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激活教师培训课堂

2017-12-25 15:16白雪峰
中国教师 2017年23期
关键词:开放性建模教授

白雪峰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基本问题。”那么,各学科教师如何基于课堂教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因此,在教师研修活动中,需要认真研究如何通过培训给予教师最切实的支持和最需要的帮助。

近期,笔者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组织的“中学数学教师国际研修项目”的集中培训,有机会零距离聆听蔡金法教授关于《如何做探究型教师》的专题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蔡金法教授始终采用参与式培训,通过双向及多向互动交流的方式,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直观有趣的培训手段,调动教师积极充分参与各项活动,在参与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形成态度以及价值观等。[1]使所有参训教师始终全身心沉浸在培训课堂里,享受着学习、思考和交流带来的精神愉悦。

一、有趣的活动激活学习动力

上课伊始,蔡教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活动,他发给大家每人一个印有下表的A4纸,教师按要求在横线上完成填空任务。

三分钟后,他要求把纸翻过来,在纸的背面写下自己记住的词语,能写多少就写多少,直到写不出来为止。正当大家觉得这个考察教师记忆能力的活动该结束的时候,蔡教授要求大家根据A、B、C编码统计自己默写出来的词语个数。

然后他开始进行现场数据收集:“现在我们来统计一下,默写出A类词(重复抄写的词语)比B类词(运用联想记忆)多的老师请举手。”“A类词和B类词一样多的呢?”“B类词比A类词多的老师请举一下手。”“C类词(既要抄写一遍又要联想)比A类词多的举手。”每一次教师举手后,蔡教授就让大家环顾四周,举手的数量就是现场生成的数据,而举手数量的多少,正是说明不同学习方式对词语记忆不同作用的实证证据!通过数据对比,教师们初步得出了“运用联想比重复抄写的记忆效果更好”的结论。

进一步地,蔡教授又将自己的研究数据和对统计结果的分析、相关统计图表的对比展示给大家,大家更意识到在实际教学中,简单地抄写缺乏辅助记忆的意义,而在记忆过程中,增加思考和联想成分,记忆的效果会大大增加。这个结论和大家刚刚参与的实际学习体验的结果完全是吻合的。最后,蔡教授指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学会用数据说话,而不能仅仅依靠经验。或者说,经验的数据化、实证化,是一线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努力、获得专业成长的可行方式!同时,蔡教授还指出:“数据并不仅指数字,也可以是课堂实录或教学案例。”这样,成为所谓的“探究型教师”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每位教师都可以实现的。

回顾上述学习的全过程,从游戏活动到研究结论获得,环环相扣,有机联系,教师的参与度和获得感都很高。这个简单的游戏切实告诉我们,思考和联想是多么重要!想必,有了这样的体验,教师们也会改变自己的教法和学法指导策略。从培训效果上看,上述抄写记忆游戏既达到了热身训练的目的,又意蕴深远,使参与活动的教师切实体验到联想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二、优质的问题促进深度参与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曾说:“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了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其实,优质问题不仅可以激活教师的思维,深度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可以实现培训中的深度参与,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第二阶段的培训中,蔡教授引导大家亲自体验开放性问题的学习。如果是按照以往常见的培训学习或专家讲座,这类培训一定是“三段论”,即什么是开放性问题,讲概念界定,述历史沿革,然后是开放性问题的特点,再来就是开放性问题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作用,最后举例说明如何設计和实施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专家讲,教师记,然后专家一走了之,教师回归原有教学情境,依然不知道在自己的课堂中如何开展开放性问题的教学。

蔡教授的培训则不然,他首先要求每个小组围绕“如何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进行分享交流,并将两类问题进行转化,同时,带领大家就开放性问题的特点进行梳理和提炼,明确指出不论是怎样的开放性问题,都应该涉及足够的数学知识,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目的就是要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回顾上述学习过程,可以看到蔡教授摆脱了常规培训的教条形式,在他的培训中看不到那种灌输式的讲解,每个问题的设计和提出都促使每个教师在活动中深度参与,深度思考,深度交流。通过活动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远远高于那种单纯的八股式的培训学习。笔者想,这样的学习体验,一定会促使教师根据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有选择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开放性学习。

在此基础上,蔡教授设计了一个关于“指数增长和衰减”的数学建模活动,引导教师深切体验数学建模和数学建模教学。

首先,蔡教授给每个小组下发活动材料,即若干巧克力豆(每个巧克力豆一面有字母M,另一面没有字母)、一次性纸杯、相关工作单和安装了Excel程序的电脑。然后,蔡教授又提出了三项具体的探究任务。[2]接下来的培训课堂完全交给了教师自己。大家一起根据任务清单安排做分工,有的教师进行实验操作,有的教师负责实验记录,还有的教师负责监控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纠正,还有的教师负责数据的统计分析。每个小组的教师都齐心协力,在两小时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建模活动中。

上述活动中,自然融合了函数、概率、统计、建模和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成本不高且简单易行,丰富了教师对数学概念的表征形式,促进了教师对相关概念的深刻理解。可见,只有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聚焦于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课程标准并深入学科知识和课堂教学实践本身时,才能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同时有益于教师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3]endprint

猜你喜欢
开放性建模教授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经历中发现在探究中建模
思维建模在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应用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求距求值方程建模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