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的造园美学意义

2017-12-25 15:06蔡春梅徐海燕杨金花陈世荣
绿色科技 2017年22期
关键词:比德情景交融

蔡春梅+徐海燕+杨金花+陈世荣

摘要:分析了亭的发展与南北亭的差异,结合南京瞻园和苏州拙政园,探讨了建筑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顺应自然,因地因人制宜,展现园林的艺术形式美和思想内涵美。

关键词:巧借; 亭; 比德; 情景交融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2020502

1 引言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我国传统园林的造园原则和手段,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要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野范围中来,把各种在形、声、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布景效果,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

2 亭的发展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园林中的重要建筑,具备独特的审美视角,在文人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苏东坡称赞其“唯有亭一物,坐观万景得全天”。亭的历史可追述至战国时代,在宋代以前主要被当成一种休息建筑,供人驻足停留休息,其种类和造型也比较单一。一直到宋代以后,亭的美学功能渐渐代替了实用功能,亭的种类不断增多,如凉亭、景亭、戏亭、桥亭、碑亭、江亭等;造型也更加丰富,有三角型、多角型、扇型、方型、圆型、多层型等。建亭所用的材料和造亭技术越来越好,亭也越来越美观,其建亭的目的和意义也有了变化,除了休息之外,也有观景,可作纪念、风水用途等。

亭或位于青翠群山中雄壮巍峨,或面临浩荡江湖而小巧玲珑,或归隐于静寂园林中富丽奢华,或踞落于喧闹市井中简朴淡雅。亭美学功能的强化,引来了文人骚客的登临吟诵,或咏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风光美景,或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或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离乱之忧愤,或吟唱“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真切感触,通过诗词歌赋,乡调小曲,一一表露出来。维尔纳·布雷泽在《东西方的会合》一书中评论道:“中国古亭等同于园林和山水画。它的建筑本身,结构、比例、材料以及园林和艺术品布局,这一切都是引致和谐的要素[4]。至此,亭作为文化、文学的载体,得到了充分发挥,而这种亭文化的发展,又推动了造亭的发展。

3 北方亭与南方亭

3.1 北方亭

北方园林以宫廷园林为主,故而北方园林的亭子在风格上雄浑端庄,体量较大;造型持重,屋顶略陡,屋面坡度不大,屋脊曲线平缓,屋角起翘不高,柱粗;色彩艳丽浓烈、对比强烈,装饰华丽,常施彩画。

圆明园鉴碧亭,位于绮春园宫门内,碧湖之中,是一座重檐方亭;浩然亭是一座重檐六方亭。北方的这两座亭子像是浓墨重彩的油画,恢弘大气,浑厚文明的画卷换化成只檐片瓦的艳丽庄重来展现;亭子琉璃瓦覆盖下的庄严,又如一部大型的史诗电影,古老壮丽的风景翩翩掠过,展示着文明国度的瑰丽与辉煌。

3.2 南方亭

南方园林以江南园林为代表。江南园林属于文人写意派山水园,规模较小,布局精巧,轻灵空透,建筑风格淡雅朴素。故而江南园林的亭风格俊秀,轻巧活泼,体量较小,具南方之秀;造型轻盈,屋顶陡峭,屋面坡度较大,屋脊曲线弯曲,屋角起翘高,柱细;色彩素雅 、古朴,装饰精巧,不施彩画。

瞻园的翼然亭,高1.35 m,其飞檐翘角似鸟翼,袁枚诗云:“山顶翼然亭,登临见杳冥。炊烟离瓦白,高树出墙青。海镜明初日,江灯落远景。台城千万雉,拱列似围屏”。安静伫立的翼然亭,是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更是一幅气韵生动的水墨画,展现造园者注重情景交融的意境追求。

4 实例分析

4.1 南京瞻园

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总面积15621 m2,其中建筑面积4260 m2,素以假山著称。瞻园建筑依据亭湖形式巧妙安排,以古色的屋檐与水墨的天为背景,把高耸的植物纳入园中,好比入画中游,隔而借,借而流,使人不滞于一点,不没于一端,景随心而流,心随景而运,步移景移,景移心移。品园的过程成为人从外观到内心游动的过程,鉴赏者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5]。

