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文辉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赖文辉
大学生群体作为最具活力、充满新鲜的群体之一,在国家、学校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公益创业成了大学生创业新风向,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新分支”,代表着大学生新的就业前景。因此,本文将在分析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重要作用的基础之上,分析公益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模式,以期更好地推进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大学生就业作为一项事关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大事,而创业作为一种高级的就业形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理应成为新形式下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公益创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伴随着公益理念以及创业理念的广泛传播而得以在国外蓬勃发展,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有利于解决包括就业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新方法。大学生群体作为最具活力、充满新鲜的群体之一,在国家、学校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公益创业成了大学生创业新风向,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新分支”,代表着大学生新的就业前景。因此,本文将在分析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重要作用的基础之上,分析公益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模式,以期更好地推进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需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而公益创业教育则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展公益创业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进行结合,从而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锻炼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使他们正确认识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进而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有的放矢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实需求。从当前经济形势而言,国内外经济仍然处于经济增速普遍放缓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多数企业必然会减少招聘人数。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已经严重超出社会需求。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去年增加约3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公益创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其在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积极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是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实需求。
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实需求。大学生作为国家之栋梁,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希望所在。大学生除了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之外,更需要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才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所学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然而,由于许多大学生受到家庭、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社会责任感普遍薄弱。而公益创业在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利他”行为,对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正确认识到社会需求,从而使他们可以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可以落实社会责任,通过公益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接触到一些大学生创业成功经验,使他们勇于探索,进而在公益创业实践中促进大学生责任感的落实。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公益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十分重要,是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使得当前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在传统教育观念上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往往只是简单的将大学生创业成功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然而大学生公益创业内容不仅仅只包括创业这项,还包括着创业精神、创业理念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如果只是以创业是否成功来作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影响其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对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话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影响必然是长远的、持久的,而不能简单地将公益创业教育理解为一种短期技能培训行为。
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新春天。然而,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使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水平不高,存在诸多问题而难以完全满足公益创业教学需求。首先,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内容相对笼统不具针对性,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规划”以及“大学生就业培训”等课程内容,难以针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现实需求开展教学,进而使得教学效果不高。其次,由于大学生公益创业作为舶来品,引进到国内的时间尚短仍处于起步发展的状态,从而使得我国许多高校公益创业师资力量匮乏,进而难以完全满足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实需要。最后,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活动有限。由于学校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投入有限,从而使得当前许多高校只能依托于于公益社团、志愿组织开展的常规志愿活动开展公益创业实践活动,进而使得大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外部支持不够完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不仅仅只是高校的任务,同时也需要来自政府、社会、企业、家庭以及社区等外部系统的辅助,才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尽管志愿服务理念已经逐步获得社会认可和支持,然而近些年来以“郭美美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公益丑闻严重动摇了公益组织自身的公信力,从而使得社会公众和舆论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认识难以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目前由于大学生公益创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政府缺乏对大学生公益创业行动有针对性的专项扶持政策。目前,政府只是给予大学生公益创业相应的“准生证”,但却没有对其“活下去”采取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进使得大学生公益创业经常处于政府监管的真空地带,进而在“野蛮生长”中“偏离发展航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在事实上处于萌芽发展阶段,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大学生、高校、家庭、企业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的共同参与,只有公益创业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紧密联系起来才可以构建起一个良好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培养支持体系。需要以下几个利益相关者做出努力:
高校。高校作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模式的关键主体,在新形势下其作为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主导者,应主动担负起育人和服务的双重职责。高校必须认真贯彻实施《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理论研究、课程建设、师资建设以及创业实践等方面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理论研究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智库的积极作用,对公益创业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以便为公益创业教育提供指导;师资建设方面,大学生有想法有冲劲,但是在经验和理念上存在诸多不足,这就需要有经验、有能力的公益创业导师对其进行指导,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师资源,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公益创业导师队伍更好地指导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课程建设方面,高校应遵循人才培养理念,根据大学生创业者的不同需求、兴趣和问题,对本校的创业教育环境进行科学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科学设计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课程方案;创业实践方面,高校应不断整合各种校外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公益教育实践平台,从而使大学生可以体验到公益创业的真实环境和详细过程,进而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
政府。高校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而且还需要政府的指导。近些年来,相关政府部门已经陆续出台了许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许多政策难以落实到位,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出台政策主要着眼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再加上公益创业教育本身的公益性质,使得其和商业创业比较起来更需要得到来自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有鉴于此,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一是政府应尽快制定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针对性的的政策法规框架,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二是应加大对大学生公益创业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创业资源的支持力度。政府不仅可以通过直接举办各种大学生公益创业竞赛以创立相应的公益项目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前来参与,也可以通过公共服务购买的方式来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三是政府部门还可以利用政府的良好信誉,引导和鼓励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心企业、非营利性质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在人力、培训以及资金方面积极帮助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
创业成功者。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应主动将公益创业成功者吸收进来,他们作为创业先进者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公益创业经验以及创业教训,进而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发挥相应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从而成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学习者的人生榜样。高校应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积极聘请知名企业家、学者、创业校友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开办讲座现身说法向大学生介绍公益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同时,通过参加教学研讨和专业教师交流经验,从而不断完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课程。
企业。成熟的企业拥有着十分丰富的创业经验和管理经验,对于刚刚创业的毕业大学生而言,均具有十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必须借助于企业力量,不断完善企业支持子系统以弥补学校支持体系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企业除了可以给予大学生公益创业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之外,还应加强校企业合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公益创业指导。一方面,企业应主动参与到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设计,通过共同成立创业教育课程研发机构,开发出更多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特色和大学生实际需要的公益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定期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前往学校学大学生传授先进的创业理念和技能,还可以组织开展双方的面对面交流以丰富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体验。另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法规以及财政措施来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步形成“政府+ 企业”混合驱动发展模式。
第三方服务机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尤其是创业实践同样需要得到社会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有力支持,作为公益创业主体的在校大学生本身缺乏相应的创业经验以及创业资金,更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网,这都导致在校大学生在公益创业初期举步维艰。而第三方服务机构本身具备诸多优势,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持,如创业资金、创业经验、创业咨询、法律咨询等等。高校应借助国外先进经验,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共同创建“公益创业教育共同体”,积极获得来自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有力支持。
家庭。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应当始于家庭而延伸到学校、社会, 家庭作为每个人的第一学校,其在潜移默化中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家庭作为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的精神源泉和经济后盾,可以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提供坚强的精神和资金支持,这就要求家庭主动参与到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中来。由于许多父母都不清楚何为公益企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与家庭合作,加强与家庭沟通,从而使家庭了解公益创业,积极宣扬公益创业观,让家庭和社会形成对公益创业支持和宽容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公益创业文化氛围。与此同时,家庭则应以积极的态度关心和鼓励创业大学生面对公益创业过程中的挫折,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理来应对和解决各种创业困难,从而给予子女精神上的安慰,使其无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