尤其是地震的监测预报工作,做好了社会效益难以估量,做不好可能会使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成果毁于一旦,甚至会干扰和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进程。因此,地震部门要加强对县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指导监督力度,全力推动各种先进监测预报方法及经验的推广应用。财政部门要不断加大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投入,逐步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3]。要将地震的监测预报工作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切实加强领导,健全体系,充实人员和经费,确保将地震的监测预报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进来,把对地震的监测预报工作作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努力为“爬坡过坎、追赶超越”作出积极贡献。
互联网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与动力,“互联网+”更为地震监测事业的发展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基于互联网的地震监测及其发展正是监测基础能力不断强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和数据服务产品不断创新的过程。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地震监测事业乃至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同互联网发展必将殊途同归。
[1]张小红,郭博峰.单站GPS测速在实时地震监测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2013(6):1928-1936.
[2]刘建中,唐春华,左建军.微地震监测技术发展方向及应用[J].中国工程科学,2013(10):54-58.
[3]赵博雄,王忠仁,刘瑞,雷立群.国内外微地震监测技术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4):1882-1888.
Reflections on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in Big Data
Huang Jianbo
Beichuan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Bureau, Sichuan Beichuan 622750
Earthquakes are a serious natural disaster that is explosive, destructive and widespread.Our country is one of the most earthquake-prone countries in the world.So at any time, the threat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on human society are nots allow to ignore,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nd mitig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is a matter of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and social stabi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Therefore, we must constantly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the mission,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and strive to improve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
big data age; earthquake monitoring; forecast; thinking
TN92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