4.1.1 扇亭

扇亭因其形同扇面而得名。巧于“因”,才能“宜亭斯亭,宜榭斯榭”。扇亭位于瞻园西假山最高处,选点为瞻园中观赏山水景象的最佳之处,建筑本身也成为山林地的点睛之笔。登临扇亭,俯瞰瞻园,亭台楼榭,奇峰怪石,层峦叠翠,尽收眼底。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由一亭得全园,漫步园中随处可见亭子掩映于山水花木中,随机因借,做到得体合宜。

4.1.2 岁寒亭

歲寒亭为瞻园西假山上一方亭,系瞻园最大且最精巧之亭。岁寒亭周遭配置有大量的松树、腊梅、竹子等,不仅与亭子的名字相呼应,而且展现了儒家比德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物比德,把松竹梅、形貌齐伟的假山石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春季迎春可赏花,夏季松树、竹子、香樟等蔚然成荫,秋季女贞硕果累累,冬季疏影横斜,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均可获得美的享受,全年皆有景可赏。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到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因此,“借景随机”理景的手法,可以一举两得,既得景色之美,又有人文之情[2]。

4.2 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集合了江南古典园林各方面技巧的精华,被奉为“天下园林之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拙政园占地78亩(约合5.2 hm2),全园因地制宜,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因拙政园之名中的“拙”,实指不善在官场中周旋之意,是陶潜“守拙归田园”中的“拙”。

4.2.1 宜两亭

宜两亭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是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亭子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登上宜两亭,既可俯瞰西部的亭台楼阁,还可东眺中园中部的山光水色。endprint

亭子的名字“宜两”,是适宜于两家共享美景之意。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不建高楼,而改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邻借拙政园中部之景,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一亭尽收两家春色。

4.2.2 放眼亭

放眼亭取自白居易的诗句“放眼望青山”,是一座矩形景亭,为拙政园东部的最高点,具有很强的点景作用。放眼亭隔水池、草地与涵青亭互为对景,两者一北一南,一方一凸,一高一低,一山一水,互对互衬,是中国古典园林灵活应用艺术辩证法的佳丽。登放眼亭,从亭中望出有开阔的视野,透过树梢约略可见花园中部山水花木,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不仅与亭名之意境相符合,又展现造园者高超的借景手法;同时向东北又与芙蓉榭和天泉亭形成对景。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对设计者而言,足以抒己;对游览者而言,足以感人。此处借景,可以在景物以外产生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是为风景园林的特色。

5 结语

“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延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中国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对造园艺术的精妙总结。园林虽是人工创造完成的,但其呈现的景色看起来必须好像是天然造化生成的一般。这一审美法则的提出,既是计成对前人自然美审美情节的归结,也是后人造园所遵循的最高审美法则[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作为我国传统园林的造园原则和手段,是经过了时间证明的,如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的时候,其景妙不可言;沧浪亭的看山楼,借景上方山的岚光塔影;扬州保障河因借其长河如绳之水形和两岸风景园林胜景而得名“瘦西湖”等等,这些都是将园林所在地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巧妙结合,并赋予时代特色的“借景”理法的新成果,以其优美的风景、內涵丰富的文化,满足人们的休闲生活。

参考文献:

[1]李 宁. 巧于因借[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孙永康. 论《园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意蕴[J]. 美与时代(上),2014(3):15~17.

[3]薛晓飞. 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4]李萍.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园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5]祝 菁.《园治》的内涵与外延: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浅析其美学思想与造园理论的运用[J].绿色科技,2013(6):138~140.endprint

猜你喜欢
比德情景交融
崔立小小说三题
甜蜜过程
过程
费城76人 大帝降临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慈善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克罗齐“直觉说”与“情景交融”说之比较
朗读:一种现实的“语文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