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习近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2017-12-26 17:31:09刘诗铭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6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战略改革

牛 海,刘诗铭,徐 曙

(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3)

试论习近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牛 海,刘诗铭,徐 曙

(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3)

习近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是新时期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性战略思考。通过考察该战略思想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的定位,分析其确定的战略形势与目标、战略理念与原则、战略重点与布局、战略步骤与措施等,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和阐述习近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逻辑与体系,并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一理论体系提供更多的拓展性思考。

习近平;经济发展战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

习近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探索的最新理论成果,回答了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适时的行动指南,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到了新高度。

一、把握经济发展新态势,明确发展新目标,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果

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经济的新变化以及中国经济新形势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形势做出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指出中国经济处于关键的机遇期,要认清当前经济发展的特征,保持战略稳定,适应新常态,要有信心来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稳步发展。习近平在2014年11月的APEC开幕式上第一次完整地阐释了“经济新常态”,对新常态的主要特点进行了论述。他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变为中高速;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区域及城乡间的差距不断缩小;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正逐步由要素和投资转变为创新驱动。习近平在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到“新常态”,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是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全球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和中国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党在经过充分的分析论证和缜密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科学判断,也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根据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实践以及“经济新常态”的具体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战略发展目标。为了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了七个方面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包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与定型”等。在数字指标方面,在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的基础上增加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指标,这个新增的指标体现了更加关注人民的获得感,反映了党执政的主要价值目标。习总书记还提出“中国梦”的宏伟设想,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外的经济发展的又一重大目标。他明确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问题,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阐述是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宏观性整体描述,虽然并没有具体的经济指标,但是其原则性和宏观性的描述中包含了许多实质性提升的目标,比如以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的整体性进步等,指引全国人民向更伟大的目标迈进。

二、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确定六大发展原则,突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在总结党以往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习近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最为突出的亮点。第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先导。坚持创新发展,主要是解决动力问题。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第二,协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坚持协调发展,主要是解决不平衡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增强发展的后劲是十分重要的。第三,绿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坚持绿色发展,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因而,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已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第四,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坚持开放发展,主要是解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问题。习近平强调,中国会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没有对外开放,就不会有进步,中国要不断地从世界获得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也要让世界各国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实惠。第五,共享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坚持共享发展,主要是解决公平正义问题。只有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果实,才能达到全体人民齐步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为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经济的良好发展,我们必须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六大发展原则”。“六大发展原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一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同时,要求各级领导必须要有天下为公的胸怀,不受金钱和权利的诱惑,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当作自己毕生的理想与信念。二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原则,需要我们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充分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决胜阶段,坚持科学发展的重点就是要牢牢地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必须打破各种利益关系的束缚,不畏困难、不惧艰险,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将改革不断推向更高的深度和水平。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搭建一个公平正义的平台,辨析出社会中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让全体人民能够更加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靠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发挥法治的规范和引领作用,毫不动摇地走中国法治道路。五是坚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立足国内,处理好我们面临的各种矛盾与风险,解决好国内经济发展的各种矛盾。同时,需要我们具有国际视野,精于从瞬息万变的世界格局变化中寻找和抓住中国的发展契机。六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领导核心和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必须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强化党的领导功能,发挥党的领导权威作用。同时,党要从细小繁杂具体工作中走出来,着眼于宏观方面的思想引导以及经济建设决策等重要工作,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三、抓住改革重点,优化区域布局,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战略的重点。经济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我国的战略资源又十分有限的,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确定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很有必要的。2016年通过的“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表明,我国在新阶段的战略重点调整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从一定程度上说是需求侧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新体制下如何改进和完善需求侧管理,包括如何完善“三驾马车”协同作用的需求拉动机制。经过多年的增长,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技术、效率三大供给侧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并将此作为我国经济战略的重点,明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进入经济新常态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依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好产业政策和改革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

以“三大战略”为纽带,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布局进一步完善,提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这样利用“三大战略”为纽带,将各个区域连接起来,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共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首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是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有益探索,为城市群布局和形态的完善以及区域的优化开发探索经验,能够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良性发展。其次,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是中华民族起源地之一,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在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的同时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明确“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以新发展观打造世界命运共同体

全新内涵的“三步走”战略安排。习近平主席在坚持前几任领导人的“三步走”战略步骤安排的基础上,做出全新内涵的“三步走”的步骤安排,十八大以后,“新三步走战略”的框架基本形成。第一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到2049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在实现前两个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落实战略部署,需要全力推动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发展。

1.更大力度的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充分总结以往改革经验的前提下,又结合新的实践、国内外环境及其发展趋势,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等的改革路径,对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做出全面的部署安排,进行更大力度的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更大力度的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领域主要从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两个维度展开。首先,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十八大提出,要“更大程度更广范围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凸显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不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对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

2.更加平衡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进入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将广大的内陆地区和城市纳入到对外开放的体系当中。同时,通过扩大自由贸易区的范围,使更多的内陆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在区域和空间上,一个更加平衡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局面逐渐形成。同时,以开放促改革,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行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的着力点主要是以开放促改革,构建对外开放的新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快改革步伐,实现对外开放的新体制的完善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新优势的培育。此外,构建对外开放的新体制还需营造良好的法治化、国际化的环境,建立同国际规则相匹配的体制机制。

3.建设“一带一路”,创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了倡导“一带一路”的意义及与中国积极主导世界经济合作与治理的关系,他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下推进的“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是在现行国际金融秩序下,吸引国际资金共建多元合作的投融资开发平台,对于促进全球特别是亚洲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共同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4.设立自由贸易区,培育区域发展新高地。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都放在了东南沿海的广大区域,广大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大好机遇,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广大的内陆地区相对的获益较少。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通过自由贸易区进行试点,使自贸区内的相关投资等规则率先达到世界相关规则的要求,在对外开放的体制上率先取得突破,在取得成功的经验之后推广到全国的其他地区。

5.打造命运共同体,确立互利共赢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活在唯一的地球上,应该有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促进世界的发展并不断取得新成果。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刻掌握了时代特征,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拓展和世界经济合作的加强提供了互利共赢的思想保障。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合作的崭新模式,包含经济上的“利益共同体”、安全上的“责任共同体”等,寻求各国各方面利益最大,体现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责任担当,展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是中国全方位开放、参与世界治理的重要理念与措施。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2] 习近平.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3] 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新路[N].人民日报,2015-03-06.

[4]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2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

[6]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5-11-11.

[7] 习近平.发挥亚太引领作用应对世界经济挑战[N].人民日报,2015-11-19.

[8]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9.

F120.4

A

1673-291X(2017)36-0001-03

2017-04-10

牛海(1973-),男,甘肃定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战略改革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战略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12
战略
改革备忘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2
改革创新(二)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