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经济与文化产业的思考

2017-12-26 17:31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汉语语言

罗 妮

(西安培华学院 人文学院,西安 710125)

语言经济与文化产业的思考

罗 妮

(西安培华学院 人文学院,西安 710125)

语言、经济、文化一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语言经济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以语言的多样性为切入点,对语言经济进行溯源,进而探讨其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以期从语言经济角度解析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语言经济;文化产业;跨文化;汉语

一、语言的丰富性与文化的多样性

语言是文化的外在体现,文化是语言的内部核心。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直接反应之一,没有文化这一内核就没有语言的展示,语言种类的丰富性直接反映了文化类别的多样性。一般认为世界语言数量为5 000—7 000种,德国学者认为世界语言有5 651种;法国学者认为世界语言有2 796种;较为普遍的认识为:世界有60多亿人口,200个国家和地区,2 500个民族,五六千种语言。国际辅助语协会估计世界语言共有2 500—3 500种,最为精确数字为世界语言6 809种。其中,亚洲最多2 197种,非洲2 058种,太平洋诸岛1 311种,美洲1 013种,欧洲230种。而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共有80余种民族语言,30余种文字。中国民族语言,按语言谱系分类法,大体上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5个语系,这丰富的语言类别反映出了丰富的多样文化。“南腔北调”“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正是我国语言种类多样化的反映,这也直观地展示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多样性。

20世纪初,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在受到萨丕尔学者的学说影响下,在其理论基础上曾提出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学说认为语言规定思想,不同语言的结构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将世界划分为不同范畴的方式——即语言相对论。其核心观点为:人的语言影响了人对现实的感知!即“语言决定思维”“语言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他们认为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种文化。这一学说在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及传播学领域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观点,多数学者支持这一学说,但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并非语言决定了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展现,其实是文化,而非语言,使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不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这一理论过分夸大了语言的作用。

二、语言经济的溯源

以国际视野看,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研究领域的多样化与渐趋深入,学科之间相互影响借鉴,语言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分支逐渐独立。而在我国,语言经济学的起步相对较晚,我国学者对这一跨学科的研究还较为单一,未成完备的体系。然而,回顾人类的发展史,分析语言在人们经济活动以及在社会交往中的习俗、惯例和制度生成和演化中的作用,从经济思想史上来看,应该说这已经是非常久远的事了。由于语言的互动与流动而引发的经济的变化与波动,我们一般认为是语言经济。追根溯源看,语言经济古已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开辟之初,汉地的语言与西域的胡音就相互融合,进而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与文化的交流,汉地的丝绸进入了西域以及更为遥远的中亚及欧洲;西域的香料、马匹也进而来到了中原地区,两地的经济往来在语言的流动中逐渐加深,这便是早期的语言经济,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语言经济的肇始。隋唐以后,由于文化的多样性影响并辐射到了中国以外的许多域外民族,不少国家派出大量的学习者到大唐帝都长安城来学习中国文化,其中在唐长安城有8万胡人聚居于一条街道里来学习汉语,进而产生了该地区经济的区域繁荣。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古时候的长安城,即现在的西安城,仍保留了这条街并沿用了它的古语称呼“大学习巷”,作为语言经济的最好见证留下历史的印记。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提到了语言的起源和生成过程,并且他还分析了语言在经济活动、市场秩序与规则生成中的作用问题,并且认为语言的成长符合“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他认为,语言与市场的自发形成过程是相似的:“语言是一个能够逐渐演化的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结构。然而,没有任何人按照某种方式来设计它。它只不过是随着千百万人通过自由的语言交流所进行的自愿合作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萨丕尔、布龙菲尔德在论述人类活动的起源和作用时,也都提到语言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关系。

三、语言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地球任意一端的人可以随时与大洋彼岸的人进行交流,而交流的信息主题即为文化的互动,而由之产生的文化周边产业,即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等。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每一种单一的独特文化必然也必定受到周围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丰富的一系列经济影响,在这些积极的经济影响下,文化产业又相应开出了一朵朵绚丽的花朵。可以说,语言经济是伴随着人类的社会发展规律与潮流前行,它的产生与发展是沿着社会发展的轨迹前行的,进而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多元化。同样,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反过来可以在语言的多样化的消亡壮大过程中和经济的增长下滑中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时下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产业也以新的姿态成为了经济体制中重要的一员,我国的文化产业增速逐年提高,“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9%,高于GDP年均增长率(10%)9个百分点。直观地展示出文化产业的朝阳性特点。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在这一界定下,图书、新闻、教育培训、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研究等等领域都与语言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例,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当代歌手谭维维与陕西华阴老腔艺人同台表演节目,用普通话与陕西方言相结合的方式将华阴老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类别推到了大众眼前。春节过后,由这一语言节目形式所带来的关于“华阴老腔”的文化产业大历发展起来。华阴老腔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在全国风行流传,在陕西西安的“袁家村”“永兴坊”“马嵬驿”等民俗村大舞台上都有这一节目的表演,这一文化产业形式实实在在地带动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语言经济对文化产业的带动力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以语言类教育培训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外跨文化交际的频繁展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因为中国文化的独特吸引力来学习中国语言,并从我们的汉语中体会到了我们的文化。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借鉴英国文化委员会、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和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机构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取名为“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章程明确规定,孔子学院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第一座孔子学院于2004年在韩国首都首尔建立,之后每年都有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开办。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球140个国家(地区)建立512所孔子学院和1 073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130国(地区)共512所,其中,亚洲32国(地区)115所,非洲33国48所,欧洲41国170所,美洲21国161所,大洋洲3国18所。孔子课堂74国(地区)共1 073个,其中,亚洲20国100个,非洲15国27个,欧洲29国293个,美洲8国554个,大洋洲4国99个。“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人数急剧增加,2004年全球汉语学习者不足3 000万人,到2015年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达1.2亿人,汉语学习热带来的对外汉语教师的供不应求状况短期内还将存在。而这一教师队伍的缺口又正是时下大学生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契机,全国普通高校基本都开设这一专业,每年培养的对外汉语教育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教育、经济、语言、文化在这一层面上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这是文化产业所带来的语言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在语言经济的驱动下展开多样的态势,同样对语言经济产生了促进作用。据笔者了解,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回国后凭借这一语言优势可以在跨国企业中找到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来自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等国家的汉语学习者,他们来华学习完语言类课程后多继续学习地质类、商务贸易类课程,回国后将从事对华贸易的工作。这是他们热衷于学习汉语的原因,也是汉语热在多元化经济体制下为文化产业开辟的另一番天地。这是“一带一路”的发展模式,源自两千年前,并持续到21世纪的今天,由语言引起的文化互动直接地反映在经济的提升上,这是语言经济与文化产业结合最佳的表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看到美国、英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占据经济主体的重要甚至主要地位。在我国,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在与语言经济的影响与促进下也将逐渐稳定发展,未来的前景将非常广阔。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李建兴.汉语文化传播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J].人文天下,2017,(3).

[4] 李明宇.认识语言的经济学术性[J].语言文字应用,2012,(3).

G122

A

1673-291X(2017)36-0029-02

2017-04-10

罗妮(1980-),女,陕西西安人,讲师,硕士,从事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概论研究。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汉语语言
学汉语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我有我语言